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广义修辞学、哲学、美学等角度阐释数字“一”所蕴涵的修辞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广义修辞学为角度将“凤”这一具有渊远历史和深厚审美文化的汉字作为修辞原型,从三个层级出发对“凤”字进行修辞阐释,开发其丰富的修辞内涵并且以此为依据挖掘其隐存于“凤”字背后的性别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3.
夜莺和杜鹃意象是英汉诗歌中被高频使用的修辞原型,两者在英汉诗歌中的象征义同中有异。一方面,两个修辞原型均与古老的神话有关,神话中菲洛墨拉的不幸和望帝杜宇的悲剧使夜莺和杜鹃意象具有一种深厚的悲情意蕴,成为诗人表达悲情哀怨的显性符号,夜莺意象多表达“哀”和“怨”的象征义,杜鹃意象多表达“冤”和“归”的象征义。另一方面,两种鸟儿生理属性不同,夜莺的歌喉优美动听,在诗歌中也常象征美好欢乐;杜鹃因鸣叫的声音和时节,在诗歌中与“报春”、“催耕”的意思相关联,含有积极欢乐的意味,但此类诗歌数量不多,没有成为杜鹃意象应用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中国以拥有丰饶优美的民间故事著称于世.研究歌谣、故事的民间文艺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历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三次采录研究民间文学的热潮,故事学在中国已取得多方面重要成就,从一个独特层折射出中华文化的辉煌.各族民间故事鲜活资料的开掘,中外故事学的交流对话,各国对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关注,使它成为一个吸引众多学人涉足并具有良好前景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5.
明传奇《牡丹亭》作为具有多重指涉意义,能够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修辞原型,在后世文艺作品中频频复现。这些作品与原剧构成微妙互文关系的同时,又对原剧中的女性形象、花园意象、爱情模式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引申、反讽和颠覆。《牡丹亭》文本的"复现"使原著负载的语义信息、审美信息在重释中实现了增值或改值,表现了女性意识和爱情观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人的话语行为中,"知"始终是频繁出现的修辞原型,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从广义修辞学角度,联系"知己""知我""知音""知人"四个词语,分析"知"所蕴含的丰富的修辞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间故事的表层结构体现了劳苦大众反压迫、反邪恶、伸张正义、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而深层结构却是一个没有法律意识的艺术世界。主人公有恨自己报,有冤自己伸;有了委屈就出手,受了迫害就复仇;天马行空,目无法纪。在革命战争年代,它起到了培养人们反抗精神的作用,在今天却成为法制建设的消蚀剂和不法行为的大温床,应引起我们的反省和深思。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词典》对"酒"的释义是: [酒]①饮料名.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②饮酒.③酒席,酒筵. 释义②③是由释义①引申而来的.酒的初始语义(或可称为物质原型)就是指一种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喝的饮料.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以英语为国际性语言的时代,"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使我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身份。由于东北民间故事集中体现了汉语的语言和文化独特性,其英译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很有价值。本文以美国著名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所提出的翻译理论为指导,以笔者的笔译实践为基础,讨论在东北民间故事英译过程中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度",才能获得通达晓畅且兼具文化身份的"中国英语"。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人故事形"雅"而实"俗",应该属于民间文学。但是,由于传统上对"民"的定义的偏颇以及对民间文学"口头性"的过分强调,以致传统文人故事难以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拥有一席之地,成为其索引的盲点。关注传统文人故事,可以深刻地理解以汉语为载体的民间故事所具有的个性或特殊性,进而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人故事与世界民间文学相通的普遍性。中国传统文人故事应该被增补入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相似文献   

11.
《诗·豳风·七月》中“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如何解读 ,古今研究者多有不同看法。正确解读这一诗句 ,要结合桑林社祭习俗和文本内容来理解  相似文献   

12.
“智慧老人”形象是中国民间故事中一类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其所表现出来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智慧,而更多的是超乎人类智慧水平、能力水平的“智慧”。因而,这类形象在民问叙事中呈现出飘忽性和传奇性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东北地区常常是作为移民聚居地,而在众多移民中尤以山东移民最多。山东移民是从明代开始,主要原因是人口疏散和开荒政令,而在随后的清代和民国时期也多次出现过这种移民潮。伴随着移民的涌入,随之而来的是汉民族文化在东北地区更广泛的传播,并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现在的东北文化。而这段历史也被保留在民间故事中,在许多故事中都仍在传达着大量的关于山东移民的信息,如他们因贫困而被迫离开家园,来到东北挖参,他们勤劳的本性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老乡们相互帮扶的传统美德。而在众多反映山东移民的民间故事中,最具代表忡的莫过于“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胡玥  漆凌云 《海外英语》2020,(7):124-125
费尔德是首位采用田野作业方式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搜集、整理、翻译的女传教士.她译介的故事文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中国流传广泛.故事的编写不是简单地叙述故事情节,而是用一个独特的原创文本《丢失的箭》将四十余则民间故事串联起来.她在故事的译介上注意保留文化的本土特征,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中国的文化内核,也流露出西方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她独立创作的文本展现出来的中国形象具有典型的儒家文化特征,人物和社会背景的塑造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故事,有的表现为“穷人最聪明”、“穷人的品行最高尚”,有的表现为“美丽的姑娘只嫁给穷人”、“神仙帮助的都是穷人”等,这些内容表面是在同情或赞扬劳苦大众的,而实际上是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还是穷了好;越穷越光荣。这种副作用,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论述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幸福观,并把它与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中所反映的幸福观相比较,探讨了维吾尔族人传统的幸福观及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民间故事史的建构刘守华关键词民间文学;民间故事史由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在古老深厚的文化沃土上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1966年之前,我国积累的民间故事书面资料就已达到10多万篇。80年代以来,在中央文化部统一筹划下,为编纂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中的洛神原型及其现代重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洛神原型是情与欲的象征。这一原型主要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女性生殖崇拜及阴阳哲学观。男女两性作家在回溯这一原型时,呈现出性别上的差异。男性本消解了洛神型女性在情感上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女性本则充分肯定洛神型女性原始生命力的冲动,还原女性之本能。  相似文献   

19.
电视传媒正产生着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话语“模板效应”。它与仿拟、引用等辞格有所不同,其心理基础在于交际双方对原型情境的体验,是一种话语与特殊语境效果之间的最佳关联。在实际运用中,话语“模板效应”能产生较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印尼和中国的民间故事具有"大同小异"的特征,大同首先体现在两国民间故事具有若干相同的母题类型:即惩恶扬善的英雄传奇、劝谕训诫的动物叙事、忠贞不渝的爱情传奇、备受尊崇的民间信仰、发人深省的伦理悲剧;其次体现在它们在艺术手法上的不谋而合之处:即寓泛神话色彩的故事于自然的表现手法、拟人色彩的动物视点、寓情于理的世态展现。两国民间故事既有整体层面"大同",亦有局部层面的"小异",即在诸母题范畴的内部细节和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等方面,呈现出差异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