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90年代以来 ,出版界、批评界先后出现了“大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的提法。这些提法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联系上述提法产生的具体背景 ,结合夏坚勇同志的散文集《湮没的辉煌》 ,对此做了分析 ,认为题材的重大、体制的宏大、内涵的丰富深刻、行文的自由大气 ,是“大散文”的主要特征 ;“文化散文”则是“大散文”的一种类型 ,也被称作“学者散文”。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散文也称历史文化散文,是文学创新与探索的一种产物。它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史融合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是说,作家最初的文化角色常常就是史家。文化大散文之所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崛起,一是由于作家主体意识、文化修养的强化,二是许多作家读者出于对当时的“散文消费品格”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深度追求以及大批学者的加盟;学问负累过重、价值观念先行、缺乏生命体验与独特的精神发现、形式佶屈板滞是其创作中的缺憾。  相似文献   

3.
第一怪,散文风格的界定越来越细。有人认为,近10年散文创作的繁荣可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其主要表现是数量大、品种多,出现了诸如“大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游记散文”、“艺术散文”、“思想散文”、“小女人散文”、“小说家散文”等名目繁多的界说。然而,在散文热闹的背后,当我们真平心静气下来回头看时,我们会发现在散文的舞台上除留下几个歌星般的名字外,散文在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4.
《春觉斋论文》是一部不可忽视的古典散文写作理论专著。在这部著作中,林纾首重习作者思想、学识的博大精深,以“理”为散文内容之本。这对以情为主,无节制地挥霍情感的当代散文内容论具有明显的纠偏作用;林纾继承并创造了多角度、递进式化解写作难点的方法,对于克服当代散文教学写作论上存在的静态、平面、角度单一、主观随意的缺陷,具有一定的针砭作用;林纾以“意境”为艺术美的前提,讲求散文艺术的自然天真之妙,追求立论的辩证公允,对于当代散文教学在艺术论上存在的偏狭、极端以及诸多分歧,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补隙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强 《现代语文》2007,(9):37-38
从对余秋雨散文褒贬不一的评价入手,结合余秋雨的生活和学术背景,我们往往能够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发现隐藏不住的文化动机一一对“健全人格”的追寻。找到并肯定这个文化动机,是我们认识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根据散文文本特性,“散文情感”这一概念应被纳入散文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视野,并将其运用于当今散文批评。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今流行的“大散文”品种及创伤进行了情感批判,并指出散文创伤观念的更新,要清除“散文情感”上的“泛意识形态化”色彩。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对五四散文传统的批判以及在散文中的创新,体现了一个现代主义者对独创性和个人性的追求。其文化乡愁主题与都市题材,以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和对工业文明的迎拒告别五四散文的田园情调。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关系上则昭示了作者对大散文概念的通达认识。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重诗轻文,把散文视作诗的附庸。他心目中的现代散文是“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这对于抑制过于随便、松散乃至轻浮的散文有所裨益,但也有明显的偏颇,即未能把握散文美的特质-自然。诗笔可用于散文,但失去了节制,便适得其反。他的散文创作意在实践在诗为文的理念,其成就,说明以诗为文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无可非议;其局限,说明散文中的诗质应有所节制。余光中后来对散文美有所认识,提出了“本位散文”的概念,但因为重轻诗文的理念未能根本改变,故而所作“本位散文”成就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新时期散文理论研究状况作了综述和研究,信息量大。其主要内容有:一、新时期散文理论研究现状;二、新时期散文理论研究在新层面上的扩展;三、关于“杨朔散文模式”、“形散神不散”、“散文的命运”等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文学散文”概念的提出是一次对散文“在”本体的文学性的逼近。它的产生是 2 0世纪初西方文学观念引入当时中国文坛的结果 ,源于当时作家对西方文化、思维霸权的敬畏和遵从。“文学散文”从众多的散文文体中凸现出来 ,标志着 2 0世纪中国散文依据文学性强弱来划分散文等级的制度已开始形成 ,而这种制度的形成与当时作家对文学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对散文本体而言 ,以“文学散文”指称 ,还是以“文章”指称 ,都不过是一种命名而已 ,它不可能改变散文的正宗 ,这必然导致人们对散文本体认识的“遮蔽” ,并深深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散…  相似文献   

