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宇彤 《采.写.编》2021,(12):107-108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物质发展与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在城市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对正定县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城市形象传播存在媒介产品多而不精、城市品牌塑造链条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城市形象IP化、传媒产品全媒体化、城市传播智能化的措施,以期利用正定县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打造特色城市品牌,为其他县级城市形象传播做良好示范.  相似文献   

2.
基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杭州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形象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广泛的范畴,创建有特色的城市形象能够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空间集聚,使城市中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有效地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杭州城市形象在国内的领先位置有目共睹,但其在国际传播上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进行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既需要城市管理者不断加强城市品牌形象的内涵建设,更需要城市管理者开展协调一致的营销传播活动,对推广宣传活动及相关人员的有效管理整合,对信息、媒体、促销工具进行整合,对所有接触形式展开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3.
戴元初 《青年记者》2012,(19):75-76
城市形象传播,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是一项技术活.因为“隔行如隔山”的缘故,一位优秀的城市管理者,也许可以娴熟地调动各种资源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服务,也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却未必同样擅长在公众心目中按照自己的期待塑造城市形象,因而,通常情况下需要专业人士帮助才能有效完成城市形象塑造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由于运河的开凿、漕运的兴盛,沿京杭大运河崛起了一批城市.这些城市如今依旧充满生机和活力,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这些城市都是我国开放、开发的领头羊,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有深远影响.配合大运河成功申遗,研究沿运城市的形象有效传播问题,有现实意义;对沿京杭运河城市形象传播的意义、特征和主要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对线性文化遗产(如丝绸之路)保护与传播亦有重要意义.运河呈带状、线性特征,城市群亦是散点式布局,因此沿运城市形象传播应从实际出发,找准沿运城市特色鲜明的、体现历史文化传承的定位,分清类别,因地制宜,确定分处不同地域的沿运城市的形象传播之策,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传播,助推沿运城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使古老的运河城市始终保持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陈禹 《新闻战线》2023,(3):80-82
城市形象宣传片《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将具有无锡本地特色的文化符号与影像画面相结合,充分运用视听语言,生动展现城市品牌、城市人物以及民俗文化;多形式、多渠道、多频次传播,扩大宣传片覆盖面、提升曝光度,在彰显江南文化魅力的同时传递出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城市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目前,我国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还处于初级阶段,传播目的以招商引资为主、传播内容以城市风光为主、传播手段以广告为主。2010年,深圳市在纪念特区成立30周年中,组织了"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随后,深圳围绕"深圳十大观念"开展的系列宣传推广工作,极大提升了深圳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我国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一个成功范例。本文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对城市观念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7.
郭小霞 《传媒》2015,(10):70-71
城市形象是城市价值观念、文化底蕴、历史传统的综合表现,良好的城市形象能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也是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城市形象网络传播中存在着人才缺乏、重视不够、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而,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把握城市宣传定位、创新传播方式等方法,提高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带来的一些互动传播,使得城市形象传播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多元化,各种传播方式和途径以及口碑都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塑造。本文以南昌这个城市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其城市形象传播的效果以及新媒体与城市传播之间的作用,进一步分析研究城市形象传播切实可行的策略,以达到城市形象更充分、更完美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城市管理者探索发现城市品牌,塑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并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如何在多元媒体时代去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进行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怎样运用传播策略扮亮在媒体多元化时代的城市名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城市形象与媒介传播进行探索,以宁波作为个案,对宁波城市形象传播策略进行研究,并对宁波城市形象传播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经济等诸要素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2002年常州实施了市管县体制以来最大一次的行政区划调整,使常州总面积达到4375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009年末达到近360万人。经过近几年大规模城市建设,一个特大型的城市构架已经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了时下最热门的消遣方式之一。在如今多媒体时代,旅游城市的形象建设必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此,作为旅游城市,极力在各方面做好城市形象的建设与宣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从CI理论的角度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来探讨该理论对于旅游城市形象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来推进旅游城市的形象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范式是在城市定位与形象元素的二元张力中充分利用自塑与他塑的传播与建构合力,形成优选策略.城市定位延伸出城市形象传播的利益相关者策略和城市营销策略,城市形象元素资源库的有效传播需要运用大众传媒策略和文化策略.四者构成一个金字塔形的城市形象传播框架模型:利益相关者策略具有元策略和方法论意义而居于塔顶,城市营销策略、大众传媒策略和文化策略组成一个平面三角形位于塔基.在城市形象传播实践中,这四大基本策略表现为功能性策略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现代化的标志,汇聚着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是传媒传播的对象和土壤.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兴盛起来的发展主义潮流下,发展传播学曾经把社会发展和媒介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考察定义为现代化的指标.本文以传播学和品牌学理论来分析城市形象传播策略,以经济特区珠海为例,探索传播珠海城市形象的策略.文章从人际传播、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和公关传播四个方面来分析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周萍 《当代传播》2013,(2):59-61
对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不能只从经济的视角去着眼,更要对该地区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态进行审视和分析,将其作为重要方面纳入城市整体形象的建构,不断拓展城市形象的丰富内涵,发挥城市形象对区域发展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新媒介的兴盛改变了以往以传统媒介为主的信息传播环境,丰富多样的新媒介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获取信息的传播渠道。在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介以其强大的功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荆州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更为其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分析了荆州城市形象的多种传播策略的具体运用,以期能够更好的实现荆州城市形象的立体传播。  相似文献   

16.
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对外展现城市形象最直观的窗口,能够构建起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貌。本文通过分析湖南对外宣传片的城市符号,对跨文化语境下的湖南城市形象的海外传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袁丽娜 《传媒》2015,(16):62-64
随着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的兴起,媒介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不断丰富,城市形象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化.本文提出新媒介生态下的城市形象传播要注重社会网络对信息扩散机制的影响,建立多层次的信息传播平台,强化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南昌城市形象从"英雄城"开始,经过"乐活南昌""动感都市""中国水都"概念的改变,在2017年重新使用"天下英雄城"的城市形象,开始在国内及国际进行传播活动,但传播效果仍旧不尽如人意。政府组织作为城市传播中的中坚传播主体,其建立的新媒体应发挥政府的公信力,整合资源,扩大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余华新  张春华 《新闻世界》2013,(10):282-283
通过对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研究,挖掘和传播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化支撑和外部环境,是城市形象传播的主要职能。本文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南京为案例,分析江苏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与尚存的不足,并提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传播力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竞争已经取代国家竞争和产业竞争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城市形象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性要素也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城市形象是城市展示给公众的综合性物质和文化印象,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素质、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