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古代中国没有“倒金字塔式”的记事,有的只是“XX者,XX人也”何时因何干某事的“从头说起”(顺序式);现今新闻的“倒序式”写法是学外国的。实际这种“外来”写法,我国也并非一直没有,它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我们看《左传·宣公二年》“大棘之战”: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米。来华元、乐吕御之。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政绩。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减百人。文之首段交代战争的起因(郑人受命于楚)、时间(鲁宣公二年春)、地点(大棘)、人物(郑、宋双方将领)、结果(宋师败…  相似文献   

2.
<正>游泳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运动,它既源于人类亲近自然的一种天性,又源于人们生活中必须与水打交道的现实。游泳二字最早出现在《诗经·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其中,方指的是木筏,舟就是船;泳,指的是潜水;游,指的是浮水,即游泳。这也表明,除了游泳,潜水在当时也已经很常见。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影》中,除了强烈的水墨画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外,更是出现了士兵用自制氧气瓶潜水的情节。暂且不论故事是否科学,但在古代,我国确实已经出现潜水装备,它的出现还与采珠业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游泳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运动,它既源于人类亲近自然的一种天性,又源于人们生活中必须与水打交道的现实.游泳二字最早出现在《诗经·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其中,方指的是木筏,舟就是船;泳,指的是潜水;游,指的是浮水,即游泳.这也表明,除了游泳,潜水在当时也已经很常见.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期深感体育的重要,坚持跑步、体操、游泳、冷水浴、风浴、日光浴、远足、野营等体育活动。一九一七年他撰写了《体育之研究》,署名“二十八年画生”,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同志就体育的意义、作用、方法、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它不仅是我国现代体育初期的重要文献,而且是对发展我国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车马》补说安徽蚌埠二中胡念耕高中《语文》第六册《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选自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第二小题,原标题是《车马》。这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不过,该文材料的来源是古文献,只在两处注释中说到“根据...  相似文献   

6.
试析我国古代国家早期形态的形成发展过程—…………………··。…………·张安娜(10.38)……………………………………宣兆闲(10·3)高三文科班历史教学初探………朱新民(11·37)汉初人才问题与汉武帝隆儒抑老之策重视史地联系教活中学历史—…………………………………·李瑞兰(7·18)…………………………张熙峰、张熙堂(8·50)论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参加中原战争考试研究””””””’””””’””…’·”·’………………霍明蹈(二且·8)K巾宫刍太厕的扶换执扶宫由虹西古人关前八旗兵丁的经济负担—……·赵明(11·3)…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六册《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的“游泳”二字,不少教师把它当作一个词,释为“在水里游动”,这不妥当。“翔”,回飞也,动词;“集”,群鸟停歇木上也,也是动词。这句的词序是名——动——动。但如把“游泳”作为一个词,则“锦鳞游泳”的词序就是名——动,与“沙鸥翔集”属对不工。其实,“游泳”是两个词,《说文》:泳,潜行水中也。《诗·邶风》:“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朱熹集注:  相似文献   

8.
所谓隐土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消极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的体现。从传说中的许由,先秦的接舆、庄周,到清代的随园主人袁枚等,隐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归去来兮辞》(下面简称《归》)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此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土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土文化。从领悟中国古代隐土的传统情怀来说,  相似文献   

9.
刘佳 《现代语文》2004,(11):13-13
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四篇文章。《计篇》一开始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定要多加注意。接着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孙子把这五个条件归纳为“道”、“天”、“地”、“将”、“法”。在战争中,具备这五个条件,才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作战篇》指出,发动战争的前提是先要  相似文献   

10.
游泳,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是开展得很普遍的体育项目。随着军事上的需要,游泳变成了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游泳”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宋代的朱熹注释说:“潜行日泳,浮水日游。”《晏子春秋·问下》曰:“众人归之,如鱼有作,极其游泳之乐。”齐国的管仲,十分注意训练水军,他曾经“立沼池,令以矩泳为乐。”并规定“能泳者赐千金”的重奖,最后,齐国的水军打败了越国的水  相似文献   

11.
多喜 《母婴世界》2014,(8):50-51
夏日炎炎,游泳是我们的绝佳选择,但俗语说“欺山莫欺水”,进行水上活动,稍有疏忽便会发生意外,甚至会有性命之忧。不想乐极生悲,在下水前,我们得留意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12.
男性的“异化”──古代婚恋戏曲小说男子形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本原的哲学命题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系辞上》),同时认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系辞下》)。阴阳相交,一柔一刚,不仅化生万物,同时也规定了人类两性之间的人格标准:男子阳而刚,女子阴而柔。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以男性为本位的文化,男子理应最富有阳刚之美。然而中国古代描写婚姻恋爱题材的戏曲小说中塑造的男子形象,却往往缺乏一种阳刚粗豪之气,而带有明显的女性化特征。这一方面表现在色…  相似文献   

13.
朱庆胜 《职业技术》2006,(24):115-116
一、引言 1.体育作为一项强国富民、增强体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手段,无论在哪一个时期都是不容忽视的。古代的书生,由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没有过硬的体质,被人形容成“弱不禁风”。解放以前,我国由于体育的不强大,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在这种重要性中,群众体育的开展状况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高职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正是体现了这种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古代著名文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章句》中写道:“篇之彪炳。章无疵也。”意思是说“一篇文章文采焕发,是由于章节没有毛病”。这一精辟论述,对于教学写作极富指导意义。要使“篇彪炳”,必须“章无疵”,如果想保障文章品质,前提是优化章节安排。为此,我们必须关注“框架构思”这一教学写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时下,好些语文辅助读物和颇具权威性的教学参考资料在分析(别了,司徒雷登)(高中语文三册,以下简称(别)文)的论证方法时,认为(别)文多处大量地引用艾奇逊的言论是使用了引证法。言下之意便是:凡是引用了他人的言论就是引证。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何谓“引证”?远在南北朝时候,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耀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说明道理引用成语,这是圣贤的伟大措施,经典书籍的一般规则(原文为“明理引乎成辞……乃圣贤之鸿漠,经籍之通矩也”,见(文心雕龙·事类》。他所说的成语显然…  相似文献   

16.
《采薇》源自《诗经》,是《诗经》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反映的是周宣王时期的战争面貌,这篇诗歌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表达的是军旅战士们有家不得归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民族精神。本文主要对《采薇》的赏析,探讨其表现手法、艺术特征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逸”与“狂”在我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为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之一,探究其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可以揭示我国古代审美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特性和趋势,那就是自然人性化倾向。有人说文学是“人学”,而古代的审美当然与“人学”紧密相连。《论语》中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猖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狂者”是指志向高远而勇于进取的人,孔子自己虽力主中庸,但对“狂”却颇为心向往之。“狂者”说话无顾忌,“古者狂也肆”(《论语》中《阳货篇》),狂者一般都隐居而未从…  相似文献   

18.
游泳活动是集阳光、空气、水“三浴”为一体的锻炼方式,它能提高幼儿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及促进幼儿肌肉、骨骼、内脏器官和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进行游泳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游泳及玩水上活动要保持经常性游泳活动的开展必须持之以恒,因为动作的熟练  相似文献   

1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教学理论.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依然是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座右铭。这一理论是在强调兴趣在学生学习知识、探索世界中的重要性.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尊重、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多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教材及活动内容贯穿在体育教学中.所以在体育课堂中的活动枯燥,  相似文献   

20.
王小维 《中国德育》2007,2(9):76-78
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所谓“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学校就是“明人伦”的场所,教育“得天下英才以育之”的涵义主要就是指以德育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德育也占有重要位置,关系着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