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87年后的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教科书制度也随之骤变。本文运用文献法和访谈法,考察台湾国民教育阶段教科书制度的变迁,揭示教科书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今后台湾教科书政策走向做出预判。研究发现,在台湾教科书政策变迁过程中,尽管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非常显著,但编审制框架下的多方博弈格局已然形成并逐渐呈现一种平衡和完善的状态,未来教科书政策大幅度调整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2.
数字教科书评价是强化国家事权的重要表征形式,是转变育人方式的关键载体,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核心环节。通过对既往数字教科书评价研究的分析发现,数字教科书评价在整体趋势上由内容要素评估走向使用过程评估。在数字教科书内容要素评估研究中存在关注内容质量和内容与技术质量并重两种类型;数字教科书使用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且由一般学习过程评价走向数字化学习过程评价。未来的数字教科书评价研究需要发挥数字教科书评价的育人功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指标和评价标准,建立数字教科书使用过程评价的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献搜集分析,得出关于数字教科书概念的复合体说、教学资源包说、电子书包构成要素说等六种观点以及五种电子教材、数字教材、电子书包等数字教科书相关概念。从中提取出数字教科书及其相关概念的四个共同构成要素:教育内容、辅助工具、平台软件及硬件终端。从概念范围、构成要素、技术支撑三个角度进行数字教科书概念界定及其相关概念区分。近年来,有关数字教科书概念争议和混乱的原因在于“技术性”对“教育性”的压制,数字教科书的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的区分应当回归教科书这一教育学用词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4.
数字教科书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数字教科书风险的形成是由主客观两方面所导致的,具体体现在学生学习层面的风险、教育教学层面的风险以及学校管理层面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本研究提出如下规避策略:设置科学的数字教科书使用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字化学习新习惯;加强培训,提升教师风险评估与防控能力并形成基于数字教...  相似文献   

5.
伴随数字教科书的推广使用,其负担的风险也显著提升。数字教科书外在的实现技术及内在文本特征都为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又使风险管理难度加大。针对数字教科书的风险管理,首先应遵守自上而下的政策防控原则,增强优先预防的意识,对其进行从编写到使用的全流程风险管控,明确风险分担。以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为基本流程,从数字教科书的内容、教学、技术三个主要方面进行风险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杨运鑫 《高教论坛》2007,(3):15-17,76
大学制序的发展使得大学中大学人的各种活动和交往变得越来越平和、合理,能够有效地解决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大学精神和良好大学风尚的形成。从大学制序演进的一般走向来看,未来的大学制序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变化:从强制性走向协商性;从权力导向走向权利导向;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垂直走向平面、立体、多中心;从刻意理性设计走向自生自发与理性建构相融合;从内卷内耗走向演进扩展;从突变走向渐进;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经典博奕论走向演进博奕论;从守旧走向创新;从本国走向跨国;从纵向控制平衡走向横向动态制衡。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影怎样才能在全球化的浪尖上站得稳?怎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话语面前另辟蹊径,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是时下电影业界都很关心的话题。本文从哈贝马斯的社会公共领域理论出发,力求通过对艺术与商业、民族与世界情感的普遍结合,找出属于中国电影的“第三条道路,”从而提出对中国电影未来走向的几点建议,同时揭示中国电影所承载的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8.
