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文化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从反面印证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在网络时代重新审视自己,从而进一步发掘自身的优势,是我们每一个传统电视媒体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主流媒体”意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要求就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多年来传统电视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利益的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08,(1):71-71
美国《时代》杂志将俄罗斯总统普京选为2007年年度人物引发争议。2007年12月19日,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将普京当选称为“一个好消息”,并将此视为西方对普京政策的认可,俄媒体说普京对此也“十分满意”。但一些西方媒体马上出来唱反调,称这不是对普京的赞许,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制度架构,基于中国社会的“转型特征”,运用政治系统分析理论框架,研究作为重要利益表达渠道的大众媒介——党报党刊、市场化媒体及社交媒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呈现出的利益表达“内输入模式”、“外输入模式”及作为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的社交媒体所呈现出的流动性、丰富性以及从技术特征和传播方式角度所具备的公共性潜质.  相似文献   

4.
我们将彻底进入后媒体时代,这个“后”字宛如后现代社会那样充满着内在的矛盾,一方面,媒体正在加剧碎片化,而另一方面,媒体正在集中化和财团化。这两翼,会很诡异地共同发展,成为下一个十年信息世界里交相辉映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姜帅  贝政新 《编辑学报》2019,31(2):141-144
明晰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困境,尝试构建体现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利益整合共赢的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策略。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博弈论,辨析“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提出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案,为我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施行政务的一个重要理念,这种理念能对每一项政策(决策)产生指导性的影响,这种理念之于媒体,便是媒体的新闻报道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套话新闻多,会议新闻多,“表扬稿”式的报道多;关注群众现实需求的少,关心百姓喜怒哀乐的少,群众想看、爱看、可看的东西少,策划的“新闻”和策划的情节不时见诸媒体。“三多三少”现象使媒体的公信度下降。那么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从客观实际出发,真实地…  相似文献   

7.
《声屏世界》2007,(9):27-27
一个市长,由过去的被“上访”变成主动“下访”,就成了新闻。前一阵子,铁路大提速。这一新闻当天成了不少媒体的头条。我们回头看看新闻中的采访对象,所有被请出来的都是官员,所说的话也千篇一律,程式化的套话多于实质感受。甚至有一家报纸媒体竟然在报道中提到了“领导亲自乘车”的话,让人忍俊不禁,有点像我们平时的一句玩笑——“您亲自来上厕所!”  相似文献   

8.
“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高度重合,这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和谐社会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焦点,特别是在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和谐社会”更是成为代表委员和媒体的热门词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我们的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媒体如何在和谐社会中奏响和谐音呢?下面以我国的“两会”报道为例试做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施行政务的一个重要理念,这种理念能对每一项政策(决策)产生指导性的影响,这种理念之于媒体,便是媒体的新闻报道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套话新闻多,会议新闻多,“表扬稿”式的报道多:关注群众现实需求的少,关心百姓喜怒哀乐的少,群众想看、爱看、可看的东西少,策划的“新闻”和策划的情节不时见诸媒体。“三多三少”现象使媒体的公信度下降。那么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首先,中国的媒体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住大的战略环境,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话语战略,而不止于“就事论事”式或“因应跟进”式的纯技术层面。就未来一个时期而言,中国所要面临的话语权争夺和舆论交锋将主要集中在大国关系和周边外交上。而且,在几乎所有涉及到中国战略利益的问题上,一些大国和一些周边国家会有更多的联合和互动的趋势。一方面,周边国家会把利用我与大国的矛盾或者拥大国自重作为攫取战略利益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位人大代表主张将“人肉搜索”纳入刑法管辖范围,立即引起了媒体的躁动,很快立法提议人出来解释说,他的提案是针对个人信息保护,而不是“人肉搜索”。一场争论将要平息,但在笔者看来,不管“人肉搜索”究竟该不该入刑法,在网络时代如何保护个人的隐私,是我们的立法者必须思考的一个“前沿性”问题。而“人肉搜索”却正是一个恰当的样本。  相似文献   

