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子》二章,节选自《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孟轲和他的弟子万章等人合著的。是一部记载孟轲的政治主张、哲学理论等的散文著作。孟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公元前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前三○四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孔子以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法先王,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横征暴敛和不义之战。他重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意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其思想基本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这些,都是应该扬弃的。孟轲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流畅,持论说理雄辩有力,又善于运用排比、比喻、夸张手法,故说服力强,对我国散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孟子”二章》文字虽短,论证推理却十分严密。教学时,可抓住要点,侧重点评、分析比较,指导写作。一、简介作者孟子(前三七二——前二八九)名轲,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著书,成《孟子》七篇,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孟子的思想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所以在维护统治阶级权利的原则下,他也尖锐地揭露了不知爱民的“人君”。  相似文献   

3.
"易子而教"是孟子提及的古代一种传统的的家庭教育方式,古今注家因脱离孟子的思想实际及相应的时代背景,诠其义多有偏颇;事实上,因"易子而教"利于维护父子亲情,契合自己"明人伦"的教育宗旨,孟子给予赞赏;鉴于"人性本善"的人文信仰、"德育于亲"的家教主张及拯乱济世的担当意识,孟子理当不赞同于当下实施"易子而教";对"易子而教"的辩证态度,体现了孟子企望以人类亲情善性作为社会进步支撑力量的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4.
初中课文重难点确定与突破[重难点确定]根据大纲精神,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原则,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文言文开始集中编排,主要是强调熟读和背诵。即要求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烂熟于胸。本单元所选文言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可读性很强,易记易诵。因此,单元提示要求“首先要认真的朗读,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语气明显;然后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达到成诵”。同时“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一定数量的古代语汇,也要知道一些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孟子〉二章》这篇课文中,还有…  相似文献   

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 其中“拂士”,课本注释为:“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弼。”此注欠妥。 杨伯峻《孟子译注》、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辞海》皆训“拂士”之“拂”通“弼”,义为辅佐、辅弼。而《辞源》“拂土”条注云:“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人。拂通弼。”并以此句为书证。比较以上二说,愚以为《辞源》的解释更为妥帖。其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6.
陈尚Ming 《语文知识》2000,(6):F003-F004
九义材《初中第五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文下边顺数第(20)(21)两个对文题的注释为:(20)[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21)[死于安乐]安乐享受使人委靡死亡。笔者以为这两个注释值得商榷。这是因为:①句子本身不具备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应有三个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层层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技巧; 2、帮助学生理解“于”、“之”、“以”等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以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教育学生认识“道”的得失,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和一切事情成败的决定因素;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在艰苦磨炼中造就出来的。同时扬  相似文献   

8.
一、“故不为苟得也。”课本注;“[苟得]苟且有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笔者认为,上文是就“所欲”方面以“生”和“义”作对比来说明“舍生取义”这个道理的,所以“苟得”应注为“苟且得到生命(之事)”。二、“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课本对其中的“是故”未注,其他资料多作“所以”。其实,此“是故”是承上文解说原因的(上文先讲了结果),相当于“这是因为”。“是”,此,这,指代上文。“故”,因为。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课本对“由是”未注,《教参》解作“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由是”应注作“靠这种手段”。“由”,介词,以,用,靠。  相似文献   

9.
“商旅”一词最早见于《易·复》中的“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代多所沿用。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商旅不行”之语,而引出“商旅”如何解释的问题。初中《语文》第五册未给“商旅”一词单独注释,但《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许多参考资料均将“商旅”释为“商人和旅客”。这一解释的根据,笔者推测可能是《词海》中的释义。《词海》在“商旅”条下,一是释为“商贩,流动的商人”,一是释为“亦指商人和旅客”。引用的语例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另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在“旅”字条下释为“旅客”,引用的例证也是《岳阳楼记》中的句子。那么,“商旅”一词究竟是单指“商人”,还是也可以指“商人和旅客”呢?  相似文献   

