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忽思慧《饮膳正要》是中国医药史上的一部名著,集食疗、本草、养生和烹调技艺为一体,具有丰富的饮食营养保健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总结,特别是该书以道医养生文化思想作为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将少数民族地区的膳食养生文化与汉文化圈中的相关学说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成为多民族养生智慧熠熠生辉的结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忽思慧对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药补养生思想的汲取与发挥.他一方面对道书中的补益药物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对道教长生不老观念持保留态度.二是忽思慧对孙思邈、孟诜、昝殷等人美食学说的承续与演绎,使得道医美食学说成为该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学理和技艺上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三是将少数民族医学养生文化与道医养生经验相互巧妙融合,把漠北、西域和东亚地区传入的药物与食物,用道医养生学说的理论、原料和烹制技术进行加工,从而调制出营养丰富的精美药膳,开出了古代膳食养生文化的新生面.另外,该书在对古代医药文化史料的保存和完善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元代宫廷仍然保持着游牧时期大量食羊的习惯,但烹饪方法却大不相同。草原上食羊多以炙烤和煮食为主,而宫廷食羊则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文化中蒸、炒、炸等技术手段和食疗养生的观念,继承和发展了传统食羊法,并且更加注重御膳的美观。文章以《饮膳正要》为中心,考察元代宫廷饮食中关于食羊的记录,发现蒙汉民族的饮食传统文化互相影响,融会互通,这种文化融合体现在食羊的方法上,也印证了各民族共融共通早已有之。  相似文献   

3.
《尔雅》绝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名物的训释,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尔雅》训释名物的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其名物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总结出中国古代以《尔雅》及其嫡传诸书为中心,旁及《方言》、《释名》及其各种专业书、类书等的名物研究系统。  相似文献   

4.
清官膳食     
中国历代皇朝,对于宫廷饮食的记载,大都语焉不详,例如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编纂的《饮膳正要》是一本皇家饮食的著述,也是中国饮食文学中唯一的官书。不过因为蒙古人生长在平沙无垠的大漠地带,饮食习惯限于环境,日常以牛羊野味酪浆为主;虽然继承大统入主中原,但在饮食方面,仍保有浓厚的塞上粗犷豪迈风格。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自三国吴以降,上海地区更涌现了大量的杰出或重要的人物,在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上海地区的文人们也可谓群星灿烂,他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作品。但人们对上海地区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缺乏充分的认识,该地区的文献一直未得到系统发掘与整理。华东师大古籍所整理出版了《明清上海地区稀见文献五种》,内收明代李绍文《云间人物志》、侯歧曾《侯歧曾日记》、清代萧中素《释柯集》、孙文川《淞南随笔》与毛祥麟所著《三略汇编》。书中所录多为未曾面世的珍贵史料,且以上文献原多为稿本,仅从保存角度而言,这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相似文献   

6.
元人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为元代食品学和营养学专著,对食物种类、食物特性,饮食禁忌和医疗功效及饮食理念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为颇具价值的古代食谱和食疗典籍,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今食物种类、饮食问题和医疗功效。  相似文献   

