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中陈述的事实或思想内容的生动而扼要的概括,是标明新闻要着重说明的问题.标题在报纸上的作用,就像人的额头那样显著,眼睛那样传神、报上有了内容好的新闻,读者不一定都看,如果加上一条出色的标题,就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古人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在我们的报纸上,有不少精彩引人的标题,但也有若干有疵点的标题.现对几条“病标题”作简单归类评析,以求共同提高.题文不符标题源于新闻,必须与新闻内容一致,准确无误.在新闻标题的基本要素中,准确是放在首位的.不管标题如何简炼生动,如果不准确,题文不符,还是不足取.如标题:春训精英赛结束半决赛国安挫迈特 三星克河南题目告诉读者这次比赛的名称是:“春训精英赛”,而新闻内容则是“‘银海’杯全国足球甲级俱乐部精英赛”,题文内容不统一,制题时归纳错误.又如标题:新鲜事“工人要给机关干部长工资”题目告诉读者“工人要给机关干部  相似文献   

2.
二十六年前,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以一米七七的成绩,刷新了由美国选手麦克丹尼尔保持的一米七六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震动了世界体坛,当天,美联社记者从伦敦发出一条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 [美联社1957年11月17日电]一位二十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以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美联社记者的这条导语写得很出色。他不是就事论事的叙述,也不是纯客观的反映,面对这一新同事实他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最新的信息:一个年轻中国姑娘的惊人一跳,预示着六亿中国人民将向世界体育高峰冲击,已经站起来的新中国巨人将把“东亚病夫”的  相似文献   

3.
4.
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找到最重要的因素;根据新闻的时效和材料的内容,决定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一般对时间紧迫的新闻用直接性导语,对迟到新闻、特稿、通讯用延缓性导语;如果最突出的因素只有一个,就写单因素导语,如果最突出的因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再考虑是用多因素导语还是用归纳性导语;写导语最好用单句,即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式,尽可能少用复句;导语中的名词最好用实体名词,不用抽象名词,最忌用读者难懂的套话;精心选择动词,尽可能选用富有动作色彩的活泼的动词;导语要短。记者写新闻导语的几条准则@辛…  相似文献   

5.
如何矫治“标题导语重复病”只要你随手翻开任何一张报纸,就不难发现新闻标题和导语重复的现象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即便是在全国获奖的作品中也是俯首即拾。标题和导语重复,可以说是新闻写作史上的顽症,若干年来,人们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忽视了对它的防治。一些老编...  相似文献   

6.
只要你随手翻开一张报纸,就不难发现新闻标题和导语重复的现象。标题和导语重复,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顽症,若干年来,人们司空见惯,忽视了对它的防治。新闻标题,即新闻的题目,一般是把新闻的主要内容用极其精炼、醒目的语言展示给读者。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一般指开头部分的一句或几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或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以唤起读者注意,继续读下去。对照一下上述关于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定义,似乎两者重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墨守成规地遵循“定义”,不敢越雷池…  相似文献   

7.
只要你随手翻开任何一张报纸,就不难发现新闻标题和导语重复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存在着,即便是在全国获奖的作品中也是俯首即拾。笔者案头有一份《解放军报》(1993年11月11日),我们不妨看一看其中一则新闻的“重复病”——(主题)歪风邪气在某分部没有市场(副题)原因是党委敢与叫号的人叫号,敢与找后台的人较劲,敢与不较真的人叫真(导语)本报讯董礼波、胡长祥报道:沈后某分部党委“一班人”不听邪,不信邪,敢与叫号的人叫号,敢与找后台的人较劲,敢与不较真的叫真,使歪风  相似文献   

8.
时下只要你随手翻阅一些报纸,就不难发现新闻标题和导语重复的现象。标题和导语重复,人们司空见惯,忽视了对它的防治。笔者案头有一份报纸(1993年11月11日),我们不妨看一看其中一则新闻的“重复病”—— (主题)歪风邪气在某分部没有市场 (副题)原因是党委敢与叫号的人叫号,敢与找后台的人较劲,敢与不较真的人较真(导语)本报讯 董礼波、胡长祥报道:沈后某分部党委“一班人”不听邪,不信邪,敢与叫号的人叫  相似文献   