10.
《鱼我所欲也》这是孟子文章中一篇比较长的专题议论文字.自学本文,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一、找出中心论点,说明孟子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孟子没有象写其它论说文那样,开门见三、单刀直入地直接申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而是先来了一个小小的迂回——用一个比喻说明人们在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都占有的情况下.必须择优而取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这样写的好处是:比喻运用得巧妙、贴切,犹如设下一个圈套,易于使人就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简短精炼的论文,观点明确、层次清楚、结构严密。精讲此文,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温故知新,理解词语1、温习加点的词,阅读课文时运用它①水村山郭酒旗风②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③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④吾欲之南海⑥短兵相接⑦不劳  相似文献   

12.
一、读先行《〈孟子〉二章》言辞炼达 ,节奏明快 ,读起来琅琅上口 ,可读性强。文章又逻辑严密 ,非熟读不能有所会于心 ,且熟读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读得顺畅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 ,学习本课 ,熟读必先行。为达到熟读的目的 ,我们可以采用听录音、集体读、两两对读、试读、赛读等方式 ,使学生在“听读——纠错——指导——改进”的过程中 ,提高兴趣 ,达于熟诵 ,为深入学习本文打下牢固的基础。二、谈相继一般学习此类文章 ,总是学生读后 ,教师包讲。其实 ,对于难度较大的课文 ,更应预先布置学生预…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了解文章大意 ;从文体特点入手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 ,理解作者表达的见解与主张。二、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 :本册教材第一、二、三单元的学习重点均为“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议论文”。我们学过了这三个单元的 1 5篇议论文之后 ,了解和掌握了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回顾这些内容 ,有助于我们学好《〈孟子〉二章》。2 .引导学生阅读课前的“阅读提示”、对课文标题的相关注释以及课后 (第 1 5 2页 )的小资料 ,了解本文作者的背景材料。3 .播放《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教学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课文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的内部上下团结。周围三里长的小城,七里长的外城,敌人包围起来进攻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进攻  相似文献   

15.
课文注释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当的注释有助于师生更为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短歌行》中的“慨当以慷”是“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这一注释有待商榷。通过探讨《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分析上下文语境,研究相关例句,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总结出“慨当以慷”的主语为“诗人”,其释义为“内心情绪激昂”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6.
李彬 《现代语文》2012,(4):39-41
关于成语"箪食瓢饮"的译法历来有多种,至今尚无定论,但是大多数人倾向于译为"一篮子饭,一瓢饮水"。笔者倾向于译为"用食器盛着吃的东西,用水器盛着喝的东西"。为了证明笔者观点的合理性,本文试图从本字探源、排比例释、文献训诂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箪食瓢饮"之义。  相似文献   

17.
李密的《陈情表》中有“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样一句话,大多数译本在翻译该话中的“汤药”时都是直接套用原文,语文教材对此也未加注释。从表面上看,“汤药”即“中药煎成的药汤”,似乎没有什么可深究的。但我以为这样翻译未能十分准确地传达李密的本意。理由有三:其一,“汤药”未必仅仅是指“药汤”。我们知道中药有汤、丸、膏、散等剂型,李密的祖母刘氏究竟患的什么病,用什么剂型的药治疗,课文并未说明,故不得而知。其二,从文言的词语特点来看,绝大多数文言词语都是单音词,而“汤”原本就有“热水”、“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液汁”和“水多菜…  相似文献   

18.
所谓判断句,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解释为: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郭锡良认为: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孟子》中的判断句数量较多,而且判断句的句式也多样。本文以《孟子》中的《梁惠王上》和《梁惠王下》两章作为探讨对象,以此来说明判断句在《孟子》中的运用情况,并由此推测判断句在先秦时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实验本)第四册选入了沈括的《采草药》一文。其中有“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一句。教材第184页对“粪溉”的注释是“施肥浇灌”。这显然是把“粪”当成了名词用作动词“施肥”。我认为这种解释欠妥,应该把它看作名词用作状语“用粪”。要辨别一个词在句中活用为哪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结合,和它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等。名词活用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后面有代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相似文献   

20.
宋代著名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已被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为背诵篇目。此文已被许多教材选录。对词中“夜雪初霁,荠麦弥望”中的“荠麦”一词注释大都为“荠菜和麦苗”即为合成词。如高教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等等。然而品读全词,此解疑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