12.
周笑 《视听界》2009,(6):41-43
单纯从技术层面或产业层面去讨论新老媒体的融合,不仅难脱纸上谈兵之嫌,而且战略视野也很难高远,极容易陷入类似“三网合一”进程中的部门利益之争和短期利益之争。与其如此,不妨跳脱出来,从较为理论的层面,去寻找客观的大势所趋和统一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3.
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在我国社会,社会舆论场可以细分为一个三元结构:一是政府舆论场,即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舆论场;二是媒体舆论场,这个舆论场为媒体的新闻实践所构成。在这个舆论场中,媒体既反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表达民情民意;三是民众舆论场,它通常是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而形成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哈根达斯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但这一次不是说它那些美味的冰激凌蛋糕,而是被媒体揭露出来的“黑作坊”以及那份忽视中国消费利益的致媒体函。作为这件新闻的发现和首发媒体,我和我所在的深圳晚报全程向读介绍我们所亲眼看到的事实,讨论读所关注的问题,直到最近哈根达斯公司负责人终于再次向消费道歉,比较真诚地向中国消费说自己做错了。  相似文献   

15.
笔者供职于一家以工业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报纸,按说作为我们的媒体应以多上工业报道题材的文章为己任,是分内事,但我们毕竟又工作和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市场经济的“大熔炉”锤炼着我们的意志,“烧烤”着我们的灵魂,高尚与庸俗把我们浸淫得复杂和现实,复杂得让我们失去方向,现实得我们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或理想。可悲的是连我们这个号称端工业饭碗、吃企业饭的媒体,在其版面上都“难觅”工业报道方面的文章时,还能责怪其他媒体是否“本分”?笔者到基层走得多,下企业采访得多,知道企业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想法,懂得工业报道的重要性。但笔者毕竟人微言轻,没有资格“掷”重话,就是“掷”了,也没人听,在所谓的“提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笔者最多只能提出矛盾,进而作一些肤浅的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所谓的“宅网站”就是和“宅男宅女”类似的沉默内向、足不出户、自娱自乐,与外部利益相关群体缺乏有效互动,不能有效分流受众注意力的网站。报纸的新闻网站只有从众多的媒体中凸显出来,从众多网站中凸显出来,让自己的经营板块在新闻板块中凸显出来,有效地分流受众的注意力,才能让宅网站“去宅化”,那么,网站的盈利也就可以预期了。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新闻机构,很多都是只强调“报道”而不在意新闻的讲述方式和方法。其结果,是很多新闻报道没头没脑,不可亲,不可读,成了新闻“垃圾”。而也有一些重视讲故事的媒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了所谓的故事性而牺牲新闻的真实性,讲出来的东西不可信,也成了“垃圾”。  相似文献   

18.
李瑞芬 《新闻知识》2003,(11):28-29
在行政不作为案件频频被媒体曝光的同时,媒体不作为现象也开始引起大众的关注。简言之,媒体不作为现象表现为媒体因为政策等外部限制、利益得失或者自身价值取向等原因,对已经发生并且了解的新闻事实不报道、不评论,或者少报道、少评论;也就是常说的“冷处理”或者“失语症”。媒体不作为尽管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会引  相似文献   

19.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肩负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担当。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而言,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历程印证着中国全球治理观的变化和演进。本文尝试从国际公共产品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政策文本和访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记者,研究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政策话语和国际媒体话语。研究发现,10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贡献全球治理的话语发生了从区域合作到全球普惠、从设施供给到道路搭建和从利益纽带到全球公益治理的转变;“一带一路”的国际媒体话语呈现竞争与合作、本国利益与国际关系并存的构建逻辑,沿线国家媒体更注重报道“一带一路”对发展中国家的贡献、金钱之外“授人以渔”的知识技能共享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精细化的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20.
2004年的财经媒体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那就是:立场的显化和多元。如果说,几年前,吴敬琏关于股市“赌场论”的言论属于市场的纷争、利益的纷争,2004年关于宏观调控和国企改革则是涉及到媒体的社会立场,媒体的非政府声音比较多,政府在控制财经媒体立场方面首次显得软弱无力。但是,有一点让人感到担忧:政府的政策并不一定都是坏的,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是要整体看待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