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艳 《上饶师专学报》1991,11(1):12-16,21
《稼轩词》与《离骚》都悲壮、沉郁,气象万千;豪迈奔放,境界恢扩,都有吞吐八荒,笼盖一切之气概。都反映社会政治抗争,抒发人民群众的忧愤。《稼轩词》与《离骚》对中国诗歌发展都有重大贡献。《稼轩词》有意仿《离骚》;它常常称赞《离骚》,又每化用、挪用《离骚》语句,并大量以美人香草喻正人君子,以丑恶物事喻阴险小人。决不能说没有《离骚》就没有《稼轩词》。屈、辛二氏的身世、理想、遭际、才情、质性诸方面都酷肖,《稼轩词》之似《离骚》,既非刻意学习所致.亦非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离骚》中佩饰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和周代礼乐文化的威仪之美密切相关,同时还和楚地的佩饰传说密不可分,后者是从生命的层面看待人和佩饰的关联。《离骚》中佩饰所用的香草,多数具有药物功能,可以使人延年益寿。《离骚》对佩饰的描写突出它的芳香润泽之性,既是对周人尚嗅传统的继承,又表现出对生命的关爱。《离骚》的佩饰意象对《诗经》多有继承,同时又存在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3.
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金光灿烂的丰碑。历来对它的研究争论很多,即以它的创作时间而论,就有作于被怀王初疏时,怀王二十五年“黄棘之盟”时,怀王末年,顷襄王初年,顷襄王七年、十一年、二十一年和三十年等不同说法。我以为要弄清《离骚》的写作年代,首先要研究《离骚》本文,再研究《屈原列传》。通过对《离骚》和《屈原列传》的探究,可以得出结论:《离骚》作于怀王入秦(武  相似文献   

4.
波波提问 1.波波上语文课的时候读屈原的《离骚》,发现《离骚》开篇有这么两句话:“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是古代高阳帝的后代,我的父亲名叫伯庸。)波波觉得很奇怪,  相似文献   

5.
①“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离骚》)②“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离骚》)  相似文献   

6.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离骚》开篇自述世系、生辰、名字之后,紧接着有这样两句诗: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关于这两句诗,一些学者的译文,可以说大同小异。如: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郭沫若:《屈原赋今译》)我既有这内在的美啊,又加之以人力的修治.(彭泽陶:《离骚今译校注与答问》)我既然具有美善的内在,同时更有超绝凡人的奇才。(文怀沙:《屈原离骚今绎》)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又加上许多奇异的才能。(张家英:《屈原赋译释》)  相似文献   

8.
谈《离骚》的结构艺术王锡三《离骚》一诗,由于它体制宏大,内容繁富,手法诡奇,确实难懂,正像清人朱冀所说:“令人入其中而茫无津涯。”因为《离骚》是诗人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熔铸而成的,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蒙千古之奇冤,最后落得个“行吟泽畔”。这种积...  相似文献   

9.
《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长诗集中地体现了屈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征。这首长诗有三百七十二句(诵读单位,非语法单位),有“之”字的计九十八句,即大约每四句就有一句是用“之”字构成的。“之”字在《离骚》的句子构造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离骚》是怎样地运用这些“之”字,这些“之”字构成一些什么样的句式,把它弄清楚,是研究《离骚》的艺术形式不可少的工作,只是历来研究屈赋的人却很少去注意这一点。胡光炜著《离骚文例》曾说到“之”字的用法有三:甲、言之间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关于《离骚》的争议颇多。其中以其称“经”起于何时、《离骚》作于何时、《离骚》之含义为何,分歧更甚。西汉司马迁、王逸,东汉班固以及清蒋骥都持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1.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一判断,至今仍然为诸多文学大家所认同,由此可见《离骚》之历史地位。面向高中学生的《离骚》解读,既需要传承已有的传统观点,同时又需要结合时代的实际并赋予这一古老作品以新的意义。前者依赖于教师的口口相传,后者依赖于对《离骚》细节的深入解读,依赖于时代背景下的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和屈原有着相同的思想感情;《史记》具有象《离骚》那样高度的文学性;《史记》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故鲁迅誉《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3.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和屈原有着相同的思想感情;《史记》具有象《离骚》那样高度的文学性;《史记》具有—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故鲁迅誉《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5.
(一)《离骚》之骚为地名说前人解释《离骚》题意,颇多异说,如:一、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传》)二、离犹遭也。骚,忧也。(班固:《离骚·赞序》)三、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16.
一《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真正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艳艳,难与并能。”《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明确地记载于去秦未远的司马迁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两千年来,屈原对《离骚》的著作权,没有人提出疑问。到本世纪初,四川学者廖平(廖季平)却认为《离骚》不是屈原的作品,而是秦始皇时方士所拟的“仙真人诗”。秦始皇  相似文献   

17.
一、等待学生来定义学习《离骚》是否有意义 《离骚》很古奥,在中学生眼里好像很难的样子,讲起来有些费劲.同时也有些费力不讨好,能不能有一个很亲切的目的,让学生学起来带劲,教师教起来有意思.我反思以前的教学,有点把《离骚》想得太高大上,如学习《离骚》中屈原的高尚人格;学习《离骚》中的比兴的手法和香草美人的美政思想等等.这样的目的高则高也,却容易让学生敬而远之.这次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定义学习的目的,也就是我试着不预设目的,一起和学生理解《离骚》写了什么,学习它有无意义,如果有意义,那么意义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各家派尊其祖典为"经",乃晚周以来之旧习。《离骚》诸赋为当时人所推尊,主要还是因为其文采,以及带来的贵显,故才"世传《楚辞》"。而"汉武爱骚,淮南作传",更可证其自文景以来一直为文章之士奉为经典。正如《老子》称"经"一般,《离骚》称"经",也只是在传注说解时才称"经;"至于平时称引,也只称《离骚》。王逸注《楚辞.离骚》时命为《离骚经章句》,只是依当时注释体例,非为特意抬高其地位而加"经"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谓“无韵之《离骚》”是说司马迁和屈原在思想感情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是说《史记》具有象《离骚》那样高度的文学性,是说《史记》和《离骚》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有着共同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笔者仅就《史记》的浪漫主义问题,谈些看法,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一《史记》虽是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但它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因为现实主义和  相似文献   

20.
《离骚发微》这一个题目,我原来的意思,是只想对从前研究《离骚》的人没有谈到的问题谈一谈。可是这些问题,既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形式的;加上《离骚》既是一种有机组合,就免不了牵一发动全身,结果就写成了一本讲解《离骚》的小书。可是又有一些问题是在讲解中难于详谈的,择要汇集,就作为《前言》。 一、 《离骚》的写作时间 要对《离骚》作一点发微的工作,肯定它的写作时间是一个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