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司马迁与班固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同为我国汉代的良史,司马迁在西汉,以《史记》开史学之先,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班固在东汉,他本《史记》之体例,以《汉书》开断代史之先.所以后世以"史班"或"班马"并称.他们二人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毛泽东同志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研究二人的经济思想,对于弄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提到东汉班固写《汉书》,粗通文史的人都知道,但提到班固写《汉书》与其父班彪的教诲和其母的支持鼓励有密切关系,可能就鲜为人知了,但这是事实。班彪的祖父、父亲都是做官的,但班彪却独钟文学。汉光武帝很欣赏他的才学,想提拔他当官,但他还是愿意从事写作,特别是撰写历史。  相似文献   

3.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的人,开创了"以丞相褒侯"的先例。他在《史记》和《汉书》的传记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官高戒奢、躬行节俭;揣摩帝心,己无定见;忌贤妒能,伺机除掉。不同之处即司马迁和班固对公孙弘的态度不同,司马迁笔下是一个唯君是命的犬儒,在班固笔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个身不由己奋力挣扎的可怜虫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关于《楚辞》十六卷的结集,当代楚辞学者在旧有的“刘向结集《楚辞》说”之外提出了“王逸结集《楚辞》说”。在此之前,清季民初的楚辞学者郭焯莹提出了“班固结集《楚辞》”的全新看法,鲜为人知。郭氏认为:以刘向对东方朔人品与作品的了解,他不会将《七谏》编入《楚辞》;王逸《九怀序》所说的“史官录第”是指班固(而非刘向)编录了楚辞作品,但因为王逸不满于班固对屈原的指责,不想彰扬班固,所以将班固的名字隐匿;班固所结集的《楚辞》篇第是《楚辞释文》的篇第。郭氏提出的“班固结集《楚辞》说”可以补证,但也有可议之处。《九思序》所说的“谱录”指的是《楚辞目录》,是班固参与撰写的《书部》中的一种,这就是“史官录第”的含义;王逸对班固结集《楚辞》一事并非刻意隐匿;班固结集的《楚辞》篇第应是今本篇第而非《楚辞释文》篇第。郭氏提出的“班固结集《楚辞》说”虽有疑点,但仍有其合理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5.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他撰写了汉代国史——《汉书》,他也是著名的经学家,整理编撰了东汉国宪——《白虎通》,他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诗、赋、文兼善。班固一生著述颇丰,在其部分著作中,他还阐述了他的文学观念,虽不系统,却极有特色。班固的文学观念集中体现于他对屈原及其作品和对汉赋的评价上。班团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主要见诸《(离骚)序》和《(离骚)赞序》(均见《全后汉文》卷二十五)。在们离骚)赞序》中,班固对屈原的人品及作品作了评价:“……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  相似文献   

6.
谢春杨 《考试周刊》2011,(31):215-216
本文将《史记》"南越列传"和《汉书》的"南粤传"篇目进行比较,从而考察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在治史方法上的异同。虽然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在民族观上态度迥异,但两人的治史都是沿着实证、考证、详实记载的路线发展。司马迁是史学实证的开山鼻祖,而班固则在撰写《汉书》过程中对司马迁的史学实证精神有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前期最杰出的史学家和重要的文学家。他出生于当时有名的史学世家。父班彪,“专心史籍之间”,著有《史记后传》百余篇,妹班昭,“博学能属文”,尝任皇宫女教师。班固年少时即“博贯载籍”,显露出史学才华。班彪卒后,他因感《史记后传》“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被人以“私改作国史”的罪名,告发下狱。经其弟班超“诣阙上书”,向明帝详细讲了班固“所著述意”,明帝也亲自审查了班固的书稿,方被释出狱,任为兰台令史,迁校书郎。奉诏撰东汉国史有关部分成,才得允许继续西汉史的写作,这就是有名的《汉书》。自此以后,他便日益得到亲信,做了东汉王朝的宫庭文人,“数入读书禁中”,不时“献上赋颂”,得到“赏赐恩宠甚渥”(《后汉书·班固传》)。班固自明帝永平  相似文献   

8.
班固与《汉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汉书》亦称《前汉书》,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撰。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人,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庭,而且家学渊源。父班彪,字叔皮,光武帝时,官至望都长,是个著名的儒学大师。杰出的思想家王充,就是他的学生。他才高学博,专心史籍,著有《史记后传》百余篇,为班固写作《汉书》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固九岁能作诗赋,十六岁入洛阳太学读书。他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及长,博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无所不读。他熟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刘歆、班固选扬雄赋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由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在扬雄赋的著录上,班固在《七略》原四篇赋的基础上增补了八篇,本文就这十二篇赋的篇名和刘歆、班固各选扬雄赋为哪几篇作考论,从而看出刘歆和班固著录扬雄赋的标准之差别,感受二人不同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家,他给人的一般印象是,爱情诗的创作取得卓越成就。其实,他的咏史诗亦独具特色。本文打算把它放在咏史诗发展的长河中作些探讨。 一 我国诗歌创作中出现咏史诗是在东汉,班固《咏史》是最早的一篇。但却“质木无文”。建安时期咏史作品有所增加,曹植、王粲等均有诗篇传世。它们与班固《咏史》相比,一是增添了文采,二是带有较多的情感。但依然是就事论事,“(隐木)括本传”。而后的杜挚有所突破,其《赠毋丘俭》已不再是咏一人一事,而是列举了许多古人的事迹,但显  相似文献   

