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文化与青少年明星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星崇拜是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从广义的社会背景看,青少年明星崇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实质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兴起的大众文化在追逐时尚的年轻一代身上的具体反映,是青春亚文化的一种独特形态.大众文化倡导的价值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明星崇拜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卷入的类型分布及基本特征,通过整群抽样,从苏州、南通等地抽取639名大学生和中学生,采用偶像崇拜量表(Celebrity Attitude Scale,CAS)进行调查。经快速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划分为低卷入型、交际型、移情性、妄想型四种具有合理性,非理性崇拜者比例较高,其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初中生、学业成绩班级平均水平之下和对偶像非常喜欢阶段的青少年易卷入非理性崇拜;偶像崇拜既有情感满足的积极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沉溺一面,对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偶像崇拜者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正常现象,明星崇拜曾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早期明星崇拜主要表现为神灵崇拜和英雄崇拜,它们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在明星崇拜光环下的今天,青少年追星族疯狂追星的背后折射出严重的信仰危机。这些信仰危机的形成原因多元,涉及家庭、学校与互联网媒体等多种因素。本文着重从这三个角度出发,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合当下现实,针对明星崇拜掩盖下的青少年信仰危机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偶像崇拜心理是在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心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崇拜心理,是把神灵偶像化,给他们塑造形象,并施以崇拜。而明星崇拜是在偶像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上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电影业的兴起,明星的出现,并随着大众传媒西方化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崇拜。在青少年当中,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追星热”,不是追歌星,便是追球星。虽然崇拜的明星变化极快,但每一轮的崇拜中,他们都那么狂热。为什么青少年会这样狂热而盲目地崇拜明星?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四川教育》2009,(4):10-11
【链接】有50%的人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在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68.3%的学生崇拜活着的“明星”;对值得崇拜的“明星”要具备的条件,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渴望与偶像交流,而搜集与偶像有关的信息、图片和实物,  相似文献   

6.
【链接】有50%的人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在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68.3%的学生崇拜活着的"明星";对值得崇拜的"明星"要具备的条件,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渴望与偶像交流,而搜集与偶像有关的信息、图片和实  相似文献   

7.
对西北地区727名青少年精神信仰状况及特点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总体上西北地区青少年精神信仰由高到低依次是:社会信仰、生命崇拜、家庭主义、物质崇拜、宗教信仰、神灵崇拜.(2)女生的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程度高于男生.(3)青少年精神信仰除生命崇拜维度外,其余各维度得分均有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二时社会信仰迅速发展,从初二到高三家庭主义基本稳步上升;高一、高二是物质崇拜的膨胀阶段;神灵崇拜在初三时达到顶峰;高一、高三学生宗教信仰程度最高,高三时宗教信仰均值超过物质崇拜.(4)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信仰、宗教信仰程度较高.(5)爱好文科的青少年宗教信仰程度较高,爱好理科的青少年则物质崇拜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徐丽遐:这一段时间以来,明星涉毒案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这种现象的发生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系,而且明星毕竟是公众人物,涉毒不仅仅是其个人行为,还会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两位如何看这个问题?姚建龙:青少年对偶像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明星偶像吸毒会直接模糊青少年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会使青少年产生一种价值观错位,尤其是对毒品危害性认识的错位,这会对青少年造成非常大的负面性影响。王德峰:对于一个受到普遍崇拜的偶像,应该对他有一个道德上的要求,他不能突破道德底线。但是偶像吸毒对青少年吸毒  相似文献   

9.
沉雨 《宁夏教育》2011,(7):81-81
现今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变化极快,但每一轮的崇拜中,他们都那么狂热。何以明星的偶像生命并不长久,偶像崇拜现象的生命力却如是顽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少年们崇拜偶像主要有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薛晓阳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及其教育策略是德育理论研究的新内容。一、青少年偶像崇拜及其教育干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虽然不像许多人所夸张的那样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诸如崇拜明星、伟人...  相似文献   

11.
据<新民晚报>7月9日报道6月21日,大连一名16岁的少女自杀,起因只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碟.她在日记中写道:"在我的世界里只存在张国荣,我只为他而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进行的专题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有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  相似文献   

