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笔者曾三次执教新世纪《数学》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一课,教学中的细微差异,使我对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所感悟,现整理出来供大家商榷。课例一:师:同学们记得第一单元学过哪一对数学好朋友?生:因数和倍数。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因数。你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有最大因数和最小因数吗?(生分别找出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生: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12师:请问这两个集合圈(指右图)的中间部分填什么?是什么意思?(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生:填12和18共同的因数,是1、2、3、6,叫公因数。师:12和18的公因数里…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最大公因数》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4节《约分》的第1课时,承接第2章《因数和倍数》和第4章第3节《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后续进行约分的重要基础。教材结合实际生活情境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教材中用集合圈来直观表示两个数独有的因数和公因数,其中所蕴含的集合思想和分类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在本学期初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是学生学习本  相似文献   

3.
教学片断 (新教材人教版第十册P81例2)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师: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思考,寻找解题方法,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教师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的会分别写出每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有的会找出其中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从大到小验证这些因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有的会进行分解质因数;个别同学可能会直接用短除法)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目标】1.从具体实例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2.经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过程,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过程。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流程】活动一:自学课本师: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自学课本,仔细看图,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全班展示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过程】一、回顾直接板书:a÷b=c。师:你能说说算式中三个字母之间的关系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揭示课题。师:三个字母的取值有没有范围?揭示小学阶段是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因数与倍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3页。【教学过程】一、由点到面探索规律(一)同一乘法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变化。1.导入:同学们,20×3的积是多少?(20×3=60)揭示:在20×3=60这个乘法算式中,20是一个因数,3是另一个因数,60是积。课件:提问:现在20和3这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所得的积)所得的积等于多少?你能很快地算出来吗?汇报:你是怎么算的?方法一:20×(3×2)=120;方法二:60×2=120。补充课件:  相似文献   

7.
小朋友,你已经会用"枚举法"和"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了吧?现在,洪老师教你一种新的方法——"画图法"。步骤是:(1)把题目中较大的数看作长方形的长,较小的数看作长方形的宽,画一个长方形。(2)在画的长方形中,画一个边长最大的正方形,如果剩下的部分不是正方形,那么在剩下部分再画出一个边长最大的正方形,如此不断地重复,最后画得的正方形的边长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册第15页例1"、练一练",练习三第1耀3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师:同学们,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召开家长会,家长来开会的时候是要坐在你的位置上的,因为在你的桌上有你的作业本、试卷等反映你学习情况的材料。想一想,怎样介绍你在教室中的位置,让你的家长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到你的位置?学生可能会说:我坐在第3组第4排的左边一个。(板书)(1)师:你这里第3组是从哪边开始数的?一组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一、趣味导入1.(师板书:水果)问:看到老师写这个词你马上想到了什么?(苹果、桔子、香蕉……)理解:水果包括苹果。水果不一定就是苹果,但苹果一定就是水果。2.师:在数学里也有这么有趣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其中一组关系“整除与除尽”就是这样。(板书:整除与除尽)3.明确研究范围。师:不论是整除还是除尽都是指数与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了?今天,我们在研究整除时所说的数都是指除0以外的自然数。二、整除的意义及与除尽的关系1.初步形成整除的概念。(1)出示算式:10÷5=214÷3=4……212÷12=19÷1=91.8÷6=0.36.4÷0.…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2.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定义。教学难点:探索寻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相似文献   

11.
<正>【背景描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苏教版国标本五下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的一个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活动,探索并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本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部分内容的结构与《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基本相同。如何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使学生从事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师:同学们,你能用3、5、6这三张数字卡片摆成一个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吗?生:356和536这两个数都是2的倍数。师:为什么这么摆?生: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师:你能用这三张卡片摆成一个是5的倍数的三位数吗?生:365和635数都是5的倍数。  相似文献   

13.
郑炜栋 《小学生》2013,(12):125-125
【经典例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同学们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错解1:60÷3+1=21(棵),21×2=42(棵)错解2:60÷3-1=19(棵)错解3:60÷3=20(棵)【原因分析】一、师生对话,寻求问题根源1.与错解1的学生对话:师:你为什么这样做呢?生1: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每隔3米种一棵,60÷3=20(段),两端都要种,20+1=21(棵),两边都种:21×2=42(棵)师:为什么是两端都种呢?  相似文献   

14.
【教材把握】《倍数和因数》是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安排的教学内容有:认识倍数和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素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有:认识倍数和因数;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是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例2是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例3是找出36的所有因数。  相似文献   

15.
【案例】“十几减九”教学片断 师:12-9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生1:9+3=12,12-9=3。师:你真聪明!奖你一颗智慧星。 生2:10-9=l,2+1=3。师:棒!棒!你真棒!送你一根棒棒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师: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你会解答吗?(学生自主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收集学生资源,展示学生作业)生1: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3+2=530÷5=6格红色:6×3=18格黄色:6×2=12格生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相似文献   

17.
李群 《广西教育》2007,(6C):32-32
【例1】用不等式表示:(1)x的52与4的差不小于2;(2)b的3倍与5的和是非负数.【错解】(1)52x-4>2;(2)3b+5>0.【剖析】将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的一项基本功.上述解答错误的原因是不理解文字语言的含义,从而不能正确地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实际上“不小于”就是“大于或等于”,而“非负数”则包括了“正数和零”.【正解】(1)52x-4≥2;(2)3b+5≥0.【例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x=0是不等式x+2<3的解;(2)不等式3x-6>0的解集是x=3.【错解】(1)正确.因为x=0满足不等式x+2<3;(2)正确.因为x=3满足不等式3x-6>0.【剖析】解答此…  相似文献   

18.
【案例】“加和减”教学片断:师:(板书44+25= )这样的题你们会算吗?生1:44+25=69。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算的吗?生1:因为个位上4加5等于9,十位上4加2等于6,所以“44+25=69”。师:不简单,你是在头脑里列竖式计算的。你们还有其它算法吗?生2:我想……先用“44-4=40”,再……(一部分学生议论:计算加法,他怎么做起减法了?哈哈!几个同学笑出了声。)生2:我……(越急越说不出)师:计算加法,能先算减法吗?你再想想。其他同学也都想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以倾听、鼓励为主。巡视中教师了解到生2用“44-4=40”的意图是…  相似文献   

19.
【案例】师:你能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想一想:可以怎样摆?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指名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呈现如下拼法:师:以“4×3=12”为例,我们可以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  相似文献   

20.
【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解比例》教学片断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谁能举出一个比例? 生:2:3=4:6 师:谁能用已学的知识判断一下? 生1:根据比例的意义,2:3=2/3,4:6=4/6=2/3,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