11.
韩愈散文风格具有雄奇恣肆的特色,“雄”是其“气盛言宜”主张在创作上的反映,“奇”是其“务去陈言”主张及其创新精神在创作上的体现。该风格出自于作者炽热奔放的感情、丰富无比的想象、变化无端的构思以及嘎嘎独创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何述强被誉为"仫佬族散文三杰"之一,他的散文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三个层面:独具生命个性的意象群;小说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使故事生动地穿插于散文思绪之间;精雕细刻的语言描写,及情感波澜中静中有动的和谐的叙述节奏等。这些使其散文整体呈现冬日暖阳般的情调,精致、温馨而持久。他是散文天地间的"一棵独立的树"。他"内敛"、"简单"的文字,确实达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刘敞是江西古代散文史上有成就但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作家。其散文体式多样,内容丰赡,涉及面广,思想深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是北宋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散文的基本特征有四:见博识高,长于议论;征引广博,说明力强;巧于谋篇,曲折多姿;言简理畅,片语破的。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西汉散文,尤其是西汉的政论散文,在书写内容和话语形态上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为其后的散文开启了写作形态上的规范。讨论西汉政论散文,不可忽视贾山《至言》对于西汉初年以及西汉中期散文的影响。这种影响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论说的内容促动了“过秦”思潮的发展;语言表现手段促进了西汉政论散文写作形态的变革;引事取譬的方式促进了西汉散文用事方法的变化。虽然贾山《至言》的影响力远不如西汉一些重要的散文家大,但其首开范例之功,却不可埋没。  相似文献   

15.
林立坤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1):23-25,88
《大言赋》、《小言赋》是由襄王、宋玉、唐勒、景差参与的关于"大"和"小"的论辩。宋玉在这两场比赛中胜出,首先一个原因在于宋玉所说的"大"突破了客观的极限,而向主观层面无限扩展。其次,宋玉的描绘真切可感的传达了恐怖的美学效果。再次,宋玉描绘的"大"充满了雄霸之气,刺激了襄王,让他在面对巨人威力的恐惧中意识到自我王权力量与巨人一样伟大而感到释怀和愉悦。第四,宋玉所描绘的"大"与"小",虽然都是纯粹心灵的理解,但这种主观的领悟是可以被传达并以一种美的体验为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散文属于文学文体。它被看成是一种介于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之间的文学形式,也被看作是介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文学形式。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物言志,形散神聚”,因而在散文翻译时应辨证的处理好信与顺的关系,力求做到译文既神似又形似。  相似文献   

17.
大学之“大”涉及大学是什么、大学做什么等大学发展的根本问题,涉及大学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定性,涉及大学的定位与特色的形成。我国古代先辈们对大学之“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许多独特见解,其中重视大学的胸怀之大、志向之大、精神之大、理想之大,要求培养具有高境界、高品位、高素养、高本领的人才的思想,对指导当前的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野草》并非是鲁迅的绝望的徘徊,《野草》的深刻在于:道出了卑微生命置于“非人间”的本质意义与生存秘密,看似言辞徘徊,实则力透纸背,恰如绝望处逢生,更具笔力于力挽生命走向其存在之应然,是在对生命敬畏之际,彰显出了人生此在的崇高与伟大。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保持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清醒。《野草》旨在找寻精神出路,于深沉忧思中开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理性与智慧,为有限人生赋予了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历来都认为汉代的诗歌创作成就很低,尤其是四言诗的创作更是处于衰落之境.从两汉四言诗的传衍方面着手来阐明四言诗体在其他文体中的运用,发现大量四言的韵文韵语存在于辞赋、骈文以及颂、赞、铭箴、碑诔等应用文体中,各具特点并影响着汉以后许多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观其一节”就是通过此物考察彼物,通过部分考察整体,通过现象考察本质,表现在文艺创作上便是其尚简尚短的荚学思想。这一思想突出地反映在徐渭小品文的简短体制上。徐渭作为晚明小品先驱作家地位的确立,不只因为他在实践上开创了小品文的新风气,还因为他的“观其一节”理论奠定了小品文的基本体制和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