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谒曹植墓     
正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暮春,我们一行来到素有“北国水乡”美称的山东聊城。中午,在紧临环城湖的一个小饭馆坐下,从当地特酿的“东阿王”酒,说起了约一千七百年前被分封到东阿为王的曹植,知道他的陵墓就在距聊城只有几十华里的东阿县城附近。于是就想到去拜谒曹植墓。  相似文献   

2.
“我们”是谁?“他们”是谁?“我们”如何共处于一国?又如何和“他们”共处于世界?当今国民认同的共识之底线在哪里?在求富变强?在意识形态?在晚清心态与儒家国教?——其实只在“民主加法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大观周刊》2010,(34):42-42
8月28日,诚贤贝贝的第一批小朋友毕业啦。他们曾就读于诚贤贝贝的半日制班和贤贤班。这大概是宝宝们参加的第一个毕业典礼吧!老师们给每一位宝宝都换上了传统的中式汉服,因为毕业典礼要举行一项特别的仪式——开笔礼。开笔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芳礼,有一个斯文的名字,活到93岁高龄,一定是位懂得颐养天年的大家,一定有长寿的“养生经”. 错了.白芳礼一生蹬三轮车为生,1986年74岁时才歇下脚,打算回河北沧县故乡养老.看到一些穷孩子上不起学荒废青春,他又返回天津上路了,不分昼夜奔波在街头巷尾.这一蹬,蹬到了2000年88岁,14年蹬出了30多万元,圆了300名寒门学子的梦,还建了一所“白芳礼小学”.  相似文献   

5.
辽代女真“国相”是女真语omir的汉译,该称号在女真社会组织中没有实际职能,乌古乃购买“国相”之号给肃宗颇刺淑,与“专任辽事”有关.肃宗颇刺淑政治地位的变化与拥有“国相”称号没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古代众所周知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卓越的歌唱家、演奏家和作曲家。相比孔子博大恢弘的教育思想体系,反映音乐教育思想的论著篇幅不多,但其所占有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是从研究周礼入手,找到了自己理想社会的基石。在孔子看来,“礼”是社会秩序行为规范的外在形式,只有一切都按照“礼”的形式去做,“道”也就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最高境界才得以实现。而乐是礼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礼,就有什么样规模的乐。所以孔子对“乐”的重视是可想而知的。穿越时光的隧道,经典的光芒照耀百代,现代的音乐教育仍然可以从孔子那儿获取宝贵的教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称“礼仪之邦”,而视其他化外民族为““蛮夷”。这固然是自我中心观的一种体现。但同时也反映出“礼”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从礼仪制度与风俗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考察。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华文化看作是礼文化: 提起中国古代礼仪,我们往往会想到儒家学派盛誉的周公制礼作乐。似乎周公是古代礼仪的始作俑者: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礼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不可能是某位圣贤闭门造车的产物。当然,我们不否认在礼仪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周公可能做了一些成文化、条理化的工作。 “礼”从字形上分析,左边从“示”,右边为俎豆祭物,许慎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因此,礼应当是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郭沫若氏也曾推测:“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荀子说过,“礼有三  相似文献   

8.
深山中的建州女真遗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满族在明代被称为女真人,其中建州女真是女真中最重要的一支.建州女真因其先世曾居渤海国建州之地而得名.它源于元末明初黑龙江女真的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到明朝永乐年间建州女真开始进入桓仁境内,在他们停留桓仁的200多年间,为后人留下了数十处女真城寨遗址,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赵静怡 《大观周刊》2011,(25):16-16,15
孔子思想是由“礼”到“仁”的演变路径。孔子在吸收和损益周礼备性原则的基础上,吸纳前人“爱亲之谓仁,利国这谓仁”的观点,把它周礼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但又不囿于礼,坚持在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中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影响礼改造礼,最终形成了自己由“孝悌为仁之本”到“爱人”至“克已复礼”的仁论思想。  相似文献   

10.
编辑华鸣在1988年第2期《新闻与成才》上撰文说,“以往有‘躲债’的,而今我的同仁则有‘躲礼’的”。编辑“躲礼”,不能说不是一件新鲜事儿。诚如华文所言,“礼也是债”,谁收了别人的礼物,谁就成了别人的“债务人”,而欠“债”总  相似文献   

