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中学物理教材中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这一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没有通过实验直接感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为此,笔者设计了探究温度对不同导体电阻的影响实验。一、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二、教材实验的不足1.实验只探究了电阻的大小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没有设置探究温度对电阻影响的实验,温度高低对电阻的影响在学生中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感知。2.教材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选  相似文献   

2.
教材中传统经典的实验历经多年的沉淀与传承,得到了广大物理教师的认可和喜爱.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不断对实验进行改进.文中分析了"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的不足,对导体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同时改变以及温度的改变对导体电阻的影响进行了创新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中考中如何对电学实验进行考察,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初中物理电学实验基本内容出发,就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通过几个典型问题与广大师生进行交流. 一、初中物理电学实验基本内容 1.组装简单电路; 2.练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 3.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 ;教育部颁布的各门自然学科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 .那么 ,如何实施初中物理探究教学 ?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演示实验 ,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概念、理解规律、培养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已经得到了物理教师的高度重视 .但是 ,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演示 ,学生观察 .实验目的确立、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等由教材和教师决定 ,学生处于被…  相似文献   

5.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电阻一节中,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是由三个演示实验来完成的。原实验存在以下缺点:第一,演示时所用镍铬合金丝需教师口头交代,但由于学生并不熟悉这些材料,对它们的了解不多,因而增加了实验的难度;第二,由于灯泡的亮度变化不是很大,学生的观察距离又比较远,所以对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学生往往观察不到。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内容,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挖掘并渗透教学之中,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下面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这节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我们是怎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训练的.教学目的:(1)知道电阻的概念及单位;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2)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讲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电阻定律电阻率”时,在复习初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了电阻定律,同时引入电阻率的概念,然后给出几种导体在20℃时的电阻率.但是,教材中为何给出在一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率?电阻率与温度之间有何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自制了导体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的演示装置,通过实验来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有:电阻的初步知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重点是: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难点是:确认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与电压、电流无关。二、课型设计小组合作、综合探索式新授课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理解影响电阻大小因素。(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经历形成电阻概念、探究电阻影响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9.
莫春亮 《辅导员》2012,(12):68-69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课标中,探究实验的比重偏大,而对教学设备不足的普通中学,按现时教学大纲的课时安排,要落实好探究实验是很不容易的。作为普通中学的教师,应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的做法是:重要的物理规律、定律的建立,由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而课堂演示实验的分量安排则相对大些。这就需要教师解决好下列问题:如何在课堂上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下面就上述问题谈我的一些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10.
从实验数据中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物理实验重要的一环.如何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且看4例.例1小明同学想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他想到道路越细长就越难走,所以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于是,他找来了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各种长度和横截面积的金属线,并按图1测电阻  相似文献   

11.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课标中,探究实验的比重偏大,而对教学设备不足的普通中学,按现时教学大纲的课时安排,要落实好探究实验是很不容易的.作为普通中学的教师,应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的做法是:重要的物理规律、定律的建立,由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而课堂演示实验的分量安排则相对大些.  相似文献   

12.
1 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物理中,电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教材中学生在学习了电流、电压之后,引入电阻概念,并定性的通过实验研究了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对于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原沪科版教材中用的是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用酒精灯加热灯丝,通过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来判断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笔者认为该实验有以下不足:1、教学中本实验极易与“导体和绝缘体的界限是相对的”实验相混淆。2、实验直观性不强。3、相关变量的呈现不够突出。而在现行的上广科教版教材中,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一带而过,留作后面通过测小灯泡电阻来处理。笔者认为如此处理第一不利于知识的完整性,第二是直观性不强,为此,在物理教学中,我总是适时的使用我自制的电阻随温度变化演示器来完成教学。而且多年来教学实践也说明,收效很好。因此本文拟对这一装置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定位1.知识与技能(1)知道导体的电阻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导体电阻规律的内容;(2)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3)能根据实验要求及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连接电路.2.过程与方法 (1)熟悉科学探究的环节:问题-猜想-探究-结论;(2)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阻R与L、S以及材料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六章《电压电阻》主要编排了三个实验:一是电压表的使用,二是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三是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结合教学重难点和实际学情,笔者设计了以下实验活动,驱动学生复习本章内容。一、引入水果电池,以趣味实验驱动复习教材虽然介绍了水果电池,但多数学生没有实际的探究经历。复习时,笔者引入“水果电池”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顾电压的概念、单位,以及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高二教材中《电阻定律、电阻率》一节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该节课能突出体现知识的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能力的好教材。教学中如何展现实验过程,使学生在既学得知识的同时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鱼渔”兼得呢?教材中用一实验探究了决定电阻大小的相关因素,过程如下:按照图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做下面的实验。图中的a和b之间接入待研究的合金导线。把材料、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合金导线,先后接入电路。调节变阻器,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压相同,并测出…  相似文献   

16.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最基本方法,从初二物理入门学习开始,就应该将实验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重视课本演示实验,设计简单易行的演示实验,把课本上不易操作且很难达到实验目的的演示实验加以改进或更换,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比较注重在这一方面的探索。例如,现行人教版的高中物理第一册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时并不好操作,成功率极低。不成功的情形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17.
一、分析教材,把握方向 物理新教材显著的特点是凸显了"科学探究",教材每节都设计了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从以往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变而来,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教材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教材编排的探究活动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给学生以新鲜感和学习的冲动,使学生无时不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18.
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焦耳定律"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学生探究实验,一般的教材中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加热质量相同的同种液体,通过对液体温度升高的情况,判断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从《电阻的串联》教学过程中获得教学体会,学习《电阻的串联》时,我先让学生回忆电阻串联后等效电阻大小的计算公式(R=R1+R2),指出电阻“越串越大,比大的还大”,再让学生分析电阻“越串越大,比大的还大”的原因(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如果电阻并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什么?同时,教师用两个电阻形象演示电阻并联的情形,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回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横截面积增大,导体的电阻如何变化?大多数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电阻会变小,但心中并不觉得十分可信。此时,教师趁势…  相似文献   

20.
一、实验讨论,导出规律 我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以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节教学中,我让学生按教材做实验,提出小车通过的距离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然后假设:小车在越来越光滑的平面上运动情况又如何呢?这样,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就容易接受"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