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词作中的名篇,以其超然物外,宠辱两忘的精神境界一直为人所称道。本文以苏轼谪居黄州的心路历程为出发点剖析此词,通过探究苏轼由入世到出世的思想转变过程解读其寄寓此词的退隐之心,揭示苏轼欲仕而贪隐,隐遂而恋仕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诗词文赋中反复吟唱"归去",却终生未曾真正归隐。这种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在谪居黄州时期表现尤为突出。苏轼黄州词中的归隐情结,集中反映了士大夫文人追求人生理想,完善自我人格的精神需求。而苏轼正是凭借这一时期的创作成就,成为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在苏轼的青年时代,对人生的思考已成为其文学作品表现的重点。在《南行集》中苏轼即已流露出对有限与永恒、仕与隐的困惑;正式步入仕途后,他对时间与生命、仕宦出处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踯躅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内心斗争相当激烈。苏轼人生观的形成与其个人禀赋、家庭背景以及蜀地特有的乡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仕隐矛盾是困扰苏轼人生的一大问题,也是其词中所表现的一大主题。在此二难选择中,苏轼既执著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又始终怀有强烈的的归隐情结,并最终以“心隐”的方法对这个心理问题进行了自我化解。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均为五言古体诗,风格平淡自然,都表现出自然任真的情怀。但《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已经辞官归隐的情况下创作的,大多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而《和陶饮酒二十首》则创作前后,苏轼仍在朝为官,处于"半仕半隐"的外任生涯,因此其诗主要表现的是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6.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有着杰出造诣的作家。他在诗、词、文诸多领域都有着开一代新风的伟绩。就词而言,苏轼于婉约绮靡的艺术风气之外另辟新境,开南宋辛派词人。在词的题材扩充方面,苏轼的农村词创作同样具有开创性的功劳,其农村词并不是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简单描摹,而是表现了苏轼儒释道思想融合的精神状态,为看似平淡的农村题材注入深沉的内涵。其词作有对农村农民生活的直接展现,这体现着儒家经世济民的入世情怀。此外,苏轼也将自身仕与隐的矛盾,归隐、出世的释道思想寄之于田间自然中。  相似文献   

7.
王维第一次仕隐矛盾是在其被贬济州之后,以陶渊明为核心展开了人生思考。最终他选择了干谒求仕。第二次仕隐矛盾是在张九龄罢相之后,在遁入佛禅之合理调节与出使边塞的现实激励之中他选择了吏隐。从求仕之隐到吏隐是其仕隐选择的体现过程。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读懂诗歌就是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隐”与“仕”的矛盾冲突是大部分诗人的痛苦根源,王绩、苏轼、孟浩然等著名诗人无一例外,他们将深刻的感悟付诸笔端,用坎坷的命运铸就不凡的诗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隐”与“仕”的纠葛,感受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10.
王绩复杂的思想性格和曲折的人生经历,造成他一生徘徊在仕与隐、积极入世与消极遁世的矛盾中。他效仿、崇拜魏晋名士却徒具其表,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当初"学剑觅封侯"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人生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士人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因而屈原精神影响深远以至形成一种传统.从屈原入手考察历代士人在面对入世与出世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的复杂性;从屈原的自杀,到后人的离骚、庄子、佛,直至苏轼的三教汇通旷达圆融,从中可见士人处世哲学思想的逐渐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绩复杂的思想性格和曲折的人生经历,造成他一生徘徊在仕与隐、积极入世与消极遁世的矛盾中。他效仿、崇拜魏晋名士却徒具其表,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当初"学剑觅封侯"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3.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政治处境、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皆处于空前惨淡状态。在此期间,苏轼主观上选择"心隐"的生存方式,冲破"隐"与"仕"的二元对立,在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创作心态中开创了黄州诗词恬淡、清空的艺术境界,具有至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中,若要发挥才能、实现抱负、体现价值,仕宦之路是中国士大夫的不二选择,理想意志也因此与进退仕隐相联系。魏晋时期,由于政治的压抑、时代的鲜血和玄学的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广泛地思考仕隐冲突的问题,此后,仕隐矛盾成为中国士大夫共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吉南 《函授教育》2002,(1):93-95
苏轼,不仅仅作为一个诗、文、赋、书画皆工的旷世奇才为后代文人崇拜景仰,同时也因其面对政治生活的失意坎坷所表现出来的超乎一般的人格魅力而成为无数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他在中国美学史和思想史上之所以占据了远远超出一般天才文学家的重要地位,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他在解决仕与隐、穷与达这样的矛盾问题上以行动和实践向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范式。  相似文献   

16.
签判凤翔时期是苏轼一生宦游的起点。在这一时期的诗文创作中,苏轼书写了丰富的宦游体验。然而由于对时间流逝的忧惧、仕与隐的矛盾以及世事无常的体认,低沉的情感基调贯穿于此时的宦游书写中。因此,不能仅以“奋厉有当世志”作为青年苏轼唯一的形象特质,相较之下,萌芽时期的“寄寓者”这一概括,既肯定了苏轼所拥有的抱负和勉力进取的信念,同时也将他对于人生本质的思考,以及由这种思考所带来的忧虑与对荣辱得失的超越囊括其中。最后,签判凤翔时期所昭示的部分思想、矛盾和品格贯穿着苏轼起落不定的一生,为我们讨论苏轼的人生与创作提供了初始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武康时期是毛滂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武康,他走过了一个艰辛的心路历程:力图实现兼济之志,勤勉于政事;难以实现济世理想,在仕途中痛苦地渴望着归隐;最终调解仕隐矛盾,以仕为隐。思想也因此而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出世还是入世,从政还是归隐,这是一个矛盾复杂的统一体。这一思想矛盾纠缠着每一位富有青春气质的唐代文人,给他们的人生抉择和审美价值判断带来困惑和痛苦。然而,仕也罢隐也罢,都表现了唐代文人一心想建功立业,奋力追求光明前途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出仕与归隐的深刻矛盾。文章分析了陶渊明仕隐矛盾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和存在根源 ,并进一步指出 ,仕与隐的矛盾是理解陶渊明诗文风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