7.
具有较高史料参考价值的《酉阳杂俎》,广受人们征引和注目。名物词是传统训诂学着力探讨的内容。《酉阳杂俎》内包含大量名物词,而这些名物词既是《酉阳杂俎》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难点。今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有关于动物类名物词的一些问题和异议,在此陈列出来,希望能为《酉阳杂俎》的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8.
先秦两汉时期是训诂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与先秦散见于典籍文献中的训释形式不同,汉代出现了较多的系统的、完整的训诂专著。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作为训诂学史上的代表著作,理所当然地成为后世词书编纂的楷模,《方言》《释名》等古籍的编纂也模仿了《尔雅》的体例,但各有不同。《尔雅》《方言》的发展脉络可说是汉代乃至整个训诂学史上最具重要性的训诂内容之一。其中《释宫》《释天》《释草》中的一部分名物释义,通过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并把古代的事物名称和现代事物的名称作一比较,可以揭示《尔雅》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名物训释是《诗经》学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元代许谦《诗集传名物钞》以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蔡卞《毛诗名物解》等名物训释为基础。用朱熹《诗集传》作蓝本,关注《诗经》经传义理的阐发,将名物训释和诗义相结合,展示了名物训释的另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0.
名物词语在《尔雅》所收词语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尔雅》中有关名物词语的释义的内容、释义的方法、释义的句型及其语法特征,对今天的词典编纂仍然起着启示和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诗》中富含名物,《诗》作为经学典籍,其价值观念的构建是以实实在在的名物为基础的。后世对《诗》中名物的不断阐释,构成《诗经》名物学,成为《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魏《诗》学演进与价值构建中,对于名物的释义有着清晰的发展线索与明确的内容表达。两汉经学今古文交错发展,《诗经》名物释义以“随文释义”为基本方式,释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魏晋南北朝经学衰微,以王郑之争、南北之争为背景,《诗经》名物释义在“随文释义”的基础上,出现以《陆疏》为代表的摆脱经学束缚而“独立阐释”的发展模式,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此基本路径下,汉魏《诗经》名物释义整体上体现着以“伦理政治表达”“语言文字训诂”“名物本体疏解”为主的表达内容。这些内容对唐代《毛诗正义》的成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周礼》玉器类名物词主要包括玉器名称、玉器不同部位和文饰名称以及饰玉器物名称等三大类。这些名物词与周代的典章制度关系密切,不仅反映了周代高超的琢玉工艺和等级森严的用玉制度,而且折射出周代玉文化由审美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道德层面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3.
《尔雅》作为一部以先秦以及秦汉时规范的标准语释古词语和方言词的专著,对当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名物词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分类字典。本论文选取《尔雅》的第十三篇《释草》篇中的名物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出发,对其命名理据进行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对《论语》的征引,可谓匠心独运。笔者从《说文解字》引《论语》之条目概析、《说文解字》引《论语》之形式、《说文解字》引《论语》之目的三个方面,对《说文解字》征引《论语》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尔雅.释虫》中的名物词存在着各类理据,通过对散佚在各种文献中资料的爬梳,可以将其理据(包括间接理据)归为形体特点、生活习性、于人利害、喻代命名、借称命名、同义相授、音转途径、合音途径等八大方面,分大、中、小三个层次。这些理据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尔雅》为古代名物词命名理据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文章以《尔雅·释畜》为对象,在考正分析的基础上。从形体、毛色、毛状、性别、身高、生育、体壮七个方面对《释畜》中名物词命名理据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其命名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尔雅》为古代名物词命名理据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文章以《尔雅·释畜》为对象,在考正分析的基础上,从形体、毛色、毛状、性别、身高、生育、体壮七个方面对《释畜》中名物词命名理据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其命名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二京赋》名物品类繁盛,凡天文地理、人物典事、宫室器物、动植物等无所不包.名物铺陈,或凭虚构象,广致奇异,或征实可信,据实摹写,皆"连类"相属,鱼贯而列,体系明晰,结构浑然.其名物及其铺写既有承袭又有新变,文辞着重于新事物的摹写,于新变处力求凌驾前修,为京都大赋的创作注入了新意.其名物寓言褒贬,或夸饰文治武功,或暗讽奢靡无度,彰显赋家风范,亦展现了汉代人们的物类观念、知识结构、社会生活、典制礼仪以及审美心理等.  相似文献   

19.
《礼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书中记载的服饰类名物词数量众多,包括祭服、丧服、朝服、吉服等各种具体的服饰类名物词共计152个,这些众多的服饰类名物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服饰语义场。而服饰是划分社会等级、辨别亲疏关系、表达人们心愿的重要工具,本文在全面考查、整理《礼记》服饰类名物词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服饰类名物词系统的不同层次,同时探讨了先秦礼法制度下的服饰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20.
清代《尔雅》名物词的疏释方法多与中国传统的知行观相契合,表现为“知相传递“”以行验知”和“知行合一”三种情形。“知相传递”主要包括经雅互证和参验旧注的方法;“以行验知”体现为目验求证和实地亲察的方法;“知行合一”则是指闻见并证和阙疑待论的方法。这些蕴含在名物疏释中的“知”“行”理路有效推进了雅学名物研究,凸显出清儒治学的科学实证精神,同时为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近代科学转向积蓄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