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洋洲地区金属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先后共开展了3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即由中央地勘基金国外专项出资的"大洋洲地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与优势矿产资源潜力分析"(2011~2013年)、地质调查项目"巴布亚新几内亚优势矿产资源调查及成矿规律研究——东高地省凯南图(Kainantu)地区地质地球化学调查"(2013~2015年)和地质调查项目"西南太平洋重要成矿带矿床地质背景、成矿作用和找矿潜力研究"(2014~2015年).  相似文献   

2.
作为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负责人,邵宗泽深知海洋生物基因的多样性与潜在应用价值。带着山东人骨子里的韧性,邵宗泽摸爬滚打,在多年的深海生物基因资源调研工作中,适应了陆地、海洋迥异多变的工作环境,勇敢面对体力与耐性的挑战,领航"大洋生物基因探索号",日夜兼程、勇往直前。他自己也成为了海洋微生物分类、海洋环境微生物学与深海基因资源发掘的行家。  相似文献   

3.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任务来源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核心研制任务"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2016YFC0300600),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国内百余家单位组成深潜技术"国家队",历时5年集智攻关共同完成研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3):322-323
正2016年中科院微生物所成立了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聚焦微生物实物资源及其数据资源的功能挖掘,创新研究策略与方法,提升微生物资源的共享、开发和利用水平,基于大数据的研究和信息发现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特别是微生物领域研究的新范式,并改变生物产业格局,催生产业新业态。中心下设生物资源保藏部,微生物资源开发与技术服务部和数据集成与服务部,依托我国最大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资源库,用于开展特色资源收集和新方法、新技术研发,结合针对微生物组学大数据分析策略研究,为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建设规模化的满足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需求的生物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8):封二-封二
正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广目"于2018年1月1日正式立项,执行期5年。专项汇集中国科学院及国内外众多单位的优势资源,致力于构建包含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大数据与云服务共享平台,重点开展"数字'一带一路'""全景'美丽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三维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4):封二-封二
正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以下简称"洁净能源先导专项")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立项。专项依托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聚集了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针对我国现有能源结构缺陷和发展趋势进行体系化顶层设计,以化石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多能战略融合为主线,形成百万吨煤炭高值转化、百万吨煤炭清洁燃烧、百兆瓦大规模储能示范、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集成示范等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7.
安利 《百科知识》2016,(5):28-29
正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地球科学界相继开展了"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大洋钻探计划"(ODP,1983~2003)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已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累累硕果。从2013年开始,多国科学家又开始实施为期10年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同样简称IODP)。现阶段科考的主要方式是用美国"决心"号科学钻探船,钻取  相似文献   

