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寻哈代小说的创作轨迹,可发现哈代的婚恋观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对以爱情为基础婚姻的倡导到对基督教婚姻观、道德观的否定,哈代的婚恋观愈来愈显出反传统的特质。了解哈代的爱情婚姻观念有助于加深对哈代小说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2.
功利主义理论的主要倾向是合理的利己主义,即主观动机利己,客观行为则人己兼利。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理论调解了英国维多利亚社会日趋紧张的人际关系,并深刻影响到19世纪英国小说家的道德观、价值观。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创作也是其功利主义道德观的书写。  相似文献   

3.
朱月兰 《文教资料》2007,(35):42-44
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哈代用批判的眼光描述了世俗道德观、宗教道德观、享乐主义等几种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同时,哈代也提出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并强调以责任感为中心的非宗教化道德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推翻帝制缔造共和,在道德与救国之间作了深入的思考,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德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孙中山的道德观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道德哲学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康德强调,唯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应将义务推向道德动机的至上地位;道德教育要逐渐使人由他律升华为自律,以摆脱自然因果律的辖制而实现真正的自由,自我立法又自我遵从的自律原则是道德的唯一原则;康德围绕义务、自律范畴阐发的道德观,为当前良好道德动机的培育、道德规范制定的主体参与及自律坚持注入了源泉和动力,充实了道德教育的内核。康德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对改善当前形式化道德教育的现状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是开解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尼采的道德教育观与其道德观是融合一体的,是尼采在对基督教道德教化和理性主义道德教化的批判性考察中确立的,其道德教育观坚持以肯定生命的自然性、整体性和超越性为出发点,以"权力意志"为道德教育价值生成评价的哲学根据,以"成为你自己"为道德教育目的,认为道德教育家应该是人生哲学家。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为克服个人行为的外部不经济、达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均衡而产生的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与自然经济条件下贬斥私利、私欲的伦理道德观相对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观则肯定利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观是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分析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有效工具。小说中游苔莎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化身,倾向于充满欲望的、非理性的"本我";克林是19世纪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象征,倾向于平衡节制的"自我";爱敦荒原是传统的象征,倾向于伦理道德、宗教戒律的"超我"。三者的交织作用使《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之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尼采被称为反道德主义者,他也这样自称。但他并非没有道德理想。尼采的道德观以强力意志思想为出发点,把强力意志作为道德和善恶的标准。凡是符合强力意志的,就是道德的,就是善;反之,则是不道德,是恶。尼采把道德区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并在这两种道德的对比中阐明了他的道德观。他提倡主人道德,其本意在于造就一种新的理想人格;他对于奴隶道德的批判,有破坏传统旧道德的积极作用,但也包含着全盘否定历史上的道德遗产的倾向。尼采的新道德观同其审美人生态度和提倡酒神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反对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认为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超越于善恶之外。  相似文献   

10.
儿童道德的经济学发生──兼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王冬兰,把多勋编者按:本文主要运用西方经济学道德观审视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比较了两者的一致性,并指出,皮亚杰理论有个根本缺陷即对儿童道德形成的动机缺乏解释,而经济学道德观刚好解释了这个问题。全文...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传统道德观受到严重冲击,人类道德出现空前危机。宗教作为道德规范产生的基础,以伦理道德为其核心内容,其所提供的道德规范体系与终极关怀支撑、维系着个体的道德生活与社会伦理秩序,成为挽救道德危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2.
功利主义伦理观是梁启超伦理思想的基础。从功利主义道德论出发,梁启超通过对道义论的传统伦理思想进行积极的批判,对伦理道德的实质和价值作了新的理解和规定。梁启超认为,道德并非人的目的,而是人的工具,是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和增进幸福的有效手段,从而把伦理道德从绝对的天理转变为相对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莆田学院学报》2016,(6):20-24
介绍马基雅维利及其《君主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唯物史观辨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该政治道德观是基于其时代的特殊性,强制道德为政治服务,希望王权和暴力能够扫清影响意大利繁荣昌盛的障碍。辩证考察"政治-道德"应然关系,认为马基雅维利的政治伦理观的启示是:政治应是法治与德治的相互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政治道德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舍勒通过其《道德建构中的怨恨》与尼采在《道德的谱系》中对基督教伦理道德中形成的怨恨主题展开针锋相对的对话,某种意义上是他从尼采那里看到了现象学的雏形。通过文本上的详细分析与阐释,梳理出就怨恨或爱的西方基督教道德教化论之争的生命现象学进路是如何在尼采与舍勒这里展现的。得出三点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是舍勒与尼采都是从基督教道德教化"宗教感"的意向性上来谈论爱/怨恨的;二是舍勒通过复原被尼采拆解了的基督教道德教化而展现出其从尼采那里学到的现象学解释学之道;三是舍勒在尼采之后将生命哲学推进到生命行动现象学的面向。  相似文献   

15.
《德伯家的苔丝》通过独具匠心的人物塑造与情节安排以及巧妙穿插其间的作者议论,严厉批判了英国社会传统的婚姻道德,提出了一整套具有浓烈现代性和饱含人性内涵的婚姻道德观和贞操观.哈代倡导的贞操观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即:心灵的圣洁重于内体的清白;道德观与贞操观以及贞操观与人性的统一;男女贞操权的平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目前网络道德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影响,进而从网络的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了产生这些不利影响的原因:网络的自主性容易导致传统伦理道德约束力的弱化;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人自律意识的弱化;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容易导致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弱化。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保证青少年健康网络道德观的培养、预防犯罪案件的发生,作了些对策性研究:注重主体内在要求,培养青少年自主道德意识,防止犯罪动机的生成;注重外力引导,利用网络文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抑制犯罪心理的增长;注重环境约束,加强网络技术监控,遏制犯罪苗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简要述评了贺麟“新心学”的道德观。认为贺麟是从现代工商业社会的角度出发,运用西方哲学艺术和宗教去阐发和改造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即从艺术中去求具体美化的道德.从宗教中去求社会化、平民化的道德,从学术知识中去求开明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思想在哈代的生活和创作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摒弃了宗教信仰。这种反基督教倾向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对教堂情有独钟的哈代始终徘徊于对基督教的信仰和怀疑之间.其宗教思想一直处于复杂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孟子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把伦理道德纳进政治构建之中,形成独特的政治道德观。其根本原则是为政以德,重要特征是民贵君轻,基本要求是仁政惠民,重要前提是修德立身。挖掘其合理成分对今天的政治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道德观是其批判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激励人们对道德世界、至善境界的追求,但同时也反映他道德学说的两面性。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康德道德学说的矛盾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