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培育高质量的研究生是评估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使得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成为地方高校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基于系统论视角,以整体性、动态性、关联性等为原则,构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利益相关主体系统、多元配套支持系统、评价监督管理系统三大子系统,并细分...  相似文献   

2.
<正>许竞在《教育与经济》2014年第4期中撰文,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教育的社会性、学校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劳动分工和用工制度等角度分析了各种制度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根据各种系统论观点可知:社会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社会制度体现在多个不同方面,其影响作用不仅表现在各子系统内部,而且也发生在各子系  相似文献   

3.
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鸣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从本土特色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研究生专业设置应与本省域的社会经济特色需求相匹配;从权利匹配的角度来看,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应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不同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特征来看,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产学研合作的视角来看,大学科技园是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应从不同的侧面促进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从系统理论来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培养效果不仅受到创新动力等个体性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过程中受到各种制度及其之间的交互影响。本研究基于制度的视角,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研究生对培养体制的满意程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逻辑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受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文章从系统论的视角下探索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因素,它们包括专业设置外部运行的环境,如技术水平、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等影响;专业设置内部自身的构成要素,如课程体系、专业教育教学资源、专业中的人等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从国际研究生培养的一般模式,还是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缩短硕士生教育年限是大势所趋。其有利因素在于: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堤下,将为国家节省大量教育资源,大大提高硕士生的培养效率,降低教育成本;有利于改善我国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走向一体化,研究生课题组逐渐成为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载体。在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下,采用个案研究,揭示了研究生课题组呈现出的结构性特征,展现了研究生课题组在任务、结构、技术、人四个组织系统下研究生培养的内部机理。研究表明:研究生课题组本质上是一个学术任务组织系统;研究生课题组应确立组织角色与正式制度;研究生课题组的资源保障系统不可或缺;研究生课题组的理想状态应是研究生组织化的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8.
构建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管理学理论和研究生教育现状,提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质量监控系统的内涵。在研究生培养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质量监控体系,其中包括三个子系统:管理系统、评估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详细阐述了各子系统的运行模式,并同时全面论证了监控体系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应该有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个层次。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应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专科高职的内涵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面向地方和行业的本科院校应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费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闻  谭源渊 《高教论坛》2008,(3):143-146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因素中,经费是重要因素。本文以广西为视角,着重从国家经费投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生课题经费支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经费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刻理解信号与系统理论,文章着重分析了离散信号与系统理论中的分解思想,即将复杂的信号分解为简单的信号,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根据数学分析之方法,当采用不同的基本信号时,便形成了信号分析中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复频域分析几种理论;从方法论角度而言,信号分析理论实质上体现了复杂对象的合理"拆分"与有机"整合",体现了以不同的视角及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12.
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在对楚雄州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加强英语听说训练;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口语实践活动;开辟学生第二课堂;组织英语口语测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包括教材选用、质量体认和实际操作等问题,分析了引发问题的内部原因,即课程实施主体间所存在的认识性分歧及其所导致的实践方式的差异,以及深层次根源,即课程实施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观念相左和假性分权,试图探讨影响课程实施的实质性因素,以引发课程实施主体关于道德责任的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近期和长期发展模型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制定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从近期的视角来看,可以尝试建立我国今后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发展的量化模型。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本科生招生规模的情况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是关系到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发展的三个重要变量,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得到三者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关系。将研究生招生规模看作是以上三个变量的函数,通过量化模型的建立,可以得到我国今后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发展的一个比较合理的速度。从远期的视角来看,则应该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制定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以教育社会学的视角透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布迪厄的实践逻辑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寻找到了新的答案。具体表现为:权力资本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惯习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场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上述因素使得新课改理念走进课堂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承包商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某省建筑工程承包商的基本风险,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类分析认为10个基本风险变量可分为4个综合风险因子和3类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又具体分析了它们的特征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材料风险最大,施工技术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17.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研究《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集中探讨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君子"、"小人"等称呼语的英译。采用同项比较法,对比《论语》四种英译本中对于"君子"、"小人"的不同译法,从而得出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8.
研究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式培养军事人才问题,既是对世界军事教育发展趋势的主动适应,也是加强我军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发展状况备受研究者关注,形成了许多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影响因素、制度建设以及模式和途径等方面,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军民融合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Basing himself on his long experience of consulting on three continents,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lessons derived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countries in different cultural, leg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as they developed or reformed evaluation schemes for institutions and programm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general patterns expressed to date, likely trends, and questions which should be addressed by those seeking to establish such systems are presented. The ability to develop among and within the institutions a culture and infrastructure of self‐regulation is viewed as the major influential condition, in the long ru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systems, in light of the major intentions commonly put forth.  相似文献   

20.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frequent and remarkable scientific advancements, which have a major effect on the decisions that govern everyday life. It is therefore vital to give proper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education to the population and provide it with the right tools for decision‐making. This in turn requires that we foster a positive attitude among students towards science studies and encourage them to choose sciences as their major subjects. The following study examines 10th‐grad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and document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underlying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studies. The study is conducted through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gathering data based on interviews. This methodology exposes the students’ feelings, views and beliefs, 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attitudes. Of these factors, we found the most significant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b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the relevance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topics being studied,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We therefore suggest that these three elements should be given particular emphasis by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