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20年代,从日本留学归国的田汉开始了他的上海时光,田汉和上海这座城市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现代都市文化对田汉实验话剧的接受、租界体制下南国社话剧运动的开展、移民城市中流浪漂泊的波西米亚风格、左翼浪潮下话剧探索的现实转向这四个方面,都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对田汉早期话剧探索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田汉在上海时期的话剧创作与活动,也为中国早期话剧中浪漫感伤与客观写实风格的形成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情感和艺术是田汉生命中的两大关键因素.多情善感的田汉对生命中息息相关的各种感情都做了深入的思考,但带来的却是对生命本质意义上孤独的体认。在动荡的乱世中,田汉对自己视为生命的艺术之功用产生了怀疑,内心充满迷茫的感伤,由此他也对人类生存真谛做了哲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田汉的早期创作是对于“新浪漫主义”的自觉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死亡”情节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与艺术的思考.本文将以“死亡”为线索,探讨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与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年在田汉的创作生涯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年的五月二十一日,田汉在他主办的《南国月刊》第二卷第一期发表了《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清算自己和南国艺术运动中小资产阶级的浪漫和感伤倾向,宣告向无产阶级转向,他的创作和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当时整个进步文化运动合流。”考察田汉早  相似文献   

5.
田汉前期的剧作主要体现了灵肉冲突,以及因灵肉冲突的不可调和而导致的孤寂、徬徨、感伤的精神状态。他剧作中的情绪与二十年代的时代氛围以及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田汉早期主张用电影打造"银色的梦",从而达到宣泄个人苦闷的目的,这种电影观源于他功利和无功利相交织的二元论美学思想。田汉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地位,但其作品排斥商业性,格调过于低沉。  相似文献   

7.
田汉与新浪漫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汉的剧作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情趣,其中具有较多的现代主义艺术特质;诸如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原始神秘的生命力,常有的感伤与悲凉的孤独,表现人物潜意识的梦幼手法和象征手法,强烈的主观抒情与对诗一般意境的追求。但田汉的创作又不同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因为他执着于现实,同时又在戏剧艺术道路上兼收并蓄,勇敢探索,这就形成了他戏剧创作新浪温主义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感伤诗学的核心思想是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对郁达夫早期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研究,整理并确认郁达夫关于感伤诗学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将他的感伤诗学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比照,从艺术创作的源头来自作者的内在感情、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内在感情是感伤之情、感伤之情必须来自作者的真实情感等三个方面探讨其相互之间的化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1920年代的田汉是一个充满感伤情怀和浪漫情调的戏剧诗人。这一时期,他的戏剧辉映着"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光芒,显示着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对艺术与人生的反思,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折射着剧作家对真艺术真感情的追求,充满着浓郁诗情具有独特艺术审美个性,本文从唯美主义特征、诗化的风格、"灵"与"肉"的冲突等方面论述田汉1920年代戏剧艺术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田汉1949年之前话剧创作的内在矛盾源于其艺术思维模式的转型。30年代初期,在经历严肃的自我批评之后,田汉由政治与艺术的二元论转变为一元论,其话剧创作思维的兴奋点也开始由宣泄个体生命的感伤情绪转变为表现社会群体的政治意志。但对并不擅长社会性题材更不擅长政治性题材的田汉而言,只有等到40年代创造出与其艺术心理结构相适应的政治性与抒情性相统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相和谐的新型的艺术思维模式时,才获得艺术的新生。这种新型的艺术思维模式相当成功地沟通了政治与艺术、时代美学主潮与创作主体审美优势之间的关系。也只有当田汉创造出这种新型的艺术思维模式时,其话剧创作的内在矛盾才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鲍照作为南朝刘宋文坛大家,其诗、文、辞赋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纵观鲍照的赋作,则会发现作者时而流露出自己的现实处境之悲,时而为生命的短暂易逝而感伤,时而又充满着昔盛今衰之叹。这些无不使他的赋作充满着浓郁的感伤色彩。作者的这些感伤情绪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与他的家庭出身、仕途遭遇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相当重要的作家,著译甚丰,包括小说、旧诗、散文、戏剧、翻译和评论等.他的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是其历来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其创作特色,历来褒贬不一,可以说,他是最受争议的一个现代作家.他的特色,或者说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关于他的“感伤主义”、“颓废”、“忧郁”、“苦闷”的基调.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他这一“特色”的成因历来评议甚多,本文拟从心理与文化两个层面进行考察,力寻其感伤主义之根源,以图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郁达夫其人其作.  相似文献   

13.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田汉早期的戏剧创作也不例外,无论是《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还是《名优之死》、《伏虎之夜》,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田汉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作为创造社文学批评的中坚力量,成仿吾的批评风格在整体上秉承了该社浪漫感伤的美学特征,基于批评思想体系、批评身份和气质风度、以及所置身的批评语境等原因,其批评以感伤、夸饰为情感底色,呈现出自我表现、情感放纵以及意气用事等特征,因而未能很好地践行他本人所倡导的"超越的"而兼"建设的"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崔艳艳  曹娜 《天中学刊》2005,20(1):79-81
李商隐以其凄楚的经历感受着晚唐昏暗的社会,以其感伤的文学之笔,将其文学中的感伤情调表现得独具个性魅力,无论是其感伤的渊源、感伤的表现以及表现途径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琢。同时,他的深婉精丽虽使其作品透出雅致精密细腻的感伤情调,但没有落入只重感伤不重艺术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田汉是浪漫主义戏剧、特别是情爱题材浪漫剧的代表。通过对他早期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的事物(一是艺术,二是爱情),是他早期浪漫剧的母题。他的创作特色可以归纳为“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传奇色彩、开放式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田汉作为少年中国学会极具影响的人物,发起、推动宗教问题讨论,以至学会最终否决宗教问题决议案。他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数十篇文章,使《少年中国》与《新青年》《新潮》鼎足而立,成为介绍新诗的重要园地和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但学术界对田汉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原因、时间及介绍人分歧很多。笔者通过查阅、分析、考证大量的文献资料,较好地廓清了田汉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原因、时间和介绍人。  相似文献   

18.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抒情长诗,也是一部"感伤的诗",屈原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以及"香草美人"意象群的方式为作品注入了浓浓的感伤意蕴。屈原的感伤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政治极度黑暗的客观现实和自身所具有的崇高理想与执着追求的精神。他感伤的使命或者说感伤的目的是追求美政的理想和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9.
陈玉苹 《文教资料》2007,(12):62-63
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中隐藏着深深的感伤与无奈。现实人生与超凡个性的矛盾是其诗歌感伤的直接原因,过高理想与实际才华的矛盾则是其诗歌感伤的隐性原因,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道家消极出世的思想矛盾则是其诗歌感伤的根本源流。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理查生是18世纪家庭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其作品《帕米拉》和《克拉丽莎》最为著名.他的小说多关注平民百姓,特别是中下层女性的婚姻、家庭问题,将婚姻自主与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模式.他独特的、以描写个人生活和情感、心理变化的书信体的叙述方式,更为其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中充满感伤的情绪,被称为“感伤小说”,理查生也因此是最早将感伤主义文学引入美国,乃至欧洲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特点,对18世纪及后世的英国和欧洲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