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伟国 《新高考》2006,(2):37-41
[学法点津] 1.所谓国际关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变化,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实力对比的变化,它包括经济、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流强国,在上述三个方面可能兼而有之,也有的在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2.
[单元知识解析] 本章主要叙述的是"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情况."一战"使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它们为继续争夺世界霸权,建立起在暂时妥协基础上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西方和亚太地区调整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从而赢得了20年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繁荣.  相似文献   

3.
略论大国关系、大国格局与大国战略张运城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仍然是以大国关系为主导的,多极格局也将是在大国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力量框架。大国战略旨在建立大国力量对比关系中的有利地位,达到其对外战略目标。大国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对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及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4.
所谓国际关系格局是指由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经过不断消长和分化组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从19世纪初到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应该看到,在近现代史上的国际格局或体系中,由于各国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其冲突和摩擦也就不可避免.任何格局或体系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便孕育着变动的因素.因而任何一种格局或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5.
~~签订密约,同意外蒙古独立,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等。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自近代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成为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二战”后,美苏两国因实力大增而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是国际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国际关系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雅尔塔体系下隐藏着诸多矛盾。主要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际关系在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三个层面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国际格局为视角,可以发现中国外交更为丰富的内涵.60年来,中国外交实现了从"一边倒"到独立自主、发挥全球影响力的巨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国际格局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所发生的深层变化也促成了中国外交的不断转型.  相似文献   

7.
历史新课程必修一中,除政治制度专题外,还有反映近现代中外关系和当代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专题。国际关系是指超越国家界限而发生的种种社会关系,与主权国家政府之间的事务有关。中外关系是国际关系的一部分,其基本要素是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和对外政策。主权国家之间各种形式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称之为国际关系体系,世界格局是这一统一体中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描述一个时期国际关系的总体面貌时,经常会用到“体系”、“格局”这样的概念。所谓格局,指的是现成的局面。体现为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关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力量结构。新编高中世界历史教材与以往版本的教材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突出地强调了世界战略格局的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9.
徐胜 《中学历史教学》2006,(1):53-55,70,71
[专题解读] 国际关系格局指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经过不断消长和分化组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从19世纪初到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四个阶段: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国家实力、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结构就是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和其他几个强国之间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即单极多元的世界格局 ,这一格局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两重性 :一方面当前国际格局具有单极格局的特点 ;另一方面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仍然是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冷战后世界多极化发展集中表现为争夺世界主导权、敌友界线模糊不清、经济与科技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等基本特点。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来以来,国际关系格局演变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从欧洲范围的维也纳体系,到囊括欧洲(不含苏联)、中东、非洲、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全球范围的雅尔塔体系。这种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的转移及国际关系的层面不断加深、内涵愈益丰富和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的过程。而促使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实力的变动,而国家实力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67页:“回顾近代以来几次国际关系的演变情况,分析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这里联系课文来理解,可以看出在表述上,编著者已把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混为一谈了,而这两者是含义不同的两个概念。“关系”与“格局”含混$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王才清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先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有四个: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当今世界正在形成中的多极化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三、雅尔塔体系的产物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是战时国际关系发展的结果.战前的国际关系,基本上维持了传统的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格局。亚洲的日本是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去远东扩张,它的活动实质上仍是欧洲格局的扩大和延伸。美国在外交上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尽量避免卷入欧洲的纠纷,只想坐收渔人之利。苏联忙于自身的建设,又受到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包围,故使其国际地位和作用受到限制,所以,战前只有除苏联以外的几个欧洲大国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二战之后,由于德意日崩溃,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关系成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核心。在战争中,国际关系有两个趋势最引人注目,一是美苏关系的均势;一是英国对美国的依附。这两种趋势经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和秘密磋  相似文献   

15.
以国际体系的演变确定国际关系史分期,是重要的国际关系史编纂视角。当前的国际体系分期模式,多集中于国际格局变迁,对行为体的重要性关注不多,国家往往被假想为同质化的主权国家。实际上,民族国家作为主权国家的进一步演化,对于国际规范的确立、国际格局的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反思民族国家与国际体系演变的关联,有助于反思国际关系史的编纂方式。  相似文献   

16.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而教育强国又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命题,提供了新挑战、新机遇。因此,如何把握好新要求、新命题与新挑战、新机遇,进而以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助力强国建设,就要求我们在战略上:坚持类型发展,进一步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协调发展格局;探索与拓宽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途径,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建设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群,打造一流职业教育高地;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重点建设到全面发展的转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就是建立一流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重点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两极格局是指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中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后来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格局。笔者对战后两极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给国际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改变了各国的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协调与合作机制的强化和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局面,使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走向缓和.此外,经济全球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国际形势回顾与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既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又出现了一些引人关注的新动向.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显现;世界各主要国家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加紧调整各自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大国关系又有新的发展;世界总体和平的局面得以维持,但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