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鸿沟的出现和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化进程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数字鸿沟呈现出城乡差距过大、地区间差距过大和网民结构差异过大三个特点.而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导致信息资源和人才培养上的差距是造成我国数字鸿沟现象的主要原因.弥合数字鸿沟需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注重人才培养以及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数字鸿沟成了世人关注的问题,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文章在分析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我国现状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我国弥合数字鸿沟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谈我国数字鸿沟的弥合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论述了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负面影响,根据中国信息化发展现状,详细阐述了弥合我国数字鸿沟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数字鸿沟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鸿沟是各国在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表现及危害;其次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消除数字鸿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最后呼吁应当关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数字鸿沟现象。  相似文献   

5.
数字鸿沟是我国档案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简要阐述了数字鸿沟的内涵,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数字鸿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具体影响进行分析,从思想、经济、政策、技术和信息素养五个方面总结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鸿沟”是社会成员拥有数字信息的差异,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本文分析我国的数字鸿沟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作者介绍了国外解决数字鸿沟的措施,并提出我国应加快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普及信息技术,并实施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普遍服务原则,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数字鸿沟本质上虽然是信息鸿沟,但数字鸿沟与信息鸿沟不能完全等同。信息鸿沟是数字革命之前就已存在的现象,数字鸿沟问题的实质是数字革命扩大、加剧了信息鸿沟。  相似文献   

8.
跨越国内数字鸿沟的策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归纳了数字鸿沟的定义,分析了国内数字鸿沟的现状及原因,指出了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性,提出了跨越数字鸿沟应重视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国外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文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从全球数字鸿沟和国内数字鸿沟两方面对国外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十五”计划的出台及其对发展信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信息、网络化所给予的高度强调,数字鸿沟问题更加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但一般的讨论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数字鸿沟对中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否跨越数字鸿沟?中国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数字机遇进行以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数字鸿沟"在全球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和谐世界的建立,要想从根本上弥合区域"数字鸿沟"就必须分析其形成原因。信息资源的差距和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的差距是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直接原因,二者分别从"信息拥有"和"信息使用"方面发挥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政府相关政策的差异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是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间接原因,分别从"信息化需求"、"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意识"方面发挥作用。这5种原因以特定结构系统地结合起来,最终导致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数字鸿沟的危害性及其跨越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鸿沟将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威胁国家安全乃至全球政治经济的稳定,威胁世界文化财富和语言的多样性,剥夺一些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应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携手解决这个问题。要加快发展中国家和农村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中,优先考虑缩小数字鸿沟的技术;要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分析传统数字鸿沟研究的局限性出发,对国际学术界数字不平等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认为数字不平等的核心内涵是: ICT接入者和利用者的分层化和多样化;ICT接入和利用背后的动机、利用能力和效果的不平等及其所反映出的各类社会不平等;数字不平等是文化复制的结果;传统社会阶层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关系在ICT利用和接入中的表现等。数字不平等表现维度的研究有传统的ICT接入、利用、心理及技能视角,有从资本角度的研究,还有综合的衡量方法。表1。参考文献37。  相似文献   

