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工作中担当的角色悄然改变,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指导者,从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到合作者,从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到开发者,从教书匠到研究者,这一系列社会角色认同的改变给教师的心理带来了挑战。部分教师不能适应这一改变,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中,失去了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同时丧失进取心,在“无意识”或“事与愿违”的状态下对学生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群体,就不会有心理健康的学生;而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一、情绪管理的内涵及界定高曼(Goleman,1…  相似文献   

2.
徐胡燕  葛明贵 《文教资料》2007,(18):181-183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角色学习的视角,探讨中学校长对心理学教师的角色期望。结果表明:中学校长期望心理学教师应当具备开展学习和生活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承担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职责;扮演学生“心理的调节者”、“指导和促进者”、“个性的塑造者”和“同伴和知己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圆满状态”。过去一提到健康,人们往往只注重于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上也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的教师角色中,教师除了要担当传统的“传道、受(授)业、解惑”的角色外,还应该担当起学生的“心理保健者”的角色,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那些心理不健康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呵护,正确地引导他们实现心理健康。在中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有:1.思维异常。这些学生大多有…  相似文献   

4.
朱红戈 《教书育人》2002,(24):36-37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的角色就已定位在知识的传授者上,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一种———接受式学习,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主性,也助长了教师的惰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今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去调整自己的角色,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教师将如何改变角色,去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呢?一、做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撑起一…  相似文献   

5.
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健全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而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是令人担忧的。本阐述了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提出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自我修养、搞好校园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观的改变,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使命。本文从任课教师的角度,阐述了在教学中实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情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例举了物理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在讲台上下的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飞速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 ,教学方法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适应现代教学发展需要 ,准确为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一、从“传授者”到“促进者”在我国传统教育中 ,人们把“知识的传授者”视为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现代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师要实现这种角色的转变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 …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心理健康的教师成就心理健康的学生。然而教师是多重角色的承担者,在角色扮演和转换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基本心理需要的剥夺和责任边界的无限扩大,直接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助力改善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本期访谈我们特邀俞国良教授从角色理论视角分析教师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调适方法和应对策略。谨以此篇致敬本刊广大教师读者和第三十八个教师节。  相似文献   

9.
林永希 《函授教育》2003,7(1):91-9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教师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研究型的教师。笔者从学生研究型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三个角度论述了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对于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古人有许多精辟见解,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教师这一角色特征经历了由长者为师到知者为师,再到教师即学科知识的传授者的认识过程。历史发展到今天,产生了崭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对教师这一社会角色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定位。就语文这一基础学科而言,作文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语文素养的高下。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11.
教师素质对学生发展有着深刻的、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能够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热爱教师职业,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自我。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相互作用,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角色调整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教学方式的改变;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实现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向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实现学生从“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参加课改实验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大胆地走出传统教师角色扮演新的角色。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中小学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学的基本活动就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师把现成的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支配下教师单向灌输、单极表演和搬运兜售知识,学生被动…  相似文献   

14.
与学科课程相比,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角色有很大不同,但绝不象某些人所误解的那样,教师无事可干;相反,教师应该重新学习,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和教学习惯,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来一个较大的转换,即:从前台到后台、从权威者到合作者、从教材的讲解者到“教材”的加工者、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输出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等传统的角色定位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角色:由原来的课程复制者转换为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换为“跨学科型”教师。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终身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这种角色的转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长期以来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教学模式决定着不同的教师角色。在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模式中,教师实现了传统教师角色的转型,从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评价者。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前提下。从不备教案,备学案的备课模式;改“教”为“学”的教学方式;从“授知者”变为“导学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三方面实现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改革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在人际互动领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背景下,讨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抛弃原有的病理的、固定的和治疗化的心理健康医学观,转而发展心理健康能力观,即通过提升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针对我国当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相关理论不足的现状,提出了三因素六功能模型,包括教师的自我觉察与反思能力、情绪识别与调节能力以及关系觉知与沟通能力;对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自评量表和情景判断测验进行了综合,并从反思个人成长史、培养共情能力以及练习情绪调节方法和沟通技巧等层面论述提高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情绪劳动失调的风险。为了降低教师情绪劳动失调发生的频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借助外部条件对教师行为进行约束,还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使教师明确情绪劳动的相关要求。基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视角对教师情绪劳动进行分析,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劳动存在着:缺乏“关系”意识,难以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缺乏“共情”意识,难以培养具备关怀能力的学生;缺乏“对话”意识,难以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应该培养教师的关系意识,构建师生间良好的关怀关系;培养教师的共情意识,满足学生真正的关怀需要;培养教师的对话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