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八仙的由来     
《兰台世界》2004,(7):38-38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很久以来就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成语典故。其意是说明各有各的本事,各有各的长处。  相似文献   

2.
杨鹏 《出版广角》2016,(7):11-13
畅销书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而且每一个人的理念都不一样,互相之间几乎没有相同之处!如果一定要找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十分了解自己,深知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并知道如何把长处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3.
传统媒体的优势和长处是什么?是公信力,是专业,是正统、端庄、大方。传统媒体转型,必须坚守这些传统优势和长处,才能够成功。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技术手段、新闻生产流程等发生巨变,信息渠道极大丰富,信息愈发芜杂、观点众说纷纭。正是在这样的时候,传统媒体的专业品质才更显珍贵,更有竞争力。传统媒体所运营的这些新媒体更应以专业素养、媒体责任,厘清事实,深刻解读,做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大上”媒体。传统媒体转型的新媒体,就应该跟一般的新媒体不一样,在格调上不能跟一般的新媒体为伍。要利用自己所依靠的传统媒体的资源和优势,坚守住自己的格调,拥有自己的“传播定力”,发出主流的声音,才能够拥有竞争优势,才能够承担起“坚守国家舆论阵地”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4.
跑警报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相似文献   

5.
认识一位作家,他隔一段时间,就会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打电话给他,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状态,他的QQ也不在线,发电子邮件也不回复……就好像去了另外一个星球一样,但几个月以后,他又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原来他切断了和外界的所有联系,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专心写书去了,他说他这样做是为自己找一个寂寞的所在,以便能够不受任何干扰地写书。因为文学事业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资格创造出辉煌和灿烂。  相似文献   

6.
不安全感     
中国人很容易满足,但是也容易产生不安定感,所以经常听到类似“稳定压倒—切”之说。“平安是福”,是国人第一祈求,单我所在的福建,叫“X安”县级以上地名就有“福安”“南安”“永安”“惠安”“诏安”等。中国人历来有缺什么补什么的医学与哲学理念,而对“安”的神经质般的追求,正反映我们内心的“不安”。哪怕是到了今天盛世,国人还是缺乏安全感,防盗门越做越厚,防盗网拆了又焊……而人心里的不安全感变相甚至变态地表现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输的多样化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多不胜数,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大市场,读者的选择是多元的.不可能耐着性子把一张报纸从头细细读到尾.即使是一个版面的内容也不可能照单全收。多数是先草草浏览一遍.发现有自己感兴趣的报道才会细读。我们就是要设法打造读者感兴趣的“看点”让读者在这一瞥之间被“看点”所打动。一张报纸如果能做到“看点”频频闪现.就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读者,要闻版上也需要这样的“看点”来吸引读者。《吕梁日报》近年来着力于要闻版的改革。为要闻版精心打造“看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娱记”这个词,似乎带点儿黄色幽默的味道。一说这个词,新闻圈里的人都别有会心。好在“娱记”们都是跟得上潮流的人,心胸开阔,不在意这种“黄帽子”,有时还自己给自己戴上自嘲,也是一乐。 “娱记”们都很辛苦,因为得四处奔走去“追星”,不追星们跑,就没抢眼的新闻。“娱记’”们可以说是职业追星族,有了新闻圈里的职业追星族,才有那些沸沸扬扬乃至五迷三道的业余追星族.如此.报纸、电视不但多了读者和观众,娱乐界也旺了人气和财气。所以,歌星、影星和“娱记”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娱记”会不吝笔墨宣扬明星,…  相似文献   

9.
办报"幼稚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不成气候的报纸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逼上梁山”,上不了“梁山”走投无路也会退出些病来。时下报业的流行病,以下面三种为最甚。不妨列出,供报业同仁参考,并加戒慎。一曰“大话病”。唯有说大话才惊心动魄,横扫千军。过去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现在是“人有多大话,报有多大版”,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说追星族,就说得中学生一个个都是歌痴加情痴;说汽车走入家庭,就像人人都做汽车梦;说鳖精营养液,就叫人以为马俊仁拿冠军是靠秘方。说大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好极端。说人道事,或者好,或…  相似文献   