12.
青春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阶段.他们感情易激动,易于被感染,也最爱憧憬未来.在编织未来生活的美好梦想的过程中,极易在心目中产生一些崇拜的榜样人物,即青春偶像.这种青春偶像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青少年在世界观、人生观、理想道德情操等方面一系列价值取向.所以,通过对青少年青春偶像崇拜现状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对他们的深层思想状况有个更全面的把握.为此,笔者选取了5个高中班级为样本,就学生的青春偶像崇拜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5O份,回收有效问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偶像崇拜,既不同于历史上的宗教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也不同于建国以来的道德模范崇拜、领袖人物偶像崇拜,而是以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为主要对象的明星崇拜(pop worship)或名人崇拜(celebrity worship)。这种崇拜现象看起来感性大于理性、娱乐性大于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偶像崇拜,既不同于历史上的宗教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也不同于建国以来的道德模范崇拜、领袖人物偶像崇拜,而是以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为主要对象的“明星崇拜”(pop worship)或“名人崇拜”(celebrity worship)。这种崇拜现象看起来感性大于理性、娱乐性大于人生价值体验、消极大于积极,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人因极度追捧明星而出现行为异常、心理变态、人格异常的现象,从而引起许多家长和教师的担心。  相似文献   

15.
歌星、球星、影视明星成了广大青少年朋友崇拜的偶像。作家毛志成在《提高“崇拜”质量》一文中强调崇拜对象的自身质量,优选高质量的崇拜对象。这质量当然包括其文化含量,明星们的文化含量如何?是否值得崇拜、膜拜?我不敢恭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追星族”这个词语越来越多地在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加入了“追星族”的行列。“追星族”,追根溯源本来是一个从港台地区引进的词汇,本意是指崇拜明星的人群。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偶像,为了自己崇拜的明星,会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热情和身心。这是一个不受或少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阶层限制的、以对明星的共同崇拜而联结成的既松散又息息相通的特殊的群体。虽然“追星族”是外来词,但进入中国大陆后,迅速地生根落户,并且以难以预料的速度繁衍生息,足见其生命力之强大。随着我国社会经…  相似文献   

17.
方金梅 《班主任》2001,(4):43-43
前言: 中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模仿崇拜人物的行为和举止.但由于中学生主体性的未完全成熟,妨碍了他们对美丑的判断能力,容易出现盲目的崇拜,表现特征之一就是对明星着装的盲目模仿.基于此,笔者认为以主题班会形式进行情境教学,即教师将活动目的内化和外化为中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有直观的形象把握,有浓郁的情绪氛围感受,有游戏引起兴趣,可以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饭圈文化”也逐渐大众化,呈现出更强的粉丝参与性、更高的圈层壁垒、一致的情感认同等显著特点。“饭圈文化”在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榜样激励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如盲目崇拜是非不分、非理性消费以及引发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处于尚未稳定阶段。因此,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积极引导;网络平台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学校教育要尊重发展,创新教学;父母要根据身心发展特点,引起重视;明星艺人要遵纪守法,承担责任。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引导“饭圈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往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利庆  黄颖 《课外阅读》2010,(12):91-92
从青少年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假设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导和培养,很容易被精心包装的明星所诱惑,自然会造成一种盲目肤浅的崇拜心理。让本来就生活阅历少的青少年失去更多的“免疫力”。所以,应以一颗平常心看待那些影、视、歌“明星”。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应该注重整个社会文化培育和扶助,构建一种有利于青少年成长为理性又健康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0.
据对我国某大城市的调查统计 ,“追星”人员中以中小学生居多 ,占 70 %强 ,并呈低龄化走势。研究表明 ,好奇、喜欢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特征 ,明星崇拜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 ,这是人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所必然经历的过程。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紧张繁忙、充满竞争的时代 ,物质生活应有尽有而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 ,青少年内心敏感、孤寂、彷徨 ,渴望理解与沟通 ,再者 ,青少年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印证自己的想像 ,需要找寻一个可以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 ,这时 ,从歌星委婉动听、如泣如诉的歌声中 ,青少年感到找到了知音 ,仿佛听到了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