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引入新课后)   1.认识钟面   师:(出示钟面教具)钟面上有两根针,比较长的针叫分针,比较短的针叫时针.(板书:分针、时针).请同学们在自己钟面模型上找到分针和时针.钟面上还均匀地排列着12个数.最上面的数是12,接着是1、2、3……又回到12.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又分成了几个小格?(5个小格)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你是怎样知道的?……  相似文献   

2.
(引入新课后)   1.认识钟面   师:(出示钟面教具)钟面上有两根针,比较长的针叫分针,比较短的针叫时针.(板书:分针、时针).请同学们在自己钟面模型上找到分针和时针.钟面上还均匀地排列着12个数.最上面的数是12,接着是1、2、3……又回到12.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又分成了几个小格?(5个小格)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你是怎样知道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预设片断]认识时、分(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时、分、秒》) 教师给每一个小组发一个钟面,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出示探究要求: (1)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有几个小格?几个大格? (2)分针从12走到3是几分?走到5是几分?走到8呢? (3)分针走一圈是几分?这时,时针有什么变化?体会1时=60分; (4)体会1分钟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4.
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笔者讲究方法,注重启发诱导,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一、大小课堂,合理衔接例如,在上《5的乘法口诀》时结合钟面的认识进行教学,把枯燥需记忆的口诀物化在实物钟上,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先让学生在玩具钟面上贴数字1—12,从而体会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再引导学生感知每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然后,引导学生计算从数字“12”到数字“3”,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得到加法算式5+5+5=15,改成乘法算式5×3=15或3×5=15,得出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同时…  相似文献   

5.
数小格     
李兆筠 《小朋友》2004,(10):2004
我们在认识钟面时,同学们发现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外,还发现数字、大格和小格。大格数字最易数,一看就知道有12个数,12个大格。但数小格时,文文同学一格一格地数,只数了58个。我们齐声说:“错!60个才对!”老师问:“你们怎样知道是60个小格呢?”同学们都纷纷举起手来。  相似文献   

6.
本单元教材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整点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学习“年、月、日”等有关时间知识的基础。与原通用教材相比较,教材编排有如下特点: 1.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先讲学生在钟面上最容易发现的12个大格,再讲每大格分5个小格,最后讲钟面上一共分了60个小格。 2.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了让学生直观认识1时、1分、1秒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在学习“1分”时,让学生数自己的脉博1分跳几次;学习“1时”时,让学生用平时接触最多的上课和下课的时间来了解1时  相似文献   

7.
关于认识“时、分、秒”,教材是这样表述的:“钟表上时针刚走过数几,分钟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如何让这段文字内化成学生的理性认识。通常的作法是教师出示数个钟面图形,显示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辨认。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当分针位于钟面上“6”字前面时,时针靠近的刚走过的数字,学生大都能准确读出钟面上显示的时间;当分针走过  相似文献   

8.
(引入新课后) 1.认识钟面 师:(出示钟面教具)钟面上有两根针,比较长的针叫分针,比较短的针叫时针。(板书:分针、时针)。请同学们在自己钟面模型上找到分针和时针。钟面上还均匀地排列着12个数。最上面的数是12,接着是1、2、3……又回到12。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又分成了几个小格?(5个小格)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A:我是一格一格数的。 生B:我是一五、一十、十五、二十数的。 生C:12到6是6大格…  相似文献   

9.
留心一下计时钟表面,可以发现不少的数学知识.请看:1.角度圆圆的钟面可以看成一个周角:360°,钟面上有12个相等的大格,60个相等的小格.每相邻两个大格与中心组成30°角,每相邻两个小格与中心组成6°角,3点整、6点整、9点整、12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及操作活动,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记时的;知道1小时=60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8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钟面的观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认识时间单位时与分,知道1时=60分. 2.使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具体感受1分与1时的持续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2.
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时间,所以对钟表是再熟悉不过了。钟面(一个圆周)被等分为60个小格,分针走1个小格用1分。把钟面看成一个周角(360°),分针每分扫过的圆心角度数为360°÷60=6°。因为分针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时针旋转一周用12小时,分针旋转一周用1小时),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分针走过的格数及扫过的角度均为时针  相似文献   

