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有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于其下释曰:“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又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相似文献   

2.
爱莲说     
<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春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相似文献   

3.
爱莲说     
<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特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4.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5.
爱莲说     
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6.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家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7.
爱莲说     
<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相似文献   

8.
清水仙     
品花千种,种种迥异。然花之富贵者,理推牡丹;花之隐逸者,莫若黄菊;花之绚烂者,诚如樱花;而花之孤独清逸者,则非水仙莫属。古希腊美少年那喀索斯太爱自己了,因为自己的美而死去。那喀索斯死后变成了水仙花,神话创造的世间的水仙花,散发着孤独者的芬芳。  相似文献   

9.
[作文案例]知足并快乐着张维悦春天,是一个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季节,花儿都绽开了笑脸。在这万花丛中却少了菊花的身影,它,只会在九月出现,那个悲凄的季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云:“菊,花之隐逸者也。”之所以这么说,也与“隐逸者”陶渊明有关。他是我国古代最快乐的诗人,因为他很知足,知足者常乐。菊在秋风中瑟瑟发抖,但它只会说:哪怕只有一个秋季,我也很满足了,我也很快乐了。陶渊明在“不为五斗米折腰”后的所为也正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然。是的,君子坦荡荡,知足才是快乐之本。陶渊明身处晋时乱世,勾心斗角的官场风云,何…  相似文献   

10.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0分)1.按要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古诗文中的句子。(10分)①夜久语声绝,。②?烟波江上使人愁。③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④《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⑤“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桃花源记》,文中的原句是:。⑥从下面两个诗句中任选一句(用▲号标出),展开合理的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或心情描绘出来。(2分)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⑦⑧两题任选一题完成)(2分)⑦写出反映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两个诗句(连续的两句),。⑧下面语段的横线上…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察今》开篇三个分句,高中语文的编注者将其处理成两个句子:第一分句为疑问句,末尾用问号;第二、三分句为一并列复句,分别用逗号和句号。由此就出现了第二分句“非不贤也”这一句的主语是“谁”的问题。课文的编注者认为“非不贤也”的主语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一句,课文是作如下注释的:意思说早年的时光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还特别引用了《汉书·冯异传》里的句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无论是《滕王阁序》中的句子,还是《汉书》中的原句,都涉及了一个重要的词语“桑榆”,课文注释也有交代:桑榆,  相似文献   

13.
些逛《孟子随选读 (一)故曰,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得道者”指,“道”指,“君子”指 2.“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 3文中体现全篇结论的句子是 4.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 5.“君子”战必胜的主要条件是 8.这段文字有:A排比句;B骄句;c散句。画线句①是,②是,③是 9.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 ②失道者寡助:6.解释下面…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黔之驴》中,有一句话“……慭慭然,莫相知。”对“慭慭然”书上的注释是“小心谨慎的样子。”“慭”是个形容词,《新华字典》对“慭”字的解释也是如此,可以说“慭”字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注释再清楚不过了。因此讲这个句子时,我照本宣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上第二节课时,我让同学们把书合起来,口头解释疑难句子,先后指定三人解释此句,其中有两个同学不会解释,有一个同学虽然能勉强解释,但有点牵强附会。对此,我给他们讲“慭”字的形体结构。  相似文献   

15.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为《论语·学而》第一篇第八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孔子讲为学的次第,而这一句则是讲为学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个应注意的是君子的气象问题。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气象需要威严。威严又是敦厚稳重人格的显现。青少年由于年龄小,阅事少,又处在青春发育期,最易浮躁,故孔子嘱以稳重。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但如果自己都不自重,又焉得他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11期刊登了云南王崇翔先生的文章《关于<爱莲说>标点的商榷》。读后深为王先生谨尊新课程标准之尊重学生的理念而赞叹。诚如王先生所言,对于名家名篇,人们一般都比较慎重,不敢轻易亮出自己的观点,更不敢提出多少批评意见。今天,读了王先生的文章顿觉耳目一新。于是不禁也想就此文谈谈自己的一知半解。《爱莲说》是一篇经典古文,课文的注释比较详尽。但对“隐逸者”的注释,学生和我都颇有疑惑。课文注释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5…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初五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 ,将句子“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中的“喻” ,注释为“人们才了解他” ,这个注释是错误的 ,应注释为“(自己才 )明白”。为什么应注释为“(自己才 )明白”呢 ?其一 ,这句话与它前面的一句“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属对偶性的排比句 ,它们在共同对文章的中心之一“经历忧患 ,使人生存发展”进行论述。既然是对同一个中心进行对偶排比性论述 ,那么 ,前一句中的“而后作”之“作” ,可译为“(自己才 )奋起” ,而与之相对仗的后一句中的“而后喻”之“喻” ,也就应该译为“自己才明白”。这里得说…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文注释,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一件必做的事情。一个词,一个词组,一句句子,为什么这样注?注释是否完善?还有没有别的注释方法?必须让学生弄清楚。否则,只要求学生死记注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读书的能力是很不利的。怎样才能教会学生读注释呢? 一、指导学生联系句、篇阅读注释,理解注释,帮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词语和句子。例如《最后一课》中有一条注释:“哽:声气阻塞。”单是这样告诉学生“哽”的含义,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相反,如果是联系句子“‘我的朋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们在使用职工业余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词句课本、“教参”注释欠确,有的难度较高的词句还未予注释。这里提出来,以求得编注者和广大教师的赐正。《非攻》 1.今至大力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个“则”是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却”。此“从而”不是现代汉语中连词的“从而”,“从”是“跟从”,“而”连接两个连贯的动作。“从而誉之”可译为“跟着他,还要去称赞他”。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全句课本注为:“在辨别义与不义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伤心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就我没有。”另一个弟子子夏回答他说:“我听说,人的生死由命运掌握,能否富贵也得看天意,这是难以掌握的。但是如果君子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和人相处的时候也恭敬有礼,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会愿意和他做兄弟。所以,君子何必担心没有兄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