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陵散     
《琴操》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避免连累母亲,便毁容死去。  相似文献   

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和《耆夜》两篇的注释有很多错误,关系到简文的真伪,有必要通过辨析词语、分析简文内容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3.
<正>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子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他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史记》记载,秦王嬴政读了韩非子的文章,极  相似文献   

4.
《明史·代王传》辨误王世华《明史》卷一一七《代王传》曰:“成祖即位,复爵。永乐元年正月还旧封。十一月赐玺书曰:‘闻弟纵戮取材,国人甚苦,告者数矣,且王独不记建文时那?,寻命有司,自今王府不得擅役军民、敛财物,听者冶之。已复有告其不轨者,赐敕列其三十二...  相似文献   

5.
金代王若虚《史记辨惑》对《史记》中的众多人物作了评价,由于时代不同,王若虚拘于儒家思想,不能理解司马迁的作史意图,其评论多有不当,包括天命说、对孔子的态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代作为地名使用的情况非常复杂,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关于东代城即战国赵桓子代都地望问题,以往诸家多认为即今蔚县代王城遗址。郦道元《水经注》在记述今蔚县一带水道时,至少提及三座与代有关的旧城遗址,今代王城遗址只是其中的一座。《水经注》所涉及的东代城地望,表明北大坪、小枣堡、任家庄一带理应是东代城所在。  相似文献   

7.
钟海燕 《辅导员》2009,(21):39-39
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鲜活生命力的原因。伯牙摔琴谢知音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流传千古,让人们对友情和勇毅充满景仰和向往;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句本身就已经被人们千古传唱;《梅花三弄》是它能在高雅难懂的古琴曲中较早地向通俗转型,从而使其被民众所接受……这也给了我们艺术教学工作以无限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一)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竿,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九册《鸿门宴》一课对“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的注释为:“张良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宫,所以他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这就把《史记》中“五世相韩”一句的意思弄错了。其实,这个“五世相韩”并非“张员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而应该是张良的先人两代做了韩国五个国君的相。《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有关文字是这样的: 留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年二十岁。秦灭韩且年少,未宦事韩,韩破,且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相似文献   

10.
前燕慕容皝迁都龙成,招引汉族及少数族流民开垦附近土地,显著推动鲜卑慕容部封建化进程。此事颇为治十六国史者注目。但慕容皝究竟何时迁都龙城,诸史记载有分歧。《魏书》卷九十五《徒何慕容魔传附子皝传》云:“四年,元真(按:慕容皝之字)遣使朝贡,城和龙城而都焉。”此处“四年”系代王拓跋什翼犍建国四年,  相似文献   

11.
《类玉篇海》是金代王太编写的一部大型字书,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它是在《玉篇》的基础上形成的,继承了《玉篇》分部方式,又有众多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区分画段、标注字源、字无遗形三个方面。它开创了后世字书笔画检字法的先河,在字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王太生于北宋末年,生活于金代,是今河北赵县人。  相似文献   

12.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出身于先秦韩国皇室,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当时秦国已成统一之势,战国六雄已是强驽之末,积弱的韩国更是不堪一击.韩非死时离其祖国的灭亡不过三年,离秦始皇统一中国不过十二年.他曾上书韩王、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但未被采纳.韩非虽具有过人的政治才华,此时却也无力回天.加上他有口吃的毛病,于是便退而著书,从理论上进一步阐发革新政治的重要性.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看到后赞叹不已,甚至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竟以武力胁迫韩王派韩非去泰国.不久,被李斯、姚贾诬陷,毒死狱中.其著作保存在《韩非子》一书中.  相似文献   

13.
写作三题     
文无“秘诀”古今中外,凡知名的大作家,不论别人怎将向他们讨教写作的“秘诀”,都从未有过一个作家能道出一种可以轻便套用的写作公式。那么,写作有没有方法可言呢?回答很难。金代王若虚在《文辩》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话: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  相似文献   

14.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禽夏说阏与”,刘乃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认为夏说是“赵王歇属官”,阏与指的是阏氏侯冯解敢。其说不确。夏说应为代王陈余属官,阏与、阏氏对应不同的地域,不应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8):I0002-I0002
8.韩非一、生平介绍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早年与李斯同师事荀子,"喜刑名法术之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他看到韩国政治腐败力量贫弱,一方面,多次劝谏韩王变法图强革新,但始终未被采纳;一方面,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和《说难》  相似文献   

16.
(续前)代王韩信徙都马邑,是山西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说明雁北一带特别是雁门郡的经济生产已相当发达,足以供养建制同于天子的诸候王国的政府官员及其属员。因为国都总是要选在交通便利,经济富庶的地区。至于代王韩信叛汉而降匈奴,在刘邦发誓铲除异姓王的形势下,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本来无可厚非,就连刘邦的亲信燕王卢绾不久也叛逃匈奴,同姓王也照样因削藩而反叛。强大的汉军在白登山险遭灭顶之灾,最后不得不与匈奴“和亲”;韩在援兵一时难以到达的情况下,与冒顿和谈,即使不能说服其退兵,也可拖延时间,争取主动,为解围创造条件。刘邦写信责备,实非明智之举。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代王韩信)请都马邑近塞,而易与胡通,数使之求和,而阴自为降地,畜不逞以假手于冒顿,不待往降之日,而早知其志在胡矣。”⑨这样说法有失偏颇。实际上,代国北有云中、雁门、代三郡与匈奴接界,南有太原一郡,晋阳位置偏南,而马邑位置居中,便于向北防卫,韩信迁都的理由是正当的。而说:“冒顿之入阑句注,“自韩王信之叛降始”,“中国夷狄之福,自冒顿始”,⑩则更把韩信说成是夷狄之祸的根源,这显然与史实不符。远古时期黄帝战蚩尤  相似文献   

17.
《韩非子》一书为我国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撰。据《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韩非子为战国时韩国人,是韩国诸公子之一。生平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曾和李斯同游于楚国,师从荀况。早年任职韩国,曾针对韩国的积弱国势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制、执势御臣、富国强兵...  相似文献   

18.
杨康 《现代语文》2004,(6):15-15
韩非穴约前280—前233雪,中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于王侯世家,是韩国的公子。和秦国的大臣李斯一起就学于儒学大师荀况。韩非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期间曾经多次向韩王上书,写下《难言》、《和氏》等文章,但是韩王并没有召见他。韩非的报国之心受到冷遇,悲愤中写下《孤愤》、《五蠹》等名篇。这些文章流传到秦国,为秦王赢政发现,大为惊叹,于是发兵攻打韩国,以获求韩非。韩非来到秦国,后来因得罪秦王宠臣姚贾,后者与李斯勾结陷害韩非,把韩非逮捕入狱,并在狱中将其毒杀。韩非的思想主要包含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简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翔实的史料,考证了高句丽20代王的血统关系问题。认为在高句丽28位王中,有6位王的生母是高句丽人,有4位王的生母是夫余人,有一位王的生母是汉人。有17位王的母亲无文献记载,估计无外乎高句丽、夫舍、汉等民族,因前几代王的血统已经确定,后世诸王的血统就无可改变地成为高句丽族与夫余族的混血后代。  相似文献   

20.
名人与书拾趣韩长代王夫之“嫁书”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达224卷之多,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他大女儿出嫁时,陪送的嫁妆是一箱书稿。他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袁枚“吃书”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