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是词的中兴期,词的创作和理论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清初的宋荦,在清代词坛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学创作大概以康熙十六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法北宋、尚婉约,后期师南宋、主醇雅。梳理宋荦词学的创作历程,探讨其词风转变的特点与原因,对全面认识清代词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越台词社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台词社是清代后期广东地区的一个重要词社。词社成员大都来自学海堂,理论上一致主张诗词同源,认同浙西词派的审美风格,推崇白石,社作也体现了浙西风格。越台词社为粤东培养了很多词人,是清后期粤东词学兴起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清代常州派与宋代词评家在词学理论、词评视角和创作主体与词评主体的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宋代词评家将词评放开在整个文化背景上看词的优势与不足,清代常州派词评家将词评放到与宋比较的格局中而论词;宋代词评伴随创作而展开,清代词评则与浙西派比照中来进行;宋代词评是先作者后评论,主张创作先行;清代是先学者后创作,创作往往是主张的演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词律批评理论的词学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清代词律批评理论自身的完善为词学研究树立了榜样,词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第二,清代词律学完善了词学研究体系与方法;第三,清代词律学研究的成果有效地指导了词人的创作;第四,清代词律学还对词籍校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溪吟社是中国清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子诗社。社中的诸位闺秀成员们大多拥有着多样的社会形象,如被期许的贤媛形象、有能力的才女形象和浮世中的其他女性形象等。这重重社会形象的聚合丰盈了吟社诸女的妇女形象,使得吟社诸女完成了才德色之兼,同时,这也推动了她们的吟社创作,促进了清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初萌和发声,为清代闺秀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6.
清代词学“中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女性词人的众多和女性词作的大幅增多,还出现了徐灿、顾贞立、吴藻、顾春、秋瑾等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是千余年女性文学史上少有的繁荣,蔚为大观。从传统与传统之外的内容题材、多样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展现出的多样性特点是清代女性词繁荣的表现之一,也是清代女性词的特征之一,历来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7.
略论孙麟趾的词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词学理论往往重于赏析 ,关于词的创作很少论述。清代词论家孙麟趾则立足于词的特殊体性 ,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 ,从立意、技法、字声三个方面 ,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词学理论主张。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词学理论 ,对于指导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为我国的词学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沤社是民国中期成立的词社,成员交游历时长、空间广。通过对沤社的交游考察发现,沤社是在清末民国与南北诗词社团交游中逐渐形成的,而且成为民国时期沟通南北社团及民国前后期词社的连接点;上海成为了民国时期结社重镇,改变了以往京都为唱和中心的"文学地图";诗词社员交游与结社的基础基于相似的文化与遗民背景,词社之间的交往,词学观念与创作均会相互影响。最后,由于社会传媒的发展,沤社成员又成为了《词学季刊》报刊词人群,完成了传统词社成员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9.
沈善宝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女诗人,她幼年遭逢家难,以卖文卖画供养八口之家,有《鸿雪楼诗集》等著作问世,她编写的《名媛诗话》为清代女性诗话的集大成者,她同顾太清等人组织的秋红吟诗社标志着女性诗社的成熟。沈善宝的创作和文学活动对清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之琦是清代中后期的一个著名词人。有《怀梦词》等词学著作。其作品数量丰富,内容精良,在清代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为怀念妻子而创作的悼亡词数量众多,情感浓厚,语言醇厚,且专列一集,显示出他在清代对悼亡词的继承和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11.
辨体与尊体是清代词学中的重要论题。辨体,就是辨析界定词体特征;尊体,就是推尊词体,获得与诗文并尊的地位。清代词学,辨体与尊体交错进行,辨体与尊体贯穿始终。在不断辨体、尊体的过程中.词体特征得到彰显,词体地位获得提升.创作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2.
"城南诗社"是清代康熙年间苏州地区的一个著名诗社,其在创始人沈德潜的年谱中保留了该诗社的一些资料。其作为一个规模成熟、风格稳定、影响深远的诗社,颇具研究价值,同时对于认识清代苏州地区结社情况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常州派词学中包含丰富的解释学与接受批评思想,不仅补充和丰富了古代文学接受批评的相关理论,而且对晚清近代词坛创作以及词学由近代而现代的转型有着一定的影响。应当借助于现代解释学的相关理论,从批评的意图与过度诠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比兴寄托的标准与判断等三个方面,检讨常州词学的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秦道然为清初著名词人秦松龄之子,著有词集《微云馀响》。《全清词·顺康卷》未收其词,《补鳊》仅从《国朝词综》转收其词1首,其词集漏收。今整理其词集,以补《全清词·顺康卷》之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清初词人顾贞观提出的“大有力者”倡导词坛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促成清词中兴的是政治地位中下层的词人,达官贵人出于求稳心态,往往对词创作中雄健直率之气进行淡化或解构。他们的创作有顺应词风更新的一面,也有在创新抗争精神面前显示滞后性和退缩性的一面。“大有力者”只有走进词创作精神的主潮,才能凸显其词坛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媚"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宋代,"媚"作为审美范畴被引入到词学批评中;明代,词"媚"论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清代,"媚"在词学批评视野中得到更为广泛地运用与升格.上述历程,标示出"媚"作为我国古典词论的审美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上升、辩证发展的轨迹."媚"具有"阴柔"、"世俗"、主"形式美"等美学品格,作为一种文体"范式",是对"庄"、"雅"之诗的反常.  相似文献   

17.
陈子龙是明末清初文坛上重要作家,是云间派的领军人物。因其声势煊赫,门下弟子众多。他的松江籍门人就有王法、邵梅芬、张处中、徐惠朗、夏完淳、杜登春等数人,他们是陈子龙门人中的杰出代表,是几社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云诡波谲新旧转换之际,词学领域亦是观念胚变,词派酝酿兴盛,词人词评风云迭起。广陵词群领袖王士禛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代的宋词学或发表见解和看法,或亲身模拟与追和,而晏欧词作为宋词学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他评议学习探讨的对象。这些研究评判活动,汇成清初晏欧词研究的重要部分,亦可一瞥当时词学风尚的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寺庙与民众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明清时期,寺庙作为祭祀神灵的场所在中国城乡无处不在。清代秘密社会的一些活动,也常常以乡村寺庙为中心展开,因此,它为各地秘密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哥老会吸收并利用以往的秘密社会以及大众文化等因素,以寺庙为活动中心,在乡村社会形成自己的关系网,发挥了自身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晚清闽中词社接二连三,有梅崖词社、聚红榭词社、瓠社,词社成员相互唱酬,共同推进闽中词风的演变。梅崖词社的出现,促使闽中词坛风气由柔靡纤弱转向悲壮苍凉;聚红榭词社上承苏辛,故闽中词坛风气随之一变而慷慨激昂;瓠社成员却明哲保身,因浅吟低唱而词风柔弱。晚清闽中词社在词坛风气的转变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亦反映了闽中词人对时代现实的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