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糊性语言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写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无论是叙事、状物、抒情、描写,都要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然而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复合、转化等复杂关系,记者有时难以确定地把握某些事物的性质、范围,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应用模糊性语言。什么叫模糊性语言?模糊性语言是相对于精确性语言来说的不精确性语言,是模糊性思维方式的物质外壳。大千世界,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不少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并不都是清晰的,有的呈现出模糊现象。模糊性事物和现象反映到头脑中便是模糊性思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真实、客观地反映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必须运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然而,在如今一些报纸上.老话、套话。甚至发了“霉”的词句充斥其间。而陈旧的言词,犹如新鲜水果装进了破旧的筐子里,首先给人不新鲜的感觉。为准确地反映多姿多彩、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我们的新闻语言必须富有动感,新鲜活泼。而要提高新闻语言的鲜活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广泛吸起语言营养。  相似文献   

3.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可见,新闻是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的,而用模糊语言似乎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新闻文体尤其是预测性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模糊语言现象,了解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使之更好地为新闻写作服务。  相似文献   

4.
孙春兰 《新闻前哨》2001,(12):20-21
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就是将广播新闻事实中的那些听众看不到、摸不到的景象、事件和事理,运用鲜明、逼真、具体和生动的语言,通过广播展现在听众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广播形象化的语言反映的是具体新闻事实的形象、形态。 广播语言应该形象化,这是广播的特点和听众听觉规律决定的,也是广播新闻稿件写作的重要特点。 广播语言的形象化与文学艺术创作中语言的形象化是有区别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语言形象化,即饱蘸浓墨的描绘和精雕细琢的刻划。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则不同,它受广播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5.
数学中的模糊与精确两个概念,是数学家们研究的课题。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则是语言学研究的范畴。笔者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对于业界有关新闻语言的模糊是否影响真实性的话题给予关注,认为不能以偏狭的观点对待精确、模糊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应对两者在新闻语言表述中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作辩证的考析。  相似文献   

6.
徐烨 《新闻传播》2010,(4):83-83
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类似于"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较好效果"这样的语言,被我们认为是模糊信息。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以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记者只能运用模糊性语言来达到相对准确,而有些时候,模糊性语言反而可以达到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宋嘉扬 《新闻界》2006,(5):131-131
所谓新闻语言,指的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中,新闻语言都是表述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和载体,因而新闻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本文拟谈谈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模糊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一经播出,转瞬即逝。它只有好听、动听,才能抓住听众的耳朵。因此要办好广播,就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尤其是广播新闻语言,更要规范、简洁明了和生动形象。在多年的采编工作中,我发现广播新闻稿件中会经常出现一些语言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新闻漫画的本质属性是评议性 新闻漫画是一种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上,运用夸张和幽默的造型语言。专门报道或评议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时事和各种社会现象的绘画形式。  相似文献   

10.
张蕾茵 《东南传播》2011,(12):83-84
新闻漫画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形式,它运用夸张、诙谐的绘画形式,报道新闻事实,完成意见表达,以其新闻性、评议性、艺术性等特性发挥着独特的传播优势。在传播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新闻漫画从报刊扩展到电视和网络媒体上,网络新闻漫画的发展尤为迅速。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解读新闻漫画,将新闻漫画的构成划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  相似文献   

11.
要掌握广播新闻的技巧,首先要懂得广播新闻的语言特征。 广播新闻从录播到直播的飞跃,使广播新闻语言也多姿多彩起来,但是只有那些规范而不死板、活泼而不怪异的新闻播音才会有生命力,在这当中那些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新闻播音更会散发出无穷魅力。如今,播音工作战线上有一些年轻人。不曾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语言偏而塌.而恰恰是这些人对播音学的传统理论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新闻语言的变化也必然是新闻流变的某种外显和表征。“作为新闻的载体,新闻语言伴随着新闻媒介的产生而出现,并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发展。”最早的新闻语言是报刊的新闻语言,接着是广播、电视的新闻语言,现在已发展到网络的新闻语言。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日益多元和强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像新闻语言那样深入到千家万户,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方过去二十年来出现的批判现时代的潮流,包括“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或结构主义的批判。它们断言,人类经验中只存在着概念(诸如语言、知识体系和文化)的“社会建构”,语言是建构现实的基石。因此,所谓的新闻真实性只是报道过程中的一种语言游戏。认为新闻真实性就是新闻媒介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的传统观点所具有的严肃性被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14.
谈谈模糊语言在东西方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瑶 《新闻记者》2000,(11):78-80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 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①从60年代起,新闻写作学中还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精确新闻学,它提倡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以求更为准确地描述新闻事实。然而,在新闻实践中,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等等原因,事物与事物之间、过程与过程之间往往没有绝对的界限,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边界不明的一种过渡状态。因此,仅仅依靠精确数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过一场激烈的对“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  相似文献   

16.
一般来说,电视新闻应力求用精确的语言表现事物的客观真实。然而在许多电视新闻中,尤其是在暗访新闻和突发事件新闻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真实,可将其称为电视新闻的模糊语言。电视新闻的模糊语言可定义为: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受现场环境制约或编辑意图需要的影响,采用不够精确的视听模糊效果描述新闻事物的不确定性,并利用受众的思维活动传播新闻信息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广播特写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用类似特写镜头的手法,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某一活动场景的专稿形式。广播特写的质感就是通过广播的多种表现手段,进行具有强烈听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时空感、画面感、运动感、立体感,进而更集中、更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18.
杨卓光 《新闻窗》2006,(1):54-54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语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和思想境界,是最具感情色彩的东西。新闻作品的语言运用好了,读者就喜欢看,反之,则不会吸引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具有独特语言特色的地区进行新闻采访报道时,如果能汲取一些独特的语言对话,并将之准确地反映和把握,无疑会让其新闻作品添色生香。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提高驾驭语言的本领,是写好新闻的一个关键。笔者在长期的新闻采编实践中,经过推敲归纳后发现,准确把握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运用,会大大增强新闻作品的魅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韩英 《记者摇篮》2004,(6):60-60
广播现场新闻,是以广播为媒体的报道,除了不同媒介现场新闻所共有的特点外,它还有着自身的规律,即符合听众的要求。具有广播特点的现场新闻.在音响和语言的运用上体现出广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胡可 《新闻记者》2005,(7):73-73
新闻总是强调准确和精炼,但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人们也渐渐发现,准确的语言并不一定就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的“本来面目”,而且.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社会也需要淡化处理某些新闻。所以,“模糊”语言有时更易获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