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是两个学派即历史学派和边际效用学派围绕着斯密的经济学理论的争论和对立.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解读,并试着结合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斯密对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的把握中,梳理出解决斯密问题的伦理学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指引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剩余价值规律是在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基础上产生。它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剩余价值规律相应出现许多特点,体现在生产过程、流通领域、对外经济关系、经济危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许多经济规律,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规律,这就是基本经济规律,它反映着经济中最本质的联系。这个规律说明社会为社会生产定什么样的目的,使社会生产服从于什么样的任务,并说明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手段。社会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这个有机统一体,就是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马克思首先发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殖的规律。”马克思在其不朽的巨著《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详细地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史。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揭示了通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而使价值得到增殖的秘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是两个学派即历史学派和边际效用学派围绕着斯密的经济学理论的争论和对立。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解读,并试着结合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斯密对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的把握中,梳理出解决斯密问题的伦理学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以手工业资本主义为背景,凸显了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为背景,强调了交换关系的社会化过程的经济学意义,但他只是从价格竞争这一经济学维度来理解这种社会化过程的内涵;马克思对斯密、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超越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历程,他以社会经济形态内在矛盾性的视角打破了古典经济学的单纯经济学思路,同时也超越了人本主义者的物化批判思路,从而把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学术层面。因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唯物主义在哲学方法论上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从历史性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理解经济事实的。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如下图所示的圆盘,在它的外边有12个数,这12个数是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的,这个规律中还有一个秘密呢。聪明的小朋友,请你开动脑筋,揭开这个秘密吧。  相似文献   

8.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一门经济学科,目前这个术语还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一般来说,它是把教育作为生产投资,研究其分配和经济效果的科学。二次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现代化生产需要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熟练的劳动技能。因此,为了使生产更加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兰洋 《教学与研究》2021,(10):47-55
马克思与斯密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钥匙.在一定意义上,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打破"近斯密性",进而透视古典经济学之内在矛盾的过程.在《形态》中,马克思以一种接近斯密的方式明确论述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进程,形成了他思考资本主义起源和本质的第一个理论范式.而在《哲学的贫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逐步揭示了资本的形式结构化特征,最终摆脱了斯密的"商业化"理论的窠臼.必须看到,这一过程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从一般意义上的分工逻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拓展,而是在马克思理解了资本主义的特殊性质之后所生成的真实的历史视域.只有在完成这一转换后,马克思才真正洞察到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假象化"本质和古典经济学的目的 论特征.  相似文献   

10.
1790年7月17日,亚当·斯密逝世。斯密不会想到,在其后200多年时间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歇。《国富论》广为颂扬,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典籍。但在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眼里,斯密却不过是一个苏格兰的小海关工作人员,对重商主义略有浅见而已。而作为道德哲学家的斯密及其伟大的作  相似文献   

11.
<正> 市场经济是高度复杂的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和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它发展的动力是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竞争是动力,协同也是动力。从亚当、斯密以来,人们特别是经济学家,都崇尚“看不见的手”这就是竞争的规律,关于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的认识即来源于此。按照这个理论,竞争能促使资源的合理流动,流向高效的企业,使资源的使用和分配达到最优状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  相似文献   

12.
"经济人"假设部分地反映所有制市场交易现象,肯定个人的利益和理性及市场自发作用.但是,这个假设以私有制普遍永恒存在为前提,试图用主观动机说明客观存在,回避利益范畴的客观性质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内在矛盾,掩盖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区别和矛盾.资产阶级经济学以这个假设为据,可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但不可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注意到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设的论述,并曾加以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拒绝"经济人"假设.  相似文献   

13.
罗卫东 《大学生》2016,(5):56-57
我为什么研究斯密自1978年我上大学开始,我本科和硕士阶段读的都是经济学,但是心里非常喜爱哲学和文学。多年以来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够在哲学上做一些深造,这个爱好只是推动自己去关注哲学问题的一个动力,而更大的原因是来自于我关于这个社  相似文献   

14.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指原始实物交换条件下的交换比倒的决定法则,它必然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商品价格决定和变动相抵触.斯密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个矛盾,但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李嘉图同样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却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普遍适用性,结果留下了被论敌攻击的口实.马克思解决了李嘉图学派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在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列宁说过,“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只有揭露剩余价值的秘密,发现剩余价值规律,才能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产生、发展和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个讲题,就是要学习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我们讲好这个讲题,对学生学好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其它  相似文献   

16.
增长经济学     
增长经济学是第二次大战爆发以来,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它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再生产和长期增长趋势的理论。经过三十年来的发展,整个增长经济学可以说是由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首先是哈罗德、多马、索洛、斯旺和卡多耳等人建立的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其次是登尼森等人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所进行的分析;最后是麦多斯等人关于经济增长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增长有限理论。增长经济学的产生,是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奠定了200多年来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生产-流通-交换-分配,蕴涵了劳动分工和自由市场竞争的观念。马克思自称他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多半来自斯密和李嘉罔。后来的马歇尔等经济学家也都高度赞扬斯密。到了19世纪末,经济史家坎南一手策划了“斯密升级运动”。他编辑整理了斯密的遗稿,校注了《国富论》等书,斯密现代经济学创始人的地位由此确立。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经济学论著中,人们对“劳动力特殊商品”的解释,一般只引用马克思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这段话作为佐证。无疑,强调劳动力商品特殊性的重要方面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即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用以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是完全正确的。但是,  相似文献   

19.
自从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界在资源配置的问题上一直坚持自由放任主义思想,认为自由竞争机制总是能自发地调节供求平衡,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场大危机打破了人们对单一市场调节的崇拜神话。之后,以加强政府干预为特征的凯恩斯经济学开始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大行其道。即宏观调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名著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负实际责任的人尽管认为不太受知识分子的影响,但通常都是某些死去经济学家的奴隶。"今天,当我们提起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凯恩斯、哈耶克、舒尔茨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经济学家的名字时,无不对他们睿智的思想肃然起敬。作为政治教师,本人尝试将经济学大师的名著引入《经济生活》课堂,以普及经济学常识,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经济现象,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