8.
深渊是地球上人类最难以到达的环境,也是资源发现和开发的无人区.深入开展深渊生物生命过程研究,首先要解决全海深生物保压采样装备的研发难题.从2018年开始,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建设深渊生物资源勘探、获取、培养及保藏技术体系"课题(课题编号:2018YFC0310601)的支持下,浙江大学海工装备团队开始进行"建设深渊生物资源勘探、获取、培养及保藏技术体系"相关设备的研发工作.4年来,课题组针对深渊生物资源研究的需求,开展深渊装备技术研究,突破全海深保压取样技术、全海深充油电机机构设计、主动补压技术、压力补偿技术、保压转移技术等技术难题,成功研制用于深渊沉积物、海水和宏生物的保压取样装置及船载沉积物保压转移装置、深渊微生物原位过滤及保存装置等5套装备,初步形成了深渊海域生物资源保压取样的装备体系,为获取万米高质量海底样品提供了装备支撑,将为深渊海底生物和基因资源开发、深渊生命过程等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科委和农委对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研究十分重视。现正在领导编写县级农业区划。这些工作推动了县级大比尺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1980年秋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科学考察队在江西省泰和县进行了以农业自然资源为中心的多学科的综合考察。通过不同学科在野外调查和现场共同讨论,对本县土地资源及其潜力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尤其是相关学科所编的大比尺图和专题研究对于编制本县大比尺土地资源图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1995年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成立,旨在统一指导、协调中国科学院生物培养物资源工作,以加强对全院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支撑。2015年,该委员会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工作委员会,包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1个科研机构的12个资源库。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保藏的生物资源类型涵盖了植物种子和离体材料、人及动物的细胞株和干细胞、微生物菌毒种、淡水藻种、海藻等,以其基础性、权威性和前瞻性区别于产业部门和大学所属的资源库,代表了我国生物资源设施保藏的水平;每年面向国家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环境治理、重大疫病防控、医药健康、生物能源开发、农作物育种等,提供各类生物资源4万—5万株/份。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的基本定位、组成、生物资源规模,及其在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需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并根据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生物资源收集保藏和共享利用的重点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际合作是空间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中央的必由之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在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发展链条上开展了全面、广泛、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质性国际合作,合作伙伴涉及欧洲空间局、欧洲主要航天国家,以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通过建立双边战略研讨机制、共建国际研究机构,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任务的国际论证,以及优选先进的科学探测仪器,确保科学目标的原创性和重大性。通过加强合作任务的工程管理和科学管理,实行"项目双首席科学家"和"载荷科学家"模式,促进重大成果产出。文章梳理了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的国际合作情况,重点阐述对不同层级国际合作的管理实践,对事关国际合作成败的常见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力求为后续国际合作任务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围绕国家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需求,中国科学院部署启动了"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A类),计划用20年左右的时间,研发第四代反应堆核能系统,实现钍基核燃料高效利用与核能综合利用."十二五"期间,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内外十多个研究机构和核工业单位的协作参与下,TMSR先导专项组建了约700人的科技队伍,建成了配套齐全的(冷)实验研究基地,开展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实现了原型系统与关键技术的系统突破,为建设实验堆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石玉林,福建长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环境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土地资源专家,为我国土地资源与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空间科学具有前沿性、带动性、拓展性和发展的紧迫性,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是国务院2010年批准的"创新2020"A类先导专项之一,2011年1月11日正式启动。专项的"十二五"总目标是在最具优势和最具重大科学发现潜力的科学热点领域,通过自主和国际合作科学卫星计划,实现科学上的重大创新突破,带动相关高  相似文献   

15.
2012年4月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院部签署了共同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首发式。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院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出席仪  相似文献   

16.
为支持中国科学家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上与国外同行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01年设立了资助"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重大合作研究项目),体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鼓励中国科学家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合作层次与规模的宗旨,也是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为实现从交流型国际合作向研究型合作过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分布广、规模大、能量密度高,可成为常规油气资源极具潜力的替代能源.勘探、开发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建立天然气水合物产业,是我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先后启动了天然气水合物118专项和127专项,全面开展海域和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取了各种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这些钻获的样品非常宝贵,必须建立先进、配套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和方法,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评价及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与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8.
南极冰下湖、极区中高层大气以及快速减少的北极海冰是极地科学的三个前沿领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14家单位,围绕"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新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国产化"专项目标,组织开展了"极地环境观测/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研究(项目编号:2016YFC1400300),突破极区大气钠层全昼夜温度与风场激光雷达探测、南极冰下湖无污染自动钻进返回及湖水采样以及海-冰-气相互作用长期无人值守观测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适合极区极端环境与条件的极区大气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探测系统、南极冰下湖无污染钻进采样与观测系统、北极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等三项关键探测技术系统(图1),大幅提升了我国极地极端环境观测/探测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为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和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了关键技术与装备,为我国在极区大气、南极冰盖/冰下湖、北极海冰/海洋以及全球变化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科学突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海洋技术与装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深海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以科学需求为导向,追踪国际前沿,立足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现状,提出研制科学应用目标明确的深海探测与作业装备,形成具备利用自主式观测系统、连续观测与作业系统以及新型海洋传感器及采样设备开展综合性海洋探测与作业的能力。专项执行4年的时间,深海技术装备面向专项科学目标,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我国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摸清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掌握我国页岩气富集特点,推动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更好地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页岩气资源,为国家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专项中设立了“中国重点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及有利区优选”(2009—2010年)和“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2011年)项目,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