数字媒介技术在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其大规模的应用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而现有研究存在孤立认识数字教科书风险的弊病。本文从风险的生成分析入手,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系统分析了数字教科书风险的来源,阐释教科书作为实践工具和媒介的演变历程,揭示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巨大作用,论证数字教科书风险的可能性和深远影响。结合实践主体和实践环节,将风险划分为安全风险、内容风险、育人风险和教学风险,并结合技术本身特征,以辩证的观点分别对风险进行解析。最后提出构建理性、辩证的风险观,建立基于主体性的教材观以及出台权威的行业标准和审核监管措施等规避风险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创造力开发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创造力开发研究的历史历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创造力开发研究的未来走向。作者认为,创造力开发研究在未来将表现出六方面的趋势:(1)把创造力与自我发动、自我指导的学习联系起来;(2)需要进行发展性的追踪研究;(3)探讨一般性的创造力训练工具或策略;(4)解决在创造力训练中存在的范围与顺序之争;(5)将现代技术应用于创造力训练之中;(6)训练手段与对训练方案的适当评估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梳理国内外数字教科书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样态演变,探究教育攸关者与数字教科书的角色博弈,对当前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展望数字教科书的未来路向、呼应时代的"人性彰显"根本价值诉求,是数字教科书研究应有之义。基于中国教育实践智慧创造性转化的逻辑诉求,数字教科书发展的未来路向将以教科书、教学以及教材等核心概念重构为出发点,基于"开放·发展"理解旨趣重构数字教科书,基于"学习者本位"价值旨趣构建"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教学生态,基于"未来课程"实践旨趣创新教材观。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实践发展的新特点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目前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决定了实现多种研究方法的融会与贯通、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不断促进国际性交流与实现国际化发展以及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等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2.
严格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足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它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与形成、探索与实践、发展与成熟、扩张与巩固四个阶段.以长远的眼光分析和预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它将呈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途径国际化、学历层次高移化和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化的四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科学观是对科学的本质、社会功能的哲学反思。西方哲学的科学观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科学观,现代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20世纪初,“科学”取代“格致”开始在中国流行。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人类对科学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科学的价值、科学精神、科学与道德等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安全性、消费者的需求取向以及经济回报是果实采后操作技术研究及其商业应用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论述了气调贮藏、拮抗性微生物防治采后病害、热处理与致离子辐射、可食性被膜、非破坏性果实内质测定以及工程等果实采后技术重要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材往往是数学课程发展、研究过程及整个数学教育史中最为可靠和重要的历史见证,对于"定义"作为学校科目的数学、为学生创设学习机会、为教师提供工作及专业发展上的支持,数学教材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开发及其使用已然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对第三届国际数学教材研究和发展会议(ICMT3)的大会报告及主题研讨的介绍,对数字时代下的数学教材在设计、内容、使用及评价等提出新的思考,也进一步揭示出对理解教材在数学的教与学的作用存在更大更高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以CSSCI来源期刊20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探究2001年以来我国物理教科书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发现:师范院校教师和相关学术期刊引领物理教科书研究的发展;历史发展和学习活动是物理教科书研究的热点;中等教育成为重点关注的学段;研究方法以内容分析法为主;高被引文献数量不足。未来的物理教科书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挖掘教科书使用与评价等接受导向的研究以拓展研究领域;开展深层的话语分析以提升教科书研究的深层意义;激活学术共同体的研究生命力以开展持续深入研究;建立系统的教科书研究方法论以提升研究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7.
聚乳酸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日用、医用等领域.对聚乳酸的生产技术、应用进行了论述,对聚乳酸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就目前而言,受原料及聚合技术的影响,聚乳酸真正替代石油基的塑料制品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目前,数字贸易已成为中国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贸易的发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层次鲜明、逻辑清晰的政策框架。从数字贸易发展看,全球数字贸易发展迅速,中国数字贸易规模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但服务贸易数字化程度不高;从数字贸易规则看,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则框架。要推动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贸易数字化进程,中国应一方面促进数字经济新基建,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完善经贸互促机制,以数字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举措强化数字经济对数字贸易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数字化发展呈现出网络搜索图书资料与教材、数字化学习与混合学习、开放式课件、web2.0参与性学习、网上国际学习交流、网络游戏成为学习新载体、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网络等八大新趋势。与此同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主流意识中也存在反对教育工作盲目依赖数字网络的理性声音。对教育数字化实践进行合理反思,可以给我国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如果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善用"计算机数字技术,那么我们完全可能实现一场富有成果的"教育数字化革命";如果丢失的宝贵教育智慧,在教学与教育上任意"滥用"计算机数字技术,那么,教育数字化运动也可能演变为一种"教育数字化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