13.
钟面角的计算问题,是同学们经常碰到的一类有趣的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拟从一般钟面角(特例)的计算中探究、归纳出计算公式,然后再分类举例说明其应用,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一、钟面角计算公式的探究、归纳1.钟面角基本知识时钟的表面可看作一个圆,它被分成了12个大格,60个小格,由于一周角等于360°,所以每个大格对应30°的角,每个小格对应6°的角,又分针转一大格要5分钟,时针转一大格要60分钟,所以分针每分钟转6°,时针每分钟转(21)°.2.一般钟面角的计算与分析(特例分析)例1计算9点21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分析:12点时,时针与分针重…  相似文献   

14.
关于钟表的认识在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已经出现,学生们知道了钟面有时针、分针、秒针。钟面上共分12个大格,每一大格又分成5个小格,共60格。1时=60分,1分=60秒;分针和时针一快一慢,朝着同一方向不停地运动着,就像两个人在环形跑道上不停地跑,由于两针速度不同,一会儿分针追上了时针,一会儿分针又超过了时针,一会儿两针之间形成直角,一会儿两针在一条直线上,一会儿又重叠在一起,于是便形成了独特而有趣的“钟面上的数学”。这类问题在小学阶段不断出现,下面就“钟面上的数学问题”的特点、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案例:二年级《时、分的认识》教学片断师:桌面上有一些钟面,你会看钟面上的时刻吗?你知道钟面里藏着什么秘密吗?过会儿请大家仔细观察。观察前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提出的建议。(师用小黑板出示建议:1.钟面上共有几大格?几小格?有哪些数?2.钟面上有哪几根针?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师:对老师提出的建议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质疑)师:下面请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内成员观察钟面。(学生开始小组讨论,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老师在教室里走动、巡视,不时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时而点头,时而微笑……忽然,他发现后排角落上一组同学每人都拿着一个钟面,低着…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应把发现的权利留给学生,把合作的机会、动手的自由、思考的过程留给学生,并留给学生实践的空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把发现的权利留给学生 学生对自己观察和发现的知识印象最深、理解最深.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观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让学生独立观察自己带来的小闹钟,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学生可兴奋了,拿起小闹钟仔细观察,有的小朋友发现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的发现钟面上有长长的分针、短短的时针和细细的秒针;有的还发现钟面上有12个格子;……这样,给学生自主观察发现的空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充分地展示了自我,也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从而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听一位青年教师上“时、分的认识”,课上出现了这样一道填空题:钟面上有( )个数。当时,学生的回答很合老师的意:“钟面上有12个数。”可是,仔细一想,钟面上真是都有12个数吗?好像并非如此。课后,我问学生:“你们见过的钟面上都有几个数?”这下同学们讨论开了。有的说,我家的挂钟上一个数也没有;有的说妈妈的手表上有6个数,是一  相似文献   

18.
按群数是培养幼儿脱离逐个点数,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大班认识时钟的“分”并无教学要求,但在幼儿练习5个5个数时,结合认识时钟的“分”未尝不可。一次,当幼儿复习5个5个数时,我出示了一张大钟面,让他们观察钟面上的小格。孩子们发现,钟面上任何两个数字之间都有5格,可以5格5格地数。数的结果,有60格。我告诉幼儿:1格表示1分钟,分针走了多少格,就是走了多少分钟。于是,孩子们便懂得:分针走一圈就是60分钟(60格)。尔后,我发给幼儿每人一只教具钟,让他们按本周一些电视节目的时间(事先拿来一张电视报)拨分针,边数边拨:  相似文献   

19.
<正>【课前思考】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加的核心词“量感”,本课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钟表,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半时,在上一课中也掌握了1时=60分,认识了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  相似文献   

20.
陈正权 《考试周刊》2012,(75):64-64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对于教学方法的使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灵活选择方法,使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制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在快速发展,在不同年级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不能固定化、模式化,而应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现实的教学中,尤其是在新授课中,教师常常通过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对事物、情境的演示。或借助于实物、模型等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直观感知和理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实物钟,并仔细观察思考:钟面上有什么?学生仔细看后,有的说: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又长又细,一根又短又粗。有的说:钟面上有12个数,是从1到12。还有的说:12个数正好把钟面分成12个相等的大格。此时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钟面,对学生的发言适时总结,并告诉学生:又长又细的指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指针叫时针。由于有了前面实物观察的基础,学生马上就记住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接着通过教师演示的方法告诉学生在钟面上整时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自己拨一拨、说一说.进而理解整时的概念。之后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场景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