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跨学科教学素养是促成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则是引领和推动教师发展跨学科教学素养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厘清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特征,构建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形成带有权重系数值的集跨学科教学知识、跨学科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情意三维一体的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模型。通过实证检验,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现状和水平,提出教师内生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发展路径,即领悟跨学科教学理念,增强跨学科教学情意与博雅意识;深化跨学科教学实践,锤炼跨学科教学能力与跨界思维;加强学科教师间交流,发展跨学科教学共同体与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2.
"STEAM"视角下的数学"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无界学习,采用跨界融通的方法,指向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数学思想,整合多元课程目标.通过设置综合学习内容,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学科融合,是指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我们应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语文和数学、道德与法治、音乐、科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主题内容整合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对发展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内在逻辑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意蕴为:整体关联,构建结构化数学课程内容;前后衔接,开展连续性数学学习活动;循序进阶,把握层次式数学核心概念。跨学科主题学习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为:边界交融,实现数学知识的横向联结;经验积累,促进学生数学情感的体验;任务驱动,追求真问题的跨学科理解;深层融通,拓展学生的高阶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5.
曹媛 《小学语文》2023,(2):27-32
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需要各个学科通力合作的,跨学科学习突破了学科界限,把不同学科的多种知识和经验整合起来,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机会。立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述“跨学科学习”所体现的“跨界”“有界”“无界”三重学科融合理念的境界,结合教学案例阐述“跨学科学习”在教学中的“独立式”“拓展式”“融合式”三种设计路径,以及具体设计与实施的关注点:一是确立一个好的跨学科学习主题;二是找准跨学科的联结点,关注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发展;三是评价嵌入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度学习;四是以跨学科学习为纽带,建构多学科教研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STEM 教学理念在当下备受关注,它以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理念.文章基于STEM 教育理念,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STEM 教学理念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旨在为学生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文理交融,即人文课程与数理课程的交叉融合,这同时也是跨学科视域下的重要命题。以小学语文教材与小学数学教材中均出现的“田忌赛马”的教学为例,说明跨学科视域下的文理交融教学应呈现的样态:语文课在注重文学性的同时兼顾思辨性,数学课在强化理性思维的同时兼顾人文性。  相似文献   

8.
崔静梅 《教学与管理》2023,(17):39-41+46
跨学科教学旨在打通学科壁垒,构建融通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倡导知行合一的体验式和实践式学习。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基于语言学科多维循证建构,融合诗词文化;基于劳动课程亲历合作探究,融合社会实践;基于艺术视角创意物化设计,融合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素养为导向的当下,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三会"目标,需从完整学习的理念出发,用融通的思维来开展实践。在学法指导上注意纵横交融,在思维训练上注意感理交融,在表达方式上注意内外交融,在情感培育上注意动静交融。  相似文献   

10.
所谓"数学+",即围绕某个主题将小学数学学科内外相关联的内容进行跨界整合,构造学习内容的交叉地带,推进融通创生,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提升数学素养为追求,引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一种数学学习思维载体。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圆的认识"这节课可用"寻美"作主线,从外形美、内在美、构造美、应用美四个方面对圆展开研究,通过"数学+生活""数学+实践""数学+语文""数学+审美"等形式,改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体验,引领学生经历一段充满张力的思维旅程。其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