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读荆利斌的中国画,明显的感觉是其不随流俗,不趋时尚,其作品给人鲜明的现实气息和朴素的诗意,十分难能可贵。在复古之风甚为“高调”乃至成为“时尚”的情况下,荆利斌清醒地抉择其艺术取向,坚持“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原则,坚持从丰富的自然造化和生活沃土中提取诗情画意,坚持从艺术贴近人生的原则中获得活力……  相似文献   

2.
我始终认为,艺术家是土地的儿子。一个人自诞生之日便无法改变其出身的印记: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艺术家,是不会也不能割舍民族传统精神血脉的。在东西方化艺术互补互渗的交汇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纵横人们意识中的洋人和高等华人的马队,有阶级的思想体系与无阶级的艺术流派,于脑海中纠结缠绕,留下的是人家绝尘而去的碎片、迷惘和困惑。我们不是没有艺术大师,也不是没有艺术体系,只是我们的研究尚不深入,不系统;我们的学术底气和话语权尚不厚重,不强势,始终未能建立并推出与文明古国、人口大国、经济强国地位相适应、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或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艺术体系和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变革往往推动教育的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逐渐形成学习西方的文化热潮。在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下,中国美术及教育的发展,经历对西方美术由排拒、接纳到融合的曲折过程,融  相似文献   

5.
1927年6月,博学多识而又深深迷恋于中国传统化的王国维,在“独上高楼,望断天崖路”之后,再也承受不住因传统化衰落而带来的痛苦,终于在颐和园投湖自尽。时人对他的死因有种种说法,唯有陈寅恪从“化”的意义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王二人共事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无法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即使今天的艺术逐渐回归艺术本体,逐渐强调自我表现,作为艺术创作底蕴的生活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允亮 《寻根》2006,(3):34-38
徐复观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成就卓著的学者,其著作《两汉思想史》、《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等都是在中国学术界享誉已久的著作.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由衷的热爱,他自己也有一种勇猛无畏的性格和作风,这种性格和作风既是徐先生为人处世上的特点,也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文化魅力,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上彰显出来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8.
关于艺术一词,《辞海》中对其内涵的解释冗长而抽象,简单地概括则是“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而关于艺术一词外延的界定,则因较为形象而使人具体可感:“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学、戏剧、影视)。”  相似文献   

9.
我是客家人,当我阅读傅翔《客家的精神》(见《客家》2000年第二期)一文,不觉怦然心动。这篇记述客家人文精神的短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将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与超越时空的深远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闪耀着作者独具匠心的思想火光,不愧是傅翔研究客家文化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0.
陈望衡 《寻根》2000,(5):62-68
中华美学在长达5000年的化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传统,这些传统成为传统化的基因,内化在每一位华人的精神血液里。  相似文献   

11.
从次大陆最初的艺术活动时期开始,印度艺术家心灵中独特的审美天赋便借助色彩和造型,着重表现其内在的体验,而不在意他们见到的任何外在形象。艺术创作的意图不在于观察和记录视觉经验即真相,而在于万物赏心悦目的表象下潜在的精神幻象即灵气。印度艺术虽与其他艺术一样都是“真实的”,但在表现印度人的心灵方面却不同,印度艺术追求视觉形式及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印度艺术的理想是精神性和情感性的,而世俗性和理性的东西居于从属。所以,  相似文献   

12.
阅读王西京先生的水墨作品,走近他几十年的艺术历程,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他是与时代同步的有化自觉性的艺术家,他的一幅幅作品,反映了他生活的时代从社会意识到审美理想的变化:他个人的艺术审美趋向,反映了他对民族传统化和艺术的深刻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真正优秀的中国画艺术,不仅依赖于自然形状的正确描写或单纯强调造型的写实,而应追求空间与水墨张力的自由。因此,若一味地沉湎于古人的程式或一味地用毛笔对客观物象进行写实性摹写,则是对于中国画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阿古 《滇中文化》2000,(3):22-2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精神生活方面,由于衣食足,所以思礼乐,热衷于享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文化旅游已成为世人追求和向往的时尚。在这种形势下,我县作为一个山坝结合、少数民族聚居,稀有的花腰傣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县来说,如何充分发挥我县花腰傣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我县文化旅游生态村的建设,我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存在着明显的冲突,然而也存在着某种适应性。如何减轻冲突,增强其适应性就成为我们的一个迫切任务。本文认为应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一当我们讨论历史文化的时候,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一种观点受到普遍重视,这就是"轴心时代"的概念。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人类思想的一个蓬勃发展阶段,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也属于这一时代。毋庸置疑,这一时代的确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形成时期。但是,对于有着连续不断悠久历史传统的华夏民族来说,在轴心时代之前,还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如何从中总结出对我们今天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文化观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看,他虽然承认"各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精神",但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17.
李新宇 《东方文化》2002,(3):15-20,28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传统著称。在此以前的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一些反传统的人物,出现过一些反传统的现象,但从未有过像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样的阵势,也从未有过那样激烈的态度及其对于传统的整体性否定。正因为这样,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成为一种时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是中国文化遭受西方文化;中击及其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纪。20世纪初,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进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智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由抗拒、怀疑到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在此历史环境中,西方绘画也顺利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为中国本土艺术;20世纪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以油画艺术的灿烂多彩为特点的世纪。  相似文献   

19.
将生活作为一种气象而不只是一种形象,是田黎明中国画艺术中整体性的来源。专注于形象,犹如西方绘画,关注造型与视觉分析,但极易进入一种理性的、科学的形式语言与现实主义的生活再现。而气象是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20.
伦敦皇家艺术学会(RA)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夏季特展”,是一个集结诸多艺术形式的展览,今年已届其第240年,是英国最大也最受欢迎的开放式当代艺术大展,为伦敦悠久的艺术文化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