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们把研读的眼光对准学作品时,应该注意到这些充满情感张力的学作品本身诸多的“模糊性”,如果对此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不可能带着一种“模糊”的阅读心理走进作品,走近作,更无可能在内心深处产生与作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一、从课后练习看学作品教学的“技能化”倾向 学作品的教学是实现语人性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学作品教学的人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体现?这些在教学实践中说混乱也不为过。比如某教材7—9年级共选了鲁迅作品9篇,但这些鲁迅作品似乎是被割裂的,学生读了这些作品之后,脑海中只有作品的零星记忆而不是鲁迅精神的熏陶感染。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作品的教学存在着“技能化”倾向,这可以从对教学起重要“规定”或说“导向”作用的课后练习看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学作品是为读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作品”为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教学大纲》写道:“高中阶段……能比较熟练地阅读……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学作品的能力。”《考试说明》也说:要“具有初步的学鉴赏能力。”这些都在告诉我们,高中生不仅要有读懂、理解学作品的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地阅读实践,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发现美、体味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目的。“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章的思想内容和作的观点态度”,都有一些“现成话”可资利用。笔特收集,整理鉴赏评价学作品常用词语多条,现分类辑录如下,以备同学们不时之需。  相似文献   

5.
凡有创意的作,都可以叫创新作。创新的特点在于“新”,在于它的创造性。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在某一方面有超人之处,都应该算创新作。这种创新作是一种有限的创新,它和学作品中的创新有点面之分、高低之分,不能把作创新与学作品中的创新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6.
章对《新家》这座“学小屋”和张绍碧的创作得失进行了中肯的评价,挖掘了《新家》所蕴含的时代色彩以及作品所透露出来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由张绍碧小说拓展开去,对当下学界所存在的漠视作品的思想性,“消解主流意识”的学思潮进行剖析。呼唤一种既有品位和价值,又有美感力量和思想深度的学思潮,对作形成宏伟壮观的学殿堂寄予希望。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沈从的乡土学作品入手,围绕其乡土学作品将人类视为自然环境的产物,为人们描绘出一个与自然共存的、充满绿色诱惑的“生命孤岛”这一中心,从“重返绿色家园”、“探索生命本原”、“崇崇自由人性”几个方面作分析阐述,表明作对沈从乡土学作品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徐悲鸿把中国民族化注入于他的油画之中,他的作品在“构图”、“用笔”、“诗境”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民族荚学品位,表现了作积极入世、关心民族命运的进步思想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9.
高考《考试说明》对“现代阅读”部分的学作品的“鉴赏评价”做出以下具体要求:一、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章的思想内容和作的观点态度。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两位教授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学作品足为读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宵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一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为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11.
报告学的创作与评论应有“平民意识与世道良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告学没有出现引起巨大震动作品的原因在于作品没有把握住“世道良心”;而缺少真正优秀的作品原因是报告学作家缺乏“平民意识”。要使新世纪的报告学走出颓势,作家应具有平民意识,作品应直指世道良心。  相似文献   

12.
庾信的后期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集六朝大成的作家庾信,虽有众多作品传世,却没有较系统的学理论作品。从庾信作品中的片言只语及其创作实践去探索他的学思想,庾信的学观包括学创作应“含吐性灵”、“以悲为主”和追求“词高意远”三方面。这对南北朝以前的学主张虽有继承,但更多创新。  相似文献   

13.
契诃夫是俄罗斯文坛的一颗巨星,他的作品聚焦“小人物”们平淡的故事。本文旨在对其作品作叙述学的关照,从巧选叙述视角、故留叙述空白、活用叙述层次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它首次发现并肯定读的阅读主体地位,强调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与作一起创造的,提出学作品的语言具有“空白点”和“未定性”的观点,总结出读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具有一定审美距离的规律。这些理论对徘徊在高砂低效尴尬处境中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董桥散文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丢桥是香港文坛杰出的学者散文家,其作品熔学、识、情于一炉,追求“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魂界”本文”消闲中自有使命”、感性和知性兼融、人工和自然的辩证等方面对其作品作较深入的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6.
学鉴赏是读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从而领会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情趣的一项学活动。中学语教学不能只停留于字、词、句、段的识记,而要充分发挥学鉴赏的功用,对学生进行艺术形象的感知、分析,让学生融进作品中去,感同身受地进入角色,以自己的感情的“弦”去应和作品感情的“弦”,  相似文献   

17.
一、学理论的几种范式 一如比较学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类型学研究”之不同的研究范式,学理论也有“解译”、“解析”①、“解说”这样一些取向不同、目标不一的基本范式。(一)“解译”,即对学作化意识形态界面上的解译。它关注学述说了什么——作品反映、再现、表现了什么(社会政治风雨、阶级群体心声、个人情感意识),关注作品思想内涵代码信息的“解译”,视学为载道的工具,凸显其宣传教化认识功能,所谓“兴观群怨”,所谓“镜子反映”。社会学论、心理学论、精神分析学论就是这种“解译”。这一范式追问作品本写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由于作表达的原因,作品流露出的意义有时可能大于或小于写作时的本义,以及阐释的学识、经历、理解力等原因,使学作品的阐释往往会超越或不能完全把握作的本义,故而阐释的还原存在不可避免的困难。为此,应努力寻求作品流露出的普遍意义而不必附会具体事物;同时,不要固执一说,而要充分考虑到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随想录》五卷是巴金第二创作高峰期的巅峰之作。艺界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思想界也称,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心良知的书。这部书代表了当代学最高成就,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莫怕周树人     
夏发祥 《学语文》2011,(1):34-35,62
中学生中流行一则名为“三怕”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在众多的作家当中,唯独怕“周树人”,可见学生对周树人“怕”的程度是多么深。不仅学生怕学,不少语文教师也怕教鲁迅的作品.认为其作品难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