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05“安徒生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有这两部书的出版,我觉得这是送给“安徒生年”的一份厚重的礼物。我认为,《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是一部中国学者对安徒生的研究史,而《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则是一部中国读者对安徒生的阅读史。这两部书合在一起,能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安徒生。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中英学者数学学科英文学术论文,分析探索中国学者数学学科学术论文标题中心名词的人际功能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学者使用的中心名词主要体现4种语义功能,即表示研究的手段方法、物质实体、性质特征以及行为变化,帮助作者构建严谨、专业、权威的学术身份,进而实现与读者的互动。中国学者论文标题的中心名词概括性较强,词汇专业性有待提升,受母语迁移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为中国学者的学术论文写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了向国内外从事和关心茅盾研究的读者介绍我国及国外的茅盾研究学者的简历,本刊约请了部分中国和日本的茅盾研究学会会员提供了自己的简历,现发表出来。今后还将介绍其他的茅盾研究学者。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报春鸟陈岱荪,季羡林,张岱年,业治铮,陈荣悌,茅家琦编者按本刊上期推出了“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专栏,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研究者以及其它读者的关注。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当今中国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对留学生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对学者们研究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更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三、一名远见卓识的学者 《口述史》的后半部分,讲述了潘先生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历程、对高等教育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的独到见解、培养研究生的方法以及先生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寄予的希望。这部分内容在为读者梳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立、发展和繁荣过程的同时,也让我们见识了潘先生的远见卓识与治学方略。  相似文献   

7.
文学批评首先是文学读者的批评,体现着文学读者对文学及其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的文学读者有不同的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文学的政治批评;二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的人生批评;三是以梁实秋、朱光潜、李长之、李健吾等学院教授或学者为代表的文学的学院批评。这三种类型之间有多种过渡形式,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文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境遇也是如此。这与消费社会、学者的研究倾向、教师不能适应受众需要有关。走出困局,应该重新确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品格,建立在读者需要的文学审美教学内容体系,辅以文学史的教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品格定位。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勃莱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与中国有着与生俱来的关联,然而中国读者最早认识勃莱始于20世纪80年代。三十年来,对勃莱的研究基本上以诗歌翻译和零星点评为主,随着勃莱声誉渐起,特别是1968年获得美国图书大奖后,中国学者开始了对其诗歌和诗歌理论的研究。笔者通过梳理和总结勃莱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提出对未来勃莱研究的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书的作者古远清教授,是一位著作极丰的学者,他主要的著作有《诗的写作与欣赏》、《中国当代诗论50家》、《台港朦胧诗赏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对现代文学的研究贡献甚多。《诗歌分类学》的出版,尤有助于读者对各种诗体产生、发展与特征的了解,笔者以为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是中国五四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自三十年代以来,学者对他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本文通过对湖北著名学者刘保昌新著《郁达夫传》的深入解读,在进一步理解郁达夫坎坷人生的同时,也对刘著的写作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勾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教学技术研究发展:方法与模型——诺伯特·西尔教授访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西尔教授您好,中国学者对您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教学设计国际观系列著作,您对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与未来发展的论述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前教学设计领域的核心问题及其未来发展,以及该领域研究与逐渐兴起的学习科学领域研究之间的关系等内容的探讨,是这两个领域的学者均为关注的重要方面,我们也希望就这几个方面了解一下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辟雍和泮宫     
“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是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和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科研课题。参加研究的有专家、学者、教授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本刊从一九八五年第二期起,开辟“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专栏,陆续发表研究成果,以便听取专家和其他读者意见之后,作为专著出版。  相似文献   

14.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专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关于莫言及其文学作品的讨论之中。除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讨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激发了那些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多的国际读者的兴趣。论文从一个意大利读者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莫言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出版与接受的情况,并以对《生死疲劳》《红高粱》《蛙》等代表作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为例,从叙述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论述了莫言作品中最吸引国外读者的因素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江婷婷 《海外英语》2012,(3):128-129,138
该文从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期待视野的角度出发,对《夏洛的网》的两部中译本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读者对译文的不同反应,探讨儿童期待视野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启示,以期能为翻译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启示。该文希望以此浅尝性研究引发中国学者对儿童文学翻译这一边缘性领域的关注,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研究》一书以英国著名作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小世界:学者浪漫传奇》为切入点,从跨文化视角,以读者出发,综合运用认知诗学、认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理论,从结构脚本、人物图式和情景框架三个模型研究读者期待与脚本重构对小说原型建构的重要性,充分挖掘了该小说的文本内涵和主题意义。然而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可以看作是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以及读者与叙述者之间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跨文化交流中的读者期待与脚本重构有助于揭示原型建构对小说意义和人类认知的重要作用,这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田浩(Hoyt C.Tillman)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宋代儒学史、思想史,代表性著作有《朱熹的思维世界》、《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等。田浩教授一向主张从历史的角度采理解特定时期的儒学思想,与余英时等学者一起,代表了当今北美儒学研究格局中的一个重要阵营。本刊刊发葛焕礼副教授对田浩教授的访谈,由其求学、治学经历,表述出一些著名中国学学者的信息和他对美国儒学研究状况及儒学发展问题的认识。其观点纷纭,可尽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历来令读者关注和头痛。如何在读者和诗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诗意的心灵之桥,这需要诗歌学者们的睿智和勇气。李怡主编的《中国现代诗歌欣赏》的出版就体现了这一点,它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关怀,其欣赏视角的新颖,理论形态的完善丰富和技术途径的严谨清晰,为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提供了一份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9.
雪月是印度11至12世纪耆那教著名学者和诗人。但对中国读者很陌生。这是第一次向中国读者全面介绍他。雪月最重要的著作是他用中世纪的语言——阿波布朗舍语写的语法书《成就者雪月词法》。在这部书里,他讲解了梵语、俗语和阿波布朗舍语语法,并摘引了许多无名作者的双行诗。这些双行诗大多采自民间。他所摘引的双行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的可接受性强调以目标语、目标文化为基准,注重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然而,鲜有学者研究译者与可接受性。但是译者也是读者,也存在不同的可接受性。该文将译者看作翻译过程中原作的第一读者和自己译文的第一读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译者在理解原作和翻译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可接受性,提出译者的可接受性即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并对可接受性差异产生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以期更好地研究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