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班是手工业技艺和发明创造型人物,表现中国劳动者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墨翟是手工业技艺升华为科学理论的启蒙者,表现中华先哲崇尚科学、以人为本的精神;鲁班、墨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和理论的智慧共同体。班墨的创新和科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是实现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借鉴与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华元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元素是指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差异化、凸显中华民族特色的相关要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具有长期延续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事物、现象和精神,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符号与精神形象。之所以提出中华元素这个命题,因其是文化自信题中应有之义。当下,光大和发扬中华元素已经具备了各种动因:一是贴近了当下中国人的诉求;二是商品化的市场驱动;三是民族复兴的精神牵引。  相似文献   

3.
“青春中华”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提出的社会理想,他从三个维度阐发了其实现的可能:在理论维度,宇宙青春无限的规律是“青春中华”实现的理论支持;在历史维度,德国等国的再生是“青春中华”实现的榜样参考;在现实维度,广大中国青年是“青春中华”实现的现实力量。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让李大钊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向。李大钊对“青春中华”的追求启示广大青年要发扬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投身民族复兴事业。  相似文献   

4.
<正>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书法教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主要体现在它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深刻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充分彰显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根源的角度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实质与方向性问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传统辩证思维智慧,其现代化转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方向。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精神支撑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价值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需要的实践逻辑。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基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表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保障,是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作为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一座城市成功举办两次奥运会,无一不显示出国家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在展示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我们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一起向未来,我们要弘扬爝火不息,跨越不止的精神,助力中华复兴。以跨越之力,助中华复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人若没有坚定的航向,任何风向对他来说都不是顺风。袁隆平青年时立下禾下乘凉梦,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起全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根。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共富、天人合一等养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更有深度、厚度,引导中华民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把握,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与源泉。作为孕育生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成熟于改革开放时期的精神文化,西迁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一脉相承,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文化自信的视野,追溯其生成意蕴以及挖掘其时代价值,对于进一步深化西迁精神研究,以西迁精神凝心聚气、振奋精神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精神力量,饱含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具有深刻的文化逻辑。伟大建党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土壤,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实践之中。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要从文化逻辑中深入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充分发挥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时代美好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文化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由中华文化、中华美德及民族精神三维构成.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认同中华文化,具有中华美德,才有可能养育起伟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华大地上沉寂三十余年的私立高校(也称民办高校)再度复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又给私立高校增添新的活力。在私立高校勃兴的今天,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私立高校,如何引导并管理这些私立高校,促其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发挥应有作用,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谈三方面内容:一是私立高校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二是中国私立高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复兴中华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现代化,恢复中华民族在工业明以前的世界地位,复兴中华是中国人20世纪未竟的事业,当此世纪之交,知识经济的来临为中华之复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只要我们能抓住机遇,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主导作用,就一定能在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迎头赶上西方,重振民族雄威。  相似文献   

15.
与时俱进是理论创新,是复兴中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强音。基本精神是创新、发展、求是。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神州学人》2014,(3):30-31
中华百年以来的留学史,是中国人民为个人梦、强国梦、复兴梦而奋斗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先生乡村教育主张主要包括:乡村建设是改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路,而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根本手段;乡村教育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精神的改造和人格陶冶及普设乡农学校,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实现乡村自救等。重温梁漱溟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能给我国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加强“四德”教育,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总书记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无论是中国梦的实现动力还是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它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世界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新时代实现百年梦想的精神动力.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明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索新媒体时代高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凝心聚力,携手奋进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相似文献   

20.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道德建设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入手探究高校道德建设的新模式,是高校德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