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五四”时期的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20世纪90年代的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同为女性作家讲述女性与都市、女性与欲望之间的文本,但《莎》本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上》本则是一种迎合男权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展示,一种“性别秀”。在两个文本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女性自身的觉醒之路还很长,女性写作之路还很远。  相似文献   

2.
1928年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发表引起了轰动,震惊了当时整个文坛,对小说主人公莎菲的评价历年来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1999年卫慧长篇小说《上海宝贝》的出版也同样对整个文坛产生冲击,掀起了一场有关“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的讨论,影响至今仍绵延不绝。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由于这两部小说均出自女作家之手且小说主人公都是女性,有论者就将二者都列入女性文学范畴进行讨论。这里就存在一个对于女性文学认识上的误区。本文试图借助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文本,从写作手法、女性主体意识及写作背景等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指出前者是一部优秀的女性文学之作,而后者是一部女性文学的伪文本。  相似文献   

3.
《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月牙儿》都是在叙写女性的故事,以女性为主体,描写她们生活中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行为。《莎菲女士的日记》偏重写爱情心理,而《月牙儿》重于写生活及人生经历.两者有异有同。当然,首先两者的写《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主体就有不同,一个是男性,一个是女性,男性对女性的叙写多半是想象,而女性相对更了解女性,所以两者的偏重与情感倾向都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两者可能有共鸣之处,但在叙写方式、内容,以及人物的情感倾向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深度理解经典文本《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的形象,在文本中莎菲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沉缅于自己心灵的苦痛之中,挣扎冲突最终奋起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那个时代所给予女性的印记。本文以莎菲情感世界的孤独状态为切入点,对莎菲形象作以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5.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自传式日记体的典范。文本主要以莎菲的情绪变化为线索。而莎菲正是那种自强自立,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而患上了时代忧郁症,显得有点儿病态神经质的现代青年女性。  相似文献   

6.
陈学昭与丁玲是20世纪新女性的杰出代表,其特立独行的时代女性身份是她们文学创作最重要的生活素材与灵感之源,她们写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南风的梦》《莎菲女士的日记》是20世纪最早的典型女性主义文本之一。她们的创作不仅在当时对男权社会和男权中心主义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颠覆和反叛,而且有力证明了女性写作是反叛封建传统和男权中心主义的有效方式,也是女性独立自强、进入历史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深度理解经典文本<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的形象,在文本中莎菲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沉缅于自己心灵的苦痛之中,挣扎冲突最终奋起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那个时代所给予女性的印记.本文以莎菲情感世界的孤独状态为切入点,对莎菲形象作以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8.
莎菲女士是女作家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的经典艺术形象,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范。莎菲形象的意义不仅在于反映了"五四"退潮后的一个时代侧面,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对自身命运和时代关系的思考,而且莎菲女士的性爱矛盾心理也揭示了个体在面对自身性本能和自我意识冲突时难以避免的困境,显示了现代女性在进行选择和追求时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伤逝》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产生在五四落潮之后的两个经典文本。这两部作品在小说主题、叙事风格的抒情化、情感的低沉性方面有相同之处,在叙述立场、叙事模式与作品内蕴上又存在着不同之处。从此我们能发现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萧红《呼兰河传》、张爱玲《小团圆》这三部作品为例,侧重论证读者阅读现代女性自传体小说时产生的心理功能,进而探索由作者、文本、读者三维互动生成的意味世界。  相似文献   

11.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本建构过程中,借助日记体这一私人化的叙述形式,大胆地融入了作者"我忠于我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不加掩饰地袒露了"五四"时代的"莎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痛苦裂变的灵魂,充分展示了女性"人"的本质力量,自然地流露出了现代自觉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朱昱熹 《文教资料》2010,(18):177-178
在探讨"娜拉出走后怎么办?"这一重大命题中,从五四到建国的女作家们都用自己的作品做了第三种答案即:"参加革命。"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将这一具有女性意识的命题建构成以女性为自我主体的女性话语体系和表达女性自我认知的文本。但由于时代话语的遮蔽,之后的女作家们如解放区女作家郁茹的《遥远的爱》逐渐地拉近了女性立场与主流话语宏大叙述的距离,并且最终大一统的民族话语遮蔽了女性立场,到了《青春之歌》中女性并丧失了原有女性立场,成为了宏大叙述的寓意体。  相似文献   