10.
傅洪波 《新闻前哨》2003,(12):59-59
哪里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社会新闻。作为驻站记者,如果我们能跳出琐碎的工作性报道或成就性报道,把眼光转向丰富的社会生活,就会发现一个社会新闻的“富矿”,不再会有新闻资源匮乏之感。 提起社会新闻,有些人不屑一顾,认为无外乎车祸火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吸毒贩黄、卖淫嫖娼、偷盗抢劫、打打杀杀之类,只不过供人消遣、博人一笑而已。实则不然。只要我们注重积累,深入观察思考,在挖掘深度上下功夫,善于发现新闻事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照样能在社会新闻报道上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1.
人常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是进一步分析这个英雄会有什么样的作为,“到哪里去”很大程度上受“从哪里来”的影响。“人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比较中国电子商务的两大佼佼者——当当和卓越,倒是一个很好的注脚。从哪里来?当当很“洋”,卓越很“土”。“当当网上书店  相似文献   

12.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8,(10):71-72
初学新闻采写,失败在所难免,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依旧懵懵懂懂,找不到其原因何在,同样的错误下次仍然照出不误,这就不能不想点办法了。我们寻思:初学写作者从教材上学习新闻采写时,往往只从理论上知道“应该怎样写”,却很难从实践上懂得“不应该怎样写”。于是,对自己稿件中的问题也就容易陷人“灯下黑”,更拿不准稿件不被采用的关键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题好一半文”,强调的是标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巧妙地作好标题,使这“一半文“具有特色,更能吸引读者?一、增日含蓄感含蓄能够调动读者的好美心,增强吸引力。当今社会人们阅读层次提高,对新闻标题的美感要求也增高,而含蓄本身就是一种美。如标题《毛主席含笑乘“东风”》。毛主席乘的“东风”到底是什么?字面上看不出,这就给人一种含蓄感,读者只有往下看。看过才知道,原来是毛主席坐上了我国自己制造的“东风”牌小轿车。我曾制作过一条标题叫《有“泉”能使苍蝇乖》。泉,是泉眼、泉水之意,哪里的泉能让苍蝇乖呢…  相似文献   

14.
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多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1998年春节过后,忽然从新疆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人们在大漠边缘的米兰,发现了原属楼兰王国臣民的古罗布泊人后裔!他们真是谜一样的“楼兰遗民”吗?  相似文献   

15.
冀平 《新闻知识》2001,(8):17-18
一个记者,尤其是一个出色的记者,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善于或者从人们都司空见惯的人人心中有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或者从“小荷露出尖尖角”的现象中,“捕捉”别人没有感觉到的深刻内涵。这种“发现”和“捕捉”,就是新闻敏感。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有一种较强的新闻敏感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强不强,素质高于否固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但重要的还在于对生活深刻感受的悉心培植。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感受越深,新闻敏感才能迸发越快,新闻敏感才显得越准,新闻敏感的平台才能越大。  …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企业缺少真正意义的CIO,信息化主管多是“拧螺丝的人”或者“消防队员”,哪里有电脑,网络故障,他就就到哪里“安检”或“灭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孙洪涛 《中国广播》2004,(10):35-37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人们这样评价一个人:“某某很有气质”,或“某某长相一般但气质不错”。人们对一个人气质的评价是一种审美情趣的表现,也是一种审美品位的表现。任何一个人都会成为评价的客体,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作为公众人物就更是如此。他们在节目中对社会事物展开评价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受众评价的客体。  相似文献   

18.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②,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俚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文人相轻,是从古以来就有的。傅毅的才华比起班固来,没什么高下,可是班固却瞧不起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里,他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做了兰台令史,但一下笔就不能控制自己。”人都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可是文章有各种体裁,很少有人能够对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很容易用自己的长处,来轻视别人的短处。俗话说:“家里有把破扫帚,却当作价值千金的宝物。”这是看不到自己缺点的弊病。  相似文献   

19.
写文章     
当前中国散文界有一种论调,说什么散文妙就妙在一个“散”字上。散者,松松散散之谓也。意思是提笔就写,不需要构思,不需要推敲,不需要锤炼字句,不需要斟酌结构,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写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理论如此,实践也是如此。这样的“散”文充斥于一些报刊中,滔滔者天下皆是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学而优则仕”为光宗耀祖之道。好多人也努力在此道上发家致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或许这就是造成中国历来官气很盛的原因吧。中国在近现代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很少,大概和这也有关系。那时认为埋头搞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人,只不过是匠人而已,雕虫小技,没有社会地位。只有做官才是高等人。就是善于经商的徽商、晋商,经济上的实力十分了得,他们也觉得比起做官的来,仍矮人一等,算不上功成名就,于是都想方设法花大把银子向朝廷买一顶官帽子给自己戴上。徽商有一品顶戴的,晋商有二品顶戴。我的一个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