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的是抗战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以往遭人们非议的原因,具体从运动的兴起、国民政府发起运动的原因以及运动背后的党团派系纷争三个角度来分析。我认为要评价知识青年从军这一运动,应该从知识青年这个运动主体来分析。  相似文献   

2.
郝俊琴 《双语学习》2007,(9M):173-174
本文论述的是抗战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以往遭人们非议的原因,具体从运动的兴起、国民政府发起运动的原因以及运动背后的党团派系纷争三个角度来分析。我认为要评价知识青年从军这一运动,应该从知识青年这个运动主体来分析。  相似文献   

3.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去,有专家和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知识青年再下乡"或"二次知识青年下乡".在使用.知识青年再下乡"或"二次知识青年下乡"这个说法时应该非常慎重,从深层次分析两个社会现象,两者在时代背景、目的意义,参与主体、形式内涵和产生影响本质区别,应该从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汲取经验教训,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此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7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的户口由城市迁到了农村。由于中国实行严格的户口迁移管理,广大知青很难再把户口迁回城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后。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城市户口与市民很多利益粘连,把户口与上山下乡运动捆绑起来,使知识青年丧失了城市人口身份,所以一开始就遭到他们的抵制,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把户口迁移与上山下乡运动捆绑起来,注定了这场逆城市化潮流而动,大规模地从城市往农村迁徙知识青年的所谓"革命"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不是持着运动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健行和征服的"壮志"。现在我们也有了这风气。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豪。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  相似文献   

6.
新生活运动与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新生活运动的评价,一般从阶级立场出发持否定和批判态度。本文试图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察新生活运动对于抗战所起的积极作用。新生活运动“明耻教战”的理论,成为激扬民族情感、预警抗敌御侮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新生活运动的实践也充分体现了抗日御侮这一主题,对抗战确有助益,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不是持着运动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健行和征服的“壮志”。现在我们也有这种风气。  相似文献   

8.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大奇观。在“文革”以前,它具有探索性质;在“文革”期间,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指导思想的升级,逐渐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对这一运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更多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新生活运动的评价,一般从阶级立场出发持否定和批判态度.本文试图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察新生活运动对于抗战所起的积极作用.新生活运动"明耻教战"的理论,成为激扬民族情感、预警抗敌御侮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新生活运动的实践也充分体现了抗日御侮这一主题,对抗战确有助益,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对新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化的同时,对新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在全国曾掀起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十多年时间,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在内的10多万知识青年到呼伦贝尔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插队下乡,到牧区插包和“走敖特尔”,到国营农牧场劳动锻炼。其人数之多、影响之大,一时成为当时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分析这一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呼伦贝尔地区的生产、生活,从中总结60年代——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呼伦贝尔地区所产生的客观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初以动员农村青年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为出发点,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50年代末逐渐扩展到城镇知识青年,成为探索城镇青年就业、培养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的新途径;"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错误理论的指导下,席卷全国城乡,弊端百出;"文革"结束之后,新的中央领导审时度势,毅然结束了这场举世罕见的人口逆向迁徙运动,率领全党、全民走上了新的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4.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的席卷全国的热潮.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层面对这场运动加以审视,探究“文革”时期知青投身上山下乡运动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并揭示上山下乡运动走向终结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伤逝》是鲁迅的唯一一篇爱情小说,描写的是“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综观近年来的“伤逝》研究,笔者发现,大多是从叙述特征角度来探讨涓生作为叙述主体的虚伪性,对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子君则更多抱以同情的态度。本文试从对子君形象的探讨中分析和解读以其为代表的“依附女性”。其实子君从未真正地觉醒和解放,她的人生是在依附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房价持稳、成交量萎缩的状态,如果单纯地从成交量萎缩来探究原委,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需求不足,消费者不想买房,或者没有能力买房,持观望态度的潜在买家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四大政治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四次政治运动中,西方传教士采取的态度不同。他们除了对义和团运动采取敌视态度之外,对其它三大革命运动基本上都表示支持。持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社会接受西方文明的内在冲动和资本主义鲜明的扩张掠夺性。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既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发展和异质文化的碰撞、选择和融合。  相似文献   

19.
约瑟夫?康拉德是现代文学运动的先驱,对各个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对语言持怀疑态度,塑造了一个个在矛盾漩涡中苦苦挣扎的主人公,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本文旨在从上述三个方面探讨康拉德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遵照毛主席关于“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今年上半年,我们在上海市委领导下,组织十三所高等院校,为战斗在农村、边疆的广大知识青年开办了函授教育。几个月来,广大知识青年一边战斗,一边学习,既学政治理论,又学文化技术,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觉悟,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坚定了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决心,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举办函授教育,是在批林批孔运动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中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对它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步加深的。开始时,有些同志一听说要办函授教育,就认为“现在教育革命那么忙,那有精力去搞函授教育”,而没有看到它的深远意义。今年春节期间,上海有二三十万知识青年回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