13.
丁玲的处女作《梦珂》中的"梦珂"以其"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前身"而受到评论界的长期忽视,如果将写作主体经验投射到现代中国的转化与发展之中,并将"梦珂"与"莎菲"共融为一体,值得探究的是其间隐现的互文性书写模式。以女性镜像为视角,对《梦珂》中知识女性面对男/女、事业/婚姻、城市/乡村等多个二元对立项的态度与选择,阐释其是如何将女性的自我发现、拯救与中国的"现代性"阵痛整合在同一叙事中。  相似文献   

14.
妇女问题一直是富有人文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关注点,颇为壮观的女性题材作品就是一个证明。丁玲早期作品特别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作。莎菲是一个勇于追求灵肉一致的理想爱情的女性。  相似文献   

15.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莎菲女士的日记》被看作是"女性的《沉沦》",小说大胆而不加掩饰地解剖了"五四"时代"莎菲"灵魂裂变的心路历程,成功地反映出了不断走向人性自觉的现代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6.
《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冬,是丁玲的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通过对主人公莎菲女士一段心灵历程的真实描写,深刻反映了二十年代中期经过五四运动冲击和洗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失意和苦闷,理想和追求,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新女性画廓增添了独具特色的莎菲女士的形象。关于莎菲,茅盾在《女作家丁玲》一文中曾作出深刻的论述,指出她“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这无疑是深中  相似文献   

17.
张凌 《现代语文》2006,(8):55-56
莎菲女士往往被认为是自我意识觉醒的现代女性的代表,被茅盾称为“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一位个人主义、旧礼教的叛逆,她要求一些热烈的痛快地生活,她热爱着又蔑视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爱,然而在游戏式的恋爱过程中,她终于从腼腆拘束的心理中摆脱,从被动到主动,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学生高于诱惑的红唇后,她就一脚踢开了那不值得恋爱的卑琐青年”。一直以来矛盾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大胆的描写”,莎菲的“叛逆的绝叫”评论,成为对《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的盖棺定论。莎菲也成为“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矛盾心理的代表”的典型,以至于中国所有研究本土女性主义的研究都绕不过“莎菲”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中国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美国女主家凯特·肖邦的《觉醒》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她们扮演着冲出时代樊笼的女性先驱角色,探究她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相似的觉醒和孤军奋斗历程,由最初的矛盾冲突、挣扎反抗到最后失败而终得出一些规律,以此给追求自身解放的新世纪的现代女性以启迪。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丁玲本人的复杂性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的敞开性,该作品自发表以来,以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社会思潮等阐释语境的更迭,关于它的读解不断发生着游移。叙述学中的叙述声音在语法学叙事理论中是形式概念,本身不舍内容因素,但在修辞性叙事学、特别是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日记》的双重文本性质,导致莎菲的个人声音无论被解读为启蒙话语、还是女性叙事,最终只是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的手法、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制战争的视角对女性与自然、女性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以达洛维夫人的一天作为叙事背景,详细叙述了一天内浓缩的一个女人的一生,通过达洛维夫人在三十年中的妥协与挣扎,从而唤醒女性意识的存在。丁玲女士继鲁迅先生塑造的子君这个具有悲剧命运的知识分子后,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莎菲女士的一生,并通过这个形象体现其灵与肉的挣扎,使女性意识得以苏醒。无论是伍尔夫塑造的达洛维夫人还是丁玲塑造的莎菲女士,均是女性悲剧角色的存在,亦均具有女性解放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