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经1O年科技攻关,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选育出黑皮紫斑肉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云薯601”。科技查新结果表明,该品种是全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该中心以“合作23”和云南本地农家品种会泽小乌洋芋为母本,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马铃薯新品种“云薯601”。该品种皮色紫黑,肉色白带黑圈,具有生长势强、结薯集中、芽眼浅、淀粉含量高、抗晚疫病、耐贮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由于在西藏存在品种单一且退化严重的问题,针对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其发展要求,本试验从内地引进11个新品种,通过实验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并适宜在本地区生产种植的新品种,为下一步进行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资源研究、马铃薯育种、马铃薯脱毒及种薯生产工作,现有植物病毒检测室、马铃薯资源研究室、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马铃薯栽培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马铃薯高山试验站、成果转化科及科研管理科等8个科室。该所现有实验室面积400m~2,拥有仪器设备60余台(套),价值800余万元;院内试验地10亩,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温室1300m~2;在湟源县寺寨乡投资2000余万元建有马铃薯高山试验站1个,占地300亩,其中建有马铃薯育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科技》2010,17(1):F0004-F0004
<正>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是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欧盟援助项目"青海省马铃薯发展项目(ALACHN94/10)"、从杂交组合(387521.3×APHRODITE)后代中选出优良单株C92.140-05、经系统选育而成,2006年12月12日青海省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定名为青薯9号,品种合格证号为青种合字第0219号,2007年5月获得青海省科技成果证书,2009年2月5日申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体系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国永 《青海科技》1999,6(1):40-41
通过介绍青海省地理、气候条件和马铃薯生产状况;分析了马铃薯产量降低的原因,并简要说明了青海小依托省农活产院生物中心的技术优势,经过脱毒来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唐联坤 《青海科技》2002,9(2):22-24
目前,我省以及全国的马铃薯产业化生产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但还没有做大做强,甚至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还是缺乏专用马铃薯品种,薯质较低,导致加工产品的品质低而不稳,加工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应从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入手,选育新品种,建立专用品种繁育、生产与加工基地,综合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向研发、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产业化大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7.
《内江科技》2013,(10):139-141
<正>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2003年组建并恢复玉米选育种研究工作,以选育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为重点,2003至2005年承担完成国家发改委下达的四川省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内江市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内江农科所玉米育种科研体系建设",是内江优质专用玉米生产的科技支撑单位。2004年至今承担了四川省"市、州农科院(所)联合育种、联合试验"、四川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及预备试验、内江市科技支撑计划"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选育"等项目。自开展育种工作以来,以收集、改良和创新玉米材料为指导,先后从中国农科院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数百份,含热带种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农作物,其70%以上的产区分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马铃薯种植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促进马铃薯产业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是以科技手段为新动力、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升级面临脱毒种薯普及率低、病害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瓶颈问题。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院内多家单位,聚焦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化肥农药高效利用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研究,并在贵州水城县及宁夏、内蒙古等地开展精准农技输出,助力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文章系统梳理了马铃薯产业脱贫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马铃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及其在科技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并围绕生产标准化、应用差异化、创新体系化,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正>内江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是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于2011年在原甘薯蔬菜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为拓展新研究领域新设立的研究机构,主要从事甘薯新品种选育和蔬菜食用豆等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集成创新、转化应用、示范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科技服务等工作。现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硕士2人。拥有专用育苗大棚2个、200平米组培试验室、分析化验室、网室、人工气候箱和资源贮藏库等用  相似文献   

10.
国内速递     
彩色小麦和马铃薯培育成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题组历经多年努力,陆续成功选育"秦黑2号"等系列彩粒小麦和"玫瑰系列"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实现了高产与高营养的完美结合。抗氧化活性物质是一般品种的5至10倍,花青素含量达到或接近蓝莓的水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产量高出一般品种30%。  相似文献   

11.
《内江科技》2013,(11):140-142
<正>内江市农业科学院林果研究所是内江市农业科学院2011年2月为拓展新领域新设立的研究机构。林果所自成立之日起就紧紧围绕市农科院"巩固优势、拓展领域、开拓创新、服务三农"的工作思路,针对内江市果树、绿化林木产业现状,开展林果相关领域的新品种引进、筛选与选育,配套技术引进、集成,攻关高效、优质、安全生产等技术,并积极参与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培训等"三农"服务工作,旨在为我市果树、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之一。云南省是我国4个千万吨级马铃薯生产大省之一,位居全国第3位。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受到气候、土地资源和交通状况、病虫害影响大,介入企业少、技术储备和先进种植技术推广应用不足等因素制约。要发展云南马铃薯产业应当明确发展思路,全力破解"买卖两难"、"四低"问题,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建立牢固科技链。  相似文献   

13.
概况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56年,全院共有12个处室,直属24个研究所(分院),其中12个研究所设在哈尔滨,12个研究所分布于黑河、绥化、佳木斯和牡丹江等不同农业生态区域;共设研究室112个,其中省重点研究室3个;拥有国家大豆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大豆种质改良分中心、国家小麦种质改良分中心、国家马铃薯种质改良中心、国家蔬菜种质改良分中心、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分中心、农业部绿色及无公害食品检验中心、农业部脱毒马铃薯测试哈尔滨分中心、农业部谷物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黑龙江省对俄农业技术合作中心等10个国家级中心和分中心,同…  相似文献   

14.
《大众科技》2007,(7):4-5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小麦品质遗传改良与硬粒小麦新品种选育”支持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和环境署(以下简称ENEA)合作,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粒小麦品种,丰富了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为硬粒小麦在我国的商品化生产创造了基础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是一个集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检验、科研和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单位,现已拥有农业部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农业部马铃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马  相似文献   

16.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始建于1939年4月,是在原"云南省草坝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从事家蚕、桑树及蜜蜂资源保护、种质创新、遗传育种、饲养(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研究,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示范服务和人才培养。研究所的主要职责是开展蚕、桑、蜜蜂遗传改良,养殖(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示范,为云南省蚕、蜂产业发展提供全程  相似文献   

17.
他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三十多年,在世界上率先研究提出具有农耕革命性意义的"粉垄"并在我国广西、甘肃等8个省试验12个作物增产10-30%;选育出淮山药桂淮系列品种,以及木薯、马铃薯、红薯等品种并推出创新性的栽培技术;取得科技成果20项,已获奖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中国木薯栽培技术与产业发展》、《广西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等专著7部,在《中国农业科学》等发表论文80多篇;作为项目第二主持人1998年从台湾批量引进甘蔗新品种"新台糖22号"已增益3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对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机构、公共研发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载体资源分布现状进行梳理,结合"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找出青岛市科技创新载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加快集聚优质科技资源,提高城市创新能力,自2014年以来,青岛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救灾作物,对稳定全省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由于生产上应用的大多数都是菜用型品种,缺乏集抗旱、丰产、抗病、高淀粉、适应性广等综合性状的优良品种,选育高产高抗的品种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采用费用少、技术简单、容易操作的常规育种方法,通过品种间杂交,选育适宜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抗马铃薯新品种,对于促进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稳定提升粮食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基础,而通过诱发突变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创制农业生产需要的优良基因则是现代种业的重中之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舒庆尧教授长期从事作物种质创新、生物技术和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创制了一批水稻优良材料,对当前和今后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