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字格"具有很强的汉语语言特色,因其音形义之美普遍存在于汉语表达中。然而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属性决定了英译四字格具有较大的难度。本文试以外宣英译的目的为指导,从语言表达层面探讨四字格汉译英的总体翻译策略,针对词义重复冗余的四字格提出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省译,以达到外宣翻译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减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达到翻译之标准,必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它。本文以减译为例,简明地阐述了怎样减译、减译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汉语四字格的特点,用较多的实例说明四字格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并将其译文与直译译文进行比较,以体现四字格翻译所具有的优点.文章最后还提到四字格在广告语领域的妙用.  相似文献   

4.
胡猛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4):98-100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中有很多四字格结构的词语,这被认为是汉语的主要特点之一。在西德尼.沙皮罗的英译本中提供了很多精彩的四字格结构的英译范例。本文主要从汉、英两种语言中意合及形合的角度对汉语四字格结构的英译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提高英译汉水平,优化译文质量出发,举出若干译例,并通过对例句的翻译分析,提出在英译汉中发挥汉语“四字格”词组和“四字格”成语优势,借助其节奏感使译文更加优美。  相似文献   

6.
景点介绍文本中四字格具有音形意各方面的美学特征,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来看,译者可采用省译的方法来传递四字格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吴佳 《海外英语》2012,(4):159-160
《作者自叙》(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是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3)清新自然的作品。许多有名译者已经翻译过该篇。该文所对比的三位译者,即夏济安、高健和李明,三位译者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很成功的译作,在技巧处理方面是成功的榜样,对他们的比较学习也有利与自身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汉语四字格形式给人以节奏鲜明的美感,加之汉语语音的抑扬顿挫,更增强了字的音乐感。汉语广告充分利用了四字格的形式和音律美感,增强受众对产品的印象,从而引导消费。  相似文献   

9.
中医四字格是汉语和中医术语中所特有的词汇现象,其结构工整,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中医四字格英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分析其在中医四字格英译中的应用,进而为中医英译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中有很多四字格结构的词语,这被认为是汉语的主要特点之一。在西德尼·沙皮罗的英译本中提供了很多精彩的四字格结构的英译范例。本文主要从汉、英两种语言中意合及形合的角度对汉语四字格结构的英译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俄语翻译成汉语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不可避免地会用到四言词语。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四言词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言简意赅、节奏感强,将其应用到俄译汉中,可以使译文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12.
四字格词组是汉语言文字的显著特征,是汉语词汇中的重要成员,其使用频率相当高。在所有常用的四字格中,并列四字格条目最多,约占整个四字格条目半数以上。本文从介绍四字格词组的定义、结构、基本特征等入手,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为语料,讨论了在翻译中正确表达汉文化中独有的并并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国内的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译者风格的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方向。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下,应当加强对翻译主体的研究,对译者的生活阅历,译文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考察成为翻译研究的必然。本文以张谷若译《苔丝》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风格,即:四字格与译者的译学追求,文中注释与译者的科学精神,方言特色与译者的人生征途。  相似文献   

14.
四字格结构是最具汉语和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四字格俯拾即是,按照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其英译应以语义相符,功能相似为客观依据,尽可能使译文贴切、自然、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5.
孙红梅 《双语学习》2007,(4M):75-76
自从翻译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以来,有关的争论就从未间断过,翻译学科在文学、语言学及其他社会学科中争得一席之地的同时似乎具有了变色龙的性质,可以在不同情境中发展为不同的事物,即翻译的界定越发模糊。先前有关翻译的讨论,如忠实、对等、文化差异等等至今仍在继续,各种不同的观点一再提出,并不断调整,对于翻译的界定更为宽泛也更为模糊。本文从假译入手,从新的视角探讨翻译界定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费密尔(H J.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也不同.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目的法则",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采用了变译的方法,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达到了两者的满意结合.  相似文献   

17.
变译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运用变译理论分析《鹿鼎记》的英译,可以看出,变译在翻译时能有效地解决文化缺省问题,促进作品译介。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的过程中因为语言本身的差异和一些特定的目标,对原文进行一些改动,反而会使译文更加流畅,使读者更能领略到原文的魅力。张谷若先生在《苔丝》的译本中运用了变译方法,即改泽和阐译,使一问贴切传神,更体现了翻译过程的再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汉语“四字格”成语是经过长期锤炼形成的,一般都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汉语中“四字格”所占的比例至少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四字格”成语在英汉翻译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聂燕燕 《海外英语》2014,(15):130-131,133
卡特福特认为翻译中的不可译既来源于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别,即"语言不可译",又来源于文化的差异,即"文化不可译"。该文分别从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这两个方面来阐释京剧英译中的不可译,并从京剧的经典曲目的英译本中举例说明,文章认为随着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深入,京剧翻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是相对的,而语言不可译是较为绝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