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教学媒体的角度探讨论文写作的教学方法,提出以范文研究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范文负载文章理论为论文写作教学的选择,让学生在阅读范文、理解范文内容、研究范文写作特点的过程中,积累感性经验,在些基础上获取论文写作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2.
为激活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能违背认知规律。先感性后理性是认知规律之一,感知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便成为首要目标,为此,就要把诵读作为阅读的基石。诵读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能熟悉作品,进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内容和写法。先达到感知的层面,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析鉴赏,这样做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知规律,切不可抛开或忽视诵读,否则,架空作品,空谈理论,使文章枯燥乏味,阅读无甚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玲 《中学文科》2009,(1):84-84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阅读教学力求通过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增加语感积淀。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一种从文字语言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即读者的心理体验过程。通过阅读、鉴赏课文,能使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领悟语言规律,进而理解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认识真善美、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目的。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过分注重对文章的解析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师讲  相似文献   

5.
要学好语文就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因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增加语感积淀。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阅读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模式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通过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用心灵感悟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相似文献   

6.
十七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人们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认识现实世界的”。一切复杂的心理过程都源于感知。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真知。数学教学亦无例外,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感知的作用,必须用感性形象来支持对高度抽象的数学  相似文献   

7.
阎勤 《江苏教育》2008,(14):16-16
一、教法与儿童的认知规律相统一 儿童的认识规律通常是:从直接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从这一规律出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具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在教学中,学生的感性材料主要是在直观的教学形式下,通过感知等心理活动而获得的。因此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的一种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培养阅读能力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随着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师对于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也在进行不断的探索。一、整体感知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感知是理解的先导,在阅读中主要指感受和认知,即认识的感性阶段。阅读教学应注重语感,以培养学生解读和整体把握能力,改变原来阅读教学片面肢解课文的机械操作模式。这是符合阅读认知规律的。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既是阅读的出发点,也应是最终的结果。近两年阅读试题角度的重要转变,说明大家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如调整词序,将所缺句子放入原文适当位置,概括文章或语段的大意,陈述文章结构等类试题,都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进行综合理解,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之后,才能从语境出发达到对文意的真正领会。二、理解和领悟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理解是阅读的核心。毛泽东曾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近年来中考阅读题大都加重了考查阅读理解的分量,有些题目设计新颖,富有启发性。除考查对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外,更注重对关键段落和全篇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指导与训练。三、主...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增加语感积淀。那么,语文教师该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呢?下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学生的智慧发展之源。因为它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认知世界、获得知识、吸取精神文化养分、感知文学艺术形象、获取美好熏陶等的基本途径。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是同学们写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为入选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可谓字字珠玑、文质兼美,不论是文章的布局谋篇还是细节描写等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佳的范文。故此,我们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借鉴语文教材的写作范文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写作教学增添光彩。  相似文献   

11.
一、教法与儿童的认知规律相统一儿童的认识规律通常是:从直接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从这一规律出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具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在教学中,学生的感性材料主要是在直观的教学形式下,通过感知等  相似文献   

12.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首先通过感知。如果没有感知,人就不可能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没有感知提供给我们丰富而又正确的感性材料,人也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及其本质的规律,也就无法获得理性认识。因此,感知是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存在多种阅读形式与阅读方法,其中体验式的教学阅读是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来感知和认识周边的事物,以此来获取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办法。阅读教学旨在增进学生与文章之间情感的交流,增强其情感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文章鉴赏水平,让学生感受自己对于文章的独特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文中暗藏的深刻蕴意通俗易懂的理解,使学生融会贯通文章思想,引起共鸣。对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导入体验式的教学法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阅读和积累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让学生从文章中获 取知识、认识,体验文章中的感情,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解、感知 等意识,进而提升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自身修养,培养健全 的人格等。本人结合小学语文阅读现状,结合当下需求,分析 了加强小学语文阅读实践、创新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 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所谓深内外结合的大语文教学。就是教师要把课堂内的语文教学同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生活有意识地给合起来,使学生课内的语文学习得到充实、丰富的机会,让学生课外的语文活动得到语文学习的帮助和指导。一、课内语文学习应对课外语文活动具有指导性教师课内的语文教学一方面传授有关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知识逐渐积累起来。只有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才能广泛地阅读理解课外各类文章。同时,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得到课内学习的语文知识的潜意识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内主要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其积累和运用知识奠定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帮助孩子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悟性和灵性,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使孩子终生受益。随着阅读与积累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发现尝到快乐的孩子们已经在书海中流连忘返了。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阅读和积累是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中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 ,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感知因素 ,运用感知规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记忆效果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 :“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 ,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人们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认识世界的 ,一切复杂的心理过程都源于感知 ,没有正确的感知 ,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数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高度抽象是其最显著特征 ,味、嗅等感觉在教学中不能直接利用 ,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