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大学与学院的生师比和班级规模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其中,学者和管理者比较重视生师比和班级规模两个方面。而且,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决策,国外的先进经验(尤其是国外著名大学或一流大学的经验)常常被充作依据。那么,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国外大学的生师比和班级规模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本文将依据相关的资料,为读者提供一些有关美国大学和学院生师比和班级规模的基本事实。一、美国大学与学院的生师比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新发布的2002年美国大学和学院“排行榜”中提供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美国大学和学院生师比…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生师比的研究及其发展现状的论述,强调了生师比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应加强对生师比本质与内涵的理解.生师比不仅仅是一个从师生数量和工作量角度计算出来的数据,也是师生责任心及其教学投入的反映.生师比的重要指示作用在于:生师比需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提出不同要求;控制班级规模,以小班授课为主提升教育质量;控制非教学人员的比重,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均衡各学科生师比,使之满足各自的合理性;分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从制度上确保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积极的生师互动.利用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开发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NSSE-China)测量工具,对“985”院校和国内Z大学的“生师互动水平”(SFI)进行分析,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RU/H)进行比较,用客观的数据直观地呈现了我国高校生师互动的现状及与美国同类高校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生师互动水平与学生成长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师互动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增进生师互动需要教师切实树立“教学相长”理念,需要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省属高校编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别是与美国高校生师比和班级规模的比较 ,提出了对高校的编制管理已不适应高校的发展 ,并分析了编制管理的弊端 ,提出了淡化编制管理的思路 ,分析了淡化编制管理的可行性 ,探讨了放开编制后 ,政府对高校管理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5.
班级规模与生师比混用现象大量存在着。它不仅阻碍了小班改革的推进,而且造成小班研究中不必要的争论。通过对班级规模与生师比的辨析表明,在我国之所以会出现"班级规模与生师比之悖",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这就启示,我国的小班改革可以而且也迫切需要利用"班级规模与生师比之悖",通过对已有人力资源实现重组从而达成小班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效益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效果。国外有竞争力的大学具有生师比不高、教师学历要求严格等特征,其教育成本很高。有竞争力的大学对教师资源的利用,追求的不是我国高校合并所谓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益。我国追求的是经济角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世界一流大学把培养最优秀的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最大效益,尽管要付出很大的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减小班级规模、降低生师比。经过二十多年的实验研究,美国几大计划均不同程度地证实缩小班级规模可以带来学生成绩的提高。本文以威斯康星州SAGE计划为着眼点,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进而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STAR项目与小班化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减小班级规模、降低生师比。经过20多年的实验研究,美国几大项目均不同程度地证实缩小班级规模可以提高学生成绩。本文以田纳西州的STAR项目为着眼点,系统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进而从中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一个由不同群体所组成的特殊社会单位,大学师生无疑是这个特殊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追求思想开放,学术自由。"宽容"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心态与行为准则,对于高校班主任顺利开展班级工作,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亚君 《考试周刊》2012,(38):189-189
在中职教育中,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同等重要。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一线教师,从学习生活的细节入手,尝试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进而营造师生互动的和谐班级氛围,能完善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和培养集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班级授课制在选拔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先天不足,如同工业批量生产能生产出"正品"、"次品"而很少能生产出"珍品"一样,班级授课制培养出的多是合格和不合格毕业生而很少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导师制由来已久,我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模式已经具备了导师制的雏形,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培养也多运用这种一对一的师生交流形式。可是针对可塑性最强、个性最鲜明、潜力最大的中小学生,导师制的有效运用却几乎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一个关于生师比评价的数学模型,对案例高职(专科)学校生师比进行了评价。本评价模型可进行相关高校某学科情况的评估等,对具有最佳值指标相关问题评价有较大的实用性。本文是纵向通过生师比评价讨论某高校自身发展中的相关问题。通过生师比评价模型进行分析,可理性地确定学校发展的优化师生规模。  相似文献   

13.
大学班集体是班级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基本平台。因此,作为高校最基层的管理之一,班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高校班级管理仍采取"命令式"和"权威式"来培养和教育学生,弊端比较突出。本文就目前高校班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以为新时期高校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5个分类维度构建我国普通高校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并对我国"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大学进行分类尝试。结果表明,通过实施"985工程",我国已建立了一批以学科类、综合性、研究型为主要类型的国内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存在生师比和本研比偏高、定位失当、重点不明、盲目求大求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引进了“全美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下设的五个指标之一——“学业挑战度”(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作为基础测量工具和概念的主要出发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两所中国的985工程高校本科生的学业挑战度进行调查.通过样本高校与美国卡内基分类中的博士研究型大学数据的对比,研究者得出:两所中国的985高校的学业挑战度得分均与美国同类高校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两个学校大一和大四两个年级的学业挑战度得分均低于美国同类大学,而且差距非常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博士生教育的生师比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士生教育的生师比是影响博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五所研究型大学调查发现,我国博士生教育的生师比存在过高与过低并存、"两头偏大",以及生师比偏高使部分博士生接受导师指导频率偏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美顶尖大学科技产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中美各9所顶尖大学作为考察对象,对中美顶尖大学在2006~2009年间科技产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顶尖高校发表SCI论文数逐年增加,与美国顶尖高校差距在逐步缩小;(2)我国顶尖高校发表的SCI论文影响力在逐年提高,但与美国顶尖高校相比差距在扩大;(3)我国顶尖高校严重缺乏重大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4)中国顶尖高校国际三大授权专利数逐年增加,与美国顶尖高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8.
李友水 《海外英语》2013,(22):118-119
现行的大学英语培养模式越来越重视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等新理念,为此多数高校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分级培养,跳级培养,个体培养等模式,但是往往针对的是优秀生和普通生,而大学英语滞后生却仍然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该文通过理论研究、问卷调查、人员访谈等方式,初步确定大学英语滞后生的群体规模、英语水平、心理状态等问题,分析高校领导及师生对这个群体的态度,初步探讨对大学英语滞后生的独立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提高大学英语滞后生的英语水平,进而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斯蒂文森高中,堪称美国的顶尖高中之一,有“小哈佛”之称,在其100多年的历史里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很快,博士生教育质量受到质疑,焦点之一是生师比过大。从“自然”、“实然”、“应然”生师比三个概念出发,通过某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发现人文类、社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博士生教育的自然生师比虽然不高,但实际生师比分别达到了6.6:1、15.6:1、9.4:1、9.8:1,表明该校师资力量并不充足。进一步分析,发现博士生与博士生指导教师对生师比的满意度均不高。本文综合考虑了设置课程的学时数、教师工作量、班级规模、教师储备量等影响生师比的因素,以博导把所有工作量全部投入博士生教育为前提,推算出四大科类的合理生师比分别为6.6:1、8.6:1、8.6:1、6.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