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着”在唐山方言中,除了作表示持续的动态助词外,还可以作表示过去时的时态助词,它表示过去时态,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通常用于句末,附着于动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2.
临沭方言可以用动词和动态助词结合在一起表示完成体、持续体、经验体,它们的语音往往会发生变化:动态助词读轻声使前面的动词发生轻声变调,如果进一步发展,动态助词会失去音节身份和所有音段,同时会使前面的动词发生屈折变调,我们把上述音变现象称为语法化音变。  相似文献   

3.
临沭方言可以用动词和动态助词结合在一起表示完成体、持续体、经验体,它们的语音往往会发生变化:动态助词读轻声使前面的动词发生轻声变调,如果进一步发展,动态助词会失去音节身份和所有音段,同时会使前面的动词发生屈折变调,我们把上述音变现象称为语法化音变。  相似文献   

4.
关于单音节动词后的“取”字,前人有“语助辞”、“时态助词”及“词缀”等各种说法,可称为“V取”式。但在古汉语中,实际上存在着极大量的“取V”式双音节动词这些与“取”字“词缀”说相反的语言事实,有力地证明“取”是一个泛义用法的动词,而不应看作“词缀”。  相似文献   

5.
“了”和“着”在古代汉语中均作为动词,在近代汉语时期逐渐演变为时态助词,分别表示动作的完成态和动作的进行态.《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时态助词“了”和“着”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体现了近代汉语时态助词的语法特点,另一方面,作为时态助词和作为动词这两种用法同时出现,但前者明显多于后者,可以推测,近代汉语中的“了”和“着”由动词转变为时态助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邯郸方言助词“了”的三种用法:了a、了b和了c、了c有动词后缀性质;了b有表现时态的性质;了c一般用在是非问句中。三种用法分工明确又有少量的交叉重合。  相似文献   

7.
宝鸡方言的“给”字及“给“字句的使用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文章从介词“给”、动词“给”、助词“给”以及“给给”等方面探讨宝鸡方言“给”字句的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婷 《安康学院学报》2009,21(6):26-28,32
“到”在安康方言中的用途十分广泛。本文根据“到”在安康市汉滨区方言不同句式中的不同用法,将其分为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三类,并分析了“到”字作为持续标记体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共时历时比较。  相似文献   

9.
平定方言属于晋语区的大包片。平定方言中“棱”的用法多样,它可以用作助词,也可以重叠为“棱棱”,还可以与“圪”前缀构成名词“圪棱”,但其主要用法是助词。“棱”作为助词,可以单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着”,一般加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棱”还可以和“老”连在一起组成“棱老”,和“期”连在一起组成“棱期”,表示“……的时候”,通常用于一般将来时,表示即将发生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醴陵方言属赣方言,“咖”、“哒”是其主要动态助词。它们用于动词后可帮助动词表达丰富的时态。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描述了高平方言中存在的几个语法现象:相当于普通话中表完成助词“了”的时态助词“喽”;第一人称“□mεe33”的用法;“动喽、…时候儿、这”的用法的时态。  相似文献   

12.
湖北阳新方言中"到"字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普通话中,“到”一般用作动词,而在湖北阳新方言中,“到”还有介词、助词、形容词、量词、副词等用法。  相似文献   

13.
《李十三十大本》中的助词“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十三十大本》是清代陕西著名戏曲家李芳桂创作的碗碗腔皮影戏剧本,其中多处使用了一个特殊的助词"加"。从语法意义看,表将来时态;从句法位置看,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从句类选择看,多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末尾。因此",加"是表达时制意义的一种语法手段,应属于表未然的时制助词。这个助词是对近代汉语助词"加(价、家、假)"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是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十大本》中助词"加"的丰富语例,为研究近代汉语提供了鲜活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了”不是时态助词、语气助词或者动词,而是另一种的语助词。一般的时态助词、语气助词“了”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或者句子后,起辅助作用。但是我们探讨的“了”没有这种作用,很象连词,而并不是连词。这种“了”在《水浒传》里经常出现,可是《水浒传》以后的近世白话小说里出现得少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后带形容词和后带动词否定式的“个”字结构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个”在两个不同句式中的不同用法(量词、助词)。并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个”由量词用法扩展到助词用法的过程与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来~"是吴方言常见结构,北吴语桐庐方言中的"来汉""来里"可兼做动词、介词和助词。从方言内部看,两者在指示位置、表示时态意义和后接地点名词时呈对称分布;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看,两者与动词的搭配情况与现代汉语的"在"和"着"有所不同。对该结构的特征归纳与语感调查,将在应用层面有助于《桐庐方言志》(1992)的讨论与修订。  相似文献   

17.
南京方言中的"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方言属于江淮方言洪巢片,有着不同于普通话的时体助词“到”。“到”用于动词后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结果的持续存在。本文从“到”构成的相关句式入手,揭示其涵盖的语法意义,并对其使用条件、适用的语境等作初步地描写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宜都方言中,“哒”[ta]字是个比较常见的助词,主要被用作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三种。对方言“哒”字的进一步深入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汉语普通话中与“哒”字相近的助词的理解和学习,同时深化对方言中助词的整体认识。笔者对宜都方言中助词“哒”的考察除了引用宜都方言的实例进行分析,还结合汉语普通话中有类似语法意义的词汇以及相近方言对“哒”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四川乐至方言中,“咖”一般和动词或动词短语搭配使用,表示动作完毕或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咖”也可以与形容词或者形容词短语配合使用,表示变化已经完成。和普通话相比,乐至方言的“咖”和“了”表现出较为平行的对应关系,同时部分兼有动态助词“过”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近代汉语词汇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敦煌文书是唐五代最重要的近代汉语研究资料。以《敦煌变文集》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唐五代时期,“了”主要出现在以下四种格式中:用于主语之后作谓语;置于前一个动词宾语之后作谓语;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起帮助作用。通过分析“了”字在每一种句式中的特点和功能,得出结论:“了”字从动词逐步虚化为助词,且在唐五代末,助词“了”在口语中就已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