11.
原林林 《大观周刊》2011,(37):115-115
从远古先民的巫术歌舞开始,最早的乐先于礼而产生,然后才从中分化出礼来。礼系统化之后,乐逐渐成为礼的一部分。礼乐结合,构成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礼”、“乐”两个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是一种人类情感的概念,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化。礼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内涵把本来是维系氏族社会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转化为自觉人性和心理本体的建设,从而进入了审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孔子在周天子失去对各“诸侯国逾制”、“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用自己的一套学说“礼”、“仁”、“中庸”的思想理论,来竭力维护将要崩溃了的封建领主旧的礼乐制度,故“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金朝创制的女真文字,从12世纪20年代至15世纪中叶,至少行用了三百余年。而在李氏朝鲜,司译院女真学的少数学者可能直至16世纪仍在继续研习女真语文。女真语言文字的传世文献主要是明朝编纂的《女真译语》。1896年德国学者葛鲁贝以《女真译语》为研究对象的《女真语言文字考》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女真语文学的正式形成。女真文字的金石墨迹资料,最早为人所知者是刻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的《女真进士题名碑》,元初周密《癸辛杂识》已提到此碑,明李濂《汴京遗迹志》也有著录,清嘉庆十年(1805)问世  相似文献   

14.
《论语·泰伯》中记孔子论音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人的修养,是从诗歌开始,以礼为依据,而由音乐来完成!尽管这话是孔子所说,然而代表的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理想、社会制度和教育程序。 西方有一位专门研究贝多芬的学者在《贝多芬的精神及其发展》一书中这样写过:“音乐中最有价值的境界或情操,就在能够激发心中最丰富、最深邃的生命精神,”“音乐的作用……就在沟通精神情操的高尚境界、艺术家的深邃天性,以及生命的高贵气质。”  相似文献   

15.
李少兵 《历史档案》2003,(2):119-125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礼”、“法”兼治的国家 ,这两种社会规范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 ,有时是“外礼内法”,多数时候则是“礼在法中”或“法在礼中”,因之典籍中常有“礼法”之称谓。但在社会的中下层 ,“礼”的作用一直更突出更明显 ,这成为中国民间礼俗文化源远流长的主因。礼俗较之礼法 ,是一种不太正式的社会规范 ,并没有太长期的太强的约束力 ,随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变迁而改变是其一大特性 ,在某一历史时期在较大的范围内被突破也属司空见惯。 1 91 2 - 1 94 9年的民国时代 ,社会变迁的步伐较快 ,礼俗文化也就处在吐故纳新的阶段 ,新旧交…  相似文献   

16.
浅论佟养性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元天命。经过十余年征战,他把分散的女真诸部统一起来,建立了以女真族为主的后金政权。1627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即位,改女真为满洲,改“后金”为“清”。他继承其父开创的事业,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进一步除旧立新、加速改革、创立新制,促进了满族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使其成为直接威胁明政权对中原地区统治的强大的势力。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之“礼”的演变过程中,有着从宗教心理层面到社会意识层面再到社会无意识层面的过渡。作为“社会无意识”的一部分,这种超越了最初宗教意义上对心理威慑力及后来社会法制意义上对人的肉体行为强制力的“礼”才是儒家之“礼”的最高级形态,真正做到了使人“徒善远罪而不自知”,发挥出“礼”对人心统治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生女真是辽朝的藩属部族,文献中对辽与生女真之间的边界情况记载不多,难以观察其动态变化过程。从契丹风格的篦纹陶器及辽代陶瓷器等典型辽代遗存的出土分布出发,结合“二普”资料以及最新的城址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辽代遗存在松嫩平原地区的分布具有清晰的边界。辽代中期,以呼兰河、阿什河、卡岔河、大黑山一线为界,由兰西山湾城子、肇源望海屯古城、德惠朝阳双城子构成了“山湾—双城子”防线,疑即黄龙府所辖、辽末失载的安远、清、雍三州。辽代晚期,北以拉林河与北流松花江之间的地带为界,东以雾开河一线为界,由农安古城、广元店古城、伯都古城构成了“农安—广元店—伯都”防线。辽的边界从扩张到收缩的过程侧面反映了生女真势力的逐渐壮大,为解读辽灭金兴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李玮 《兰台世界》2013,(10):82-83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20.
四川的《精神文明报》1998年元月6日刊发了通讯《部长专“打”送礼的》,读后想到一个拒“礼”应该有礼的问题。反腐倡廉报道,一方面要揭露腐败现象,另方面尤需经常正面报道清正廉洁的好典型,促使全社会逐步树立新风尚。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报纸这样报道值得肯定和称道。时下新闻媒体有关领导干部拒“礼”事迹的报道,有些写得比较实在,看后令人信服。有些就不敢苟同,比如有的报道动辄“某某某在多长时间内,拒‘礼’多少多少次”,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