9.
新闻导语中,一般含有几个方面的要素。但应把什么放在最显著、最突出的位置呢?这里就有个着眼点的问题,即多从读者的需要考虑,把最能引起读者关注的事实放在头一句。这样的导语,往往先声夺人,主次分明,能使读者兴趣盎然地读下去。下面比较两条导语的写法。一家报纸上的导语是: 农民马洪龙,因发明“上点火蜂窝煤”及新式炉具等项新技术,最近被沈阳市东陵区科委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相似文献   

10.
透视导语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息中的导语,虽然只有一两句话或几句话,但是要将其写好并非易事。笔对常见的3种导语病作一透视,谨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条消息能不能吸引人,首先是标题,接着便是导语。标题要能抓住人的眼睛,导语要能抓住人的心灵,这样它的可读性,它的宣传效果,就会相当可观了。 1986年11月,我曾写过一条关于作文比赛的消息。这消息的导语,下了很大功夫,也算冒了一点风险。因为它跳出了惯常导语的路数,很可能不被认可而毙命。给这个导语起个什么“名字”?一时还想不出合适的,故且叫它“梗概导语”吧,因为它讲了一个故事的梗概。 1986年,全国作文研究中心、文心出版社《作文》杂志搞了一场中小学学生作文邀请赛。《作文》主编、我在郑大上学时的老师王素英找到我,想让新华社就这场比赛发一条消息,以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体育报1988年10月31日报道了中国女排在香港参加超霸杯赛的情况。新闻导语说:“中国女子排球队10月29日和30日晚在香港苦战10局,以2比8分别负于苏联队和古巴队。一胜二负,获得这次超级女排赛的第三名。”在香港举行的女排超霸杯赛,共有四个队参加,中国、苏联、古巴之外,还有秘鲁,中国队是在胜了秘鲁队之后,连连输给苏联队和古巴队的。因此这一条新闻导语,也可以写成这样: “曾经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在以一球优势(3:2,终局16:14)赢了秘鲁队以后,连吃败  相似文献   

13.
导语是展示记者其杰作的橱窗,国内外许多记者都在力图打破固定的导语模式,力求形成“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的导语。连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也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以及新闻学讲师都会自然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没水平。”自由式导语在新闻中怎样运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导语获得“先声夺人”的力量,产生“先发制人”的效果,中外记者创造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兹择要分析,以飨读者。 一、抓住实质性的新闻 所谓实质性的新闻,就是最重要、最新鲜、最为读者关心的新闻事实,而非事实之外的空话。一开始就写实实在在的新闻事实。 例如: (合众国际社阿拉木图7月6日电)哈萨克斯坦的立法者们今天通过了一项要求将哈萨克斯坦首都从现在的阿拉木图迁至位于中部地区的阿克莫拉市  相似文献   

15.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做文章如此,写新闻亦应如此。传统导语的“5W”形式如今已经不能满足读者更深地了解消息、掌握信息的需要。面对今天的读者,导语需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在确保事实准确真实的同时,适当地进行“包装”,使其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笔者不吝浅陋,谈几点关于导语“包装”方法的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6.
写好导语难。不仅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拿起笔来首先就有此感觉,即使一些老记者,也常常被“导语难为”所困扰。导语写作究竟难在哪里呢?我体会有三: 首先难在事实选择上。选择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作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抓住事件的核心,分清各个事实之间的主次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导语选准了事实就为全篇定下了基调,事实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主体的展开。  相似文献   

17.
新闻贵导语。写好导语难。不仅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拿起笔来首先就有此感觉、即使具有一定经验的记者,也常常被“导语难为”所困扰。 导语写作究竟难在哪里呢?在10多年的新闻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有三: 首先难在事实选择上。你从事件现场、当事人、旁观者或其他知情人那里,获得了关于此新闻事件历史的、现实的、内部的、外部的、本质的、现象的一大堆素材,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古脑地都装进导语里,最多只能选其最有价值的一二。选择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导语从选择事实上为全篇定下了基调,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主体的展开。  相似文献   

18.
新闻(消息)写作,不同于拉家常,也不同于写论文、写总结报告.它有自己的写作规律。规律之一就是:“立片言以居要”,“开门见山”,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头。这就是所谓的消息导语。它是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有人把消息导语比做敲门砖,没有得力的敲门砖,是不可能敲开读者的大门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6,(10):24-26
有人把消息导语比做敲门砖,也有人把消息导语比作“凤头”,还有人把消息导语比做吸铁石或钓饵,它能够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或钩住,使读者愿意看下去。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新闻写作对导语的要求很高,要写得有魅力,令老百姓看了非读不可。”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的调查,一般读者每天用来看报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他们看报的目的是要了解当天和新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