14.
于良芝 《图书馆杂志》2005,24(12):6-18,37
本文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信息分化”和“数字鸿沟”的研究成果及其政策启示综述显示,虽然以上两种研究都是为了从信息资源分配的角度考察当代社会分化,但从文献来源和话语体系看,它们事实上构成了两个相互交叉的研究社区。前者的研究内容和话语特点主要由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认知学视角)所决定,具有较强的伦理色彩;后者则主要由四种不同的政治立场所决定,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色彩。两大社区之间以及它们的内部分歧导致现有研究中存在很多相左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令研究继承者和政策选择者经常面对甄别和调和困难。本文在分析相关研究的特点和分歧的基础上,为未来研究和政策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区间差异的我国互联网发展数字鸿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我国地区间存在着巨大的互联网数字鸿沟。通过计算互联网鸿沟系数,结合发展速度分析与互联网综合指数分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网民、域名差距正逐渐缩小,网站差距则相对不变,互联网应用深度差距有增大的趋势,互联网数字鸿沟总体上缩小。最后,提出缩小地区数字鸿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消除数字鸿沟提高信息素养——以上海社区图书馆为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尽管近几年来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数字鸿沟仍没有缩小的迹象。图书馆在消除数字鸿沟中将起到核心的作用。本文通过上海地区公共图书馆电子服务,展示图书馆员与其他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承担着提高市民信息素养的重任。图书馆员将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精神,在消除数字鸿沟、创造数字机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数字鸿沟的区域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分别从经济、技术、知识与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一套更适合于测量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指标体系,并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区数字鸿沟情况进行评分排序,得出东部的北京、上海等地排名比较靠前,贵州、西藏等地排名最后.然后进行Q型聚类分析,将31个省区分为六类,反映在地图上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而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并发现聚为一类的省区与排名相近的省区结果相符.根据这一结果,本文认为要解决区域数字鸿沟问题,必须从经济、技术、文化、社会四个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图联与一些国际组织共同发起“图书馆致力数字包容”的共同承诺和“行动呼吁”,国内外图书馆界领导及知名专家学者就“图书馆与数字包容”进行了讨论。饶权指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数字鸿沟问题日益突显。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提出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的工作思路,以期引领带动各级公共图书馆全面实现智慧转型,在促进数字包容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克里斯汀·麦肯齐阐述了国际图联在支持联合国2030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目标第16条:“构建和平与包容的社会,使人人享有公正,提高政府机构效率和能力,强调政府和图书馆必须成为数字包容的积极推动者”;杰拉德·莱特纳指出,促进数字包容的任何努力都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互联、内容和能力。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实现数字包容。图书馆作为社区中心的公共空间、内容的储存空间和门户,以及经验丰富的信息素养教育者,在更广泛的政府战略中都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陈超指出,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早就告诉我们,公共图书馆肩负着促进人类社会包容性发展的义不容辞的使命。为此公共图书馆必须承担起“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数字包容”的社会责任,让每一个人有机会上网、为每一个人赋能、让每一个人能平等获取信息知识;吴建中认为,我国图书馆界应积极配合国际图联的呼吁与倡议,并发出我国图书馆界强有力的声音。第一,大力宣传我国在保障公民获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方面的政策及举措。第二,积极推广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第三,继续提升媒介和信息素养服务的质量;于良芝从个人信息世界的概念出发思考数字鸿沟现象及图书馆的作用,揭示了数字鸿沟的复杂性及社会包容与数字包容的互为条件性,认为这为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包容建设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肖珑表示,支持国际图联(IFLA)关于数字包容声明的提出,中国高校图书馆应清醒地认识到信息贫富分化问题的存在,并努力缩小地区差距,保护不同群体利益,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阿曼达·里德与金·汤普森认为,当危机、变革和挑战来临之际,也是我们努力前行之时,并以一所美国图书馆为例,显示了在新冠疫情这样的危机面前,公共图书馆如何满足当地居民需要,支持社区朝着更加数字包容的社会可持续地发展;金武刚认为,图书馆应当加强科普功能,开发新媒体产品,融入公共传播平台,帮助社会民众辨别网络信息真伪,查询获取正确信息,解决数字包容深层次问题;吴丹与刘静基于技术环境变化的背景,以人与技术的交互为焦点,从“技术→人”与“人→技术”两条路径对数字包容内涵进行扩展并提出了图情领域工作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从而导致网络信息分布的严重失衡,进一步造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提出消除由网络信息传播形成的数字鸿沟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回顾国内外关于城乡数字鸿沟测度的已有研究,指出相关测度指标存在的问题,对数字鸿沟的概念进行分析,提出城乡数字鸿沟测度指标设置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利用的现状,从信息获取与利用环境、信息意识与能力、信息利用水平3个方面,构建我国城乡数字鸿沟测度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