11.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前期最杰出的史学家和重要的文学家。他出生于当时有名的史学世家。父班彪,“专心史籍之间”,著有《史记后传》百余篇。妹班昭,“博学能属文”。尝任皇宫女教师。班固年少时即“博贯載籍”,显露出史学才华。班彪卒后,他因感《史记后传》“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被人以“私改作国史”的罪名,告发下狱。经其弟班超“诣阙上书”,向明帝详细讲了班固“所著述意”,明帝也亲自审查了班固的书稿,方被释出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是我国两汉时期著名的史书。司马迁和班固两人的家世、才学及遭遇都有许多共同之处,然而史学思想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这种差异,并从两汉统治者对史学的影响来探考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班氏家族是西汉末年迁居安陵县的。班固继承父亲班彪的遗愿,从东汉明帝永平初年开始在安陵编撰《汉书》。班固在安陵所写的《幽通赋》是其家族盛衰的陈述,更是他发愤著述的誓词。  相似文献   

14.
《史记》《汉书》酷吏列传存在史实记述、谴词用语、天子称谓等诸多差异.两者对待酷吏态度的不同,与司马迁、班固的身世经历、所处时代的文化专制程度都有极大的关系.班固将张汤、杜周从酷吏传中析出,另立它传,是根据类传与专传体例所作的调整,这也是班固对史书体例精细化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5.
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这样的政治人物立传,却各具匠心。《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与《汉书·杜周传》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形制有别,二传皆为纪传体,但形制稍有差别,司马迁将杜周与其他酷吏合为一传,而班固并没有把杜周列入《酷吏传》,却另为《杜周传》。二是取材有别,司马迁单取杜周事迹,连缀为传,而班固却附记杜周子嗣,资料丰赡。三是立意之别,司马迁主要着眼于个体之"士"与大历史观,认为杜周是依赖于汉代酷吏制度而存在的,班固则着眼于宗族发展和西汉历史,认为杜周是武帝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杜陵杜氏家族的崛起者。  相似文献   

16.
东汉"明、章之世",正统的尊汉思想得以确立与强化,促使文学"宣上德"之颂的现实功利性大大增强。作为一个官方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接受了这种思想,这使其文学思想有着十分强烈的"颂美"意识。同时,作为一个深受纯儒思想浸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思想深处还在坚持着"刺过"的文学传统观念。"刺过"和"颂美"这对矛盾统一体始终存在于班固的文学思想之中,并左右着他对诗歌、辞赋的认识以及对《离骚》、《史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汉书·元后传》仅采录扬雄《元后诛》中的四句,十六字,唐欧阳询《艺文类聚》采录三十四句,一百三十六字,宋韩元吉《古文苑》则采录了整篇,九百五十七字.探讨班固《汉书》之所以采录《元后诔》四句的原因,我们认为这与元后本传行文详略、班氏对元后的评价、班固对扬雄的推崇以及班固本人的正宗思想等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王莽     
“假若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是评王莽的一首诗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如果王莽在未“篡位”前死了,他的奸作虚伪面目是不会暴露的。这虽对王莽是否定的,但还肯定其有“真”的一面,即他在辅政时是享有贤名的。班固《汉书.王莽传》、司马光《资治通鉴》则认为王莽是乱臣贼子,连他做的好事,也说是出于奸诈用心。尽管王莽的新王朝与秦王朝统治的时间一样长——都是十五年,班固写的《汉书》将《王莽传》附在  相似文献   

19.
《汉书·元后传》仅采录扬雄《元后诔》中的四句,十六字,唐欧阳询《艺文类聚》采录三十四句,一百三十六字,宋韩元吉《古文苑》则采录了整篇,九百五十七字。探讨班固《汉书》之所以采录《元后诔》四句的原因,我们认为这与元后本传行文详略、班氏对元后的评价、班固对扬雄的推崇以及班固本人的正宗思想等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读词三记     
詠史词是从詠史诗发展而来的.我国最早的詠史诗是东汉班固的《詠史诗》.其后,三国时曹植的《三良诗》,南朝,宋,谢宣远(瞻)的《张子房诗》都是班固《詠史诗》的继续,都是一首诗专詠一人一事的.三国时杜挚的《赠毋丘俭》诗则叠用八个古人之名,打破班固以来一首诗詠一人一事的写法.晋代的左思写《詠史》八首,更进一步借詠史以抒己怀.对此,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云:“太冲《詠史》,不必专詠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