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迪生曾说过:成功是上天赠给百分之二的灵感,再加上自己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在你想像中,一个14岁的少年考进北大,平时学习一定十分刻苦,父母一定严加管教,或许还要请家庭教师。然而,在今天北大新生录取名单中有一位14岁的安徽少年,他的成功“秘笈”,竟然是一个“玩”字!他从未上过小学,以一名“旁听生”的身份读完初中,临毕业时才被“特批”了一个学籍。初中3年,他从不上早、晚自习,比大学生还要自由。高中时玩游戏更是出格,有时要玩到深夜两点。就是这样一位少年,把学习当作了玩乐,这次竟然玩大了,一不留神,竟“玩”进了北大!  相似文献   

2.
在比喻的百花园中,有一枝奇葩,把人当动物写,含义尤丰,感染力极强,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了妙不可言的功效。用于讴歌,味酣情溢。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句:“少年人如乳虎。”句中把少年人比作乳虎,热情赞美了中国少年的巨大声威和“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的勃勃英姿,从而展示了少年中国前途似锦的灿烂前景,这一比喻将作者对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一腔热血和殷切厚望凝聚其中。  相似文献   

3.
XIANDAIYUWodernc“少年诗人”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是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的优美散文。文章大量运用辞格倾吐衷情,抒写抱负,字里行间透着灵气和诗意,给人美的享受。一、拈连———简洁美。拈连是在同一语境中把本来只适用于A的事物拈来用到B事物上的辞格。如“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把本用于“书”的动词“读”拈来用于“北大的人”,所“读”的是无字的书,是北大学子的敏感、纯洁、犀利、机智……,是北大老师的“严谨治学”、“诚恳做人”……“读书”获得知识,“读人”更能铸造人品。“读”给人如此丰富…  相似文献   

4.
荆地关 《教师博览》2012,(12):52-52
比喻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从小学开始,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便是仿写比喻句,用园丁比喻老师,用母亲比喻祖国,用花朵比喻少年……这些耳熟能详的比喻几乎填充进我们年幼时每一次的作文当中。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不同的比喻会给读者带来完全不同的反馈。  相似文献   

5.
修辞与题目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题目是文章的精灵。因此,作者写文章也常常是在文章题目上颇下一番苦功,他们经常把各种修辞手法用在文章题目上。用各种修辞手法拟题,就更好的为全文起到了“达情传意”的目的。本文仅以中学语文教材有关文章的题目谈谈这个问题。一、用比喻拟题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一文题目比喻新颖,用“少年”喻暂时落后,但有着瑰伟壮丽前景的中国。这个题目使人耳目一新,震聋发聩,说出了千百万富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民的心声。看题目阅读全文,激起爱国之情,荡起感情波澜。文章题目之妙,内容之雄壮,我们不能不说《少年中国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的《围城》运用了大量的“讽刺的比喻”(或称为“讽刺性比喻”)。这种“讽刺的比喻”具有“贬低性”、“双向性”等特征,其中多与女性有关。《围城》中的比喻和讽刺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典范,这种“讽刺的比喻”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在女性观上的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7.
戚春霞 《新课程研究》2009,(11):167-16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是因为作文试题的赋分高,这块“敲门砖”最重(中考、高考占到60-70分)。传统的看法是作文写得好,语文得分就高,语文分数高,升学的几率就大。于是“满分作文”、“最牛作文”让不少考生得以圆梦;“少年作家被名校特招”、“一篇作文上北大”使个别有作文天赋的少年一夜成名。  相似文献   

8.
王瑞汉先生在《语文知识》1998年10月号《比喻不能顾此失彼》一文中提出:“比喻只用本体和喻体的某些方面相似,但如果只盯住相似的这些方面,忽视不相似的那些方面,也会给比喻带来伤害。”此说恐不够妥帖,其实比喻都只能是顾此失彼的。作者运用比喻来说理,读者通过比喻去明理,一旦作者读者达到各自的目的,便“到岸舍筏,见月忽指,获鱼兔而弃筌蹄”(钱钟书),比喻不过是渡河之“筏”,示月之“指”,猎鱼兔之“筌蹄”,换言之,作者在说理文  相似文献   

9.
“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近段时间,“中国狼爸”萧百佑撰写的《所以,北大兄妹》一书热卖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狼爸”的走红拨动了社会神经,传统体罚教育更是引起众人的激辩。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外貌的话 :“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你知道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当然是比喻 ,而且是明喻 ,既有本体和喻体 ,还有比喻词。是的 ,明喻往往拿喻体的本质特征来比喻本体 ,那么在这段描写中 ,作者是拿喻体什么样的特征来比喻本体的呢 ?能不能将这种本质特征用一个字来概括 ?有的同学曾尝试着概括它们的特征 ,并把它加在句子的后边。有将“中秋之月”概括为“圆”或“亮”的 ,有将“春晓之花”概括为“鲜”或“艳”的 ,有说“刀裁”“…  相似文献   

11.
常常发现有人把本体、喻体、比喻词误认为是比喻的三要素。最近在阅览室随便翻翻,又看到一篇题为《打个比方就知道》的文章(《小学生阅读报》1994年1月15日第5版,吉林出版,作者:陆桂林)。作者说:“比喻由三个部分组成,通常又称比喻三要素,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在“比喻”词条中说:“被比事物、比喻事物和相似点是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见该词典第14页)可见,比喻的第三个要素是“相似点”,而不是“比喻词”。  相似文献   

12.
溪清 《家教指南》2004,(5):14-17
今年初,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高三学生——年仅13岁的鲍宇阳,收到了北京大学的预录通知单。据了解,这位阳光少年只接受了8年正规的学校教育,他曾用4年时间学完小学课程,初中刚读了1年便直接跳级到高中部,在高中阶段接受了3年的系统教育,可谓“连蹦带跳”地叩开了名校北大之门,成为近年来北大录取的保送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于是,有人称他是“神童”,甚至还有不少家长纷纷找鲍宇阳的父亲探讨培养“神童”的妙方。那么,鲍宇阳真的是“神童”吗?他又是如何成长的呢?应该怎样看待少年成才现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鲍宇阳的父亲和有关人士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13.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省,有一个叫琼山的地方,那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纵队的诞生地,也是举世闻名的“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如今,那里建起了一所少年军校,它就是获得“全国先进少年军校”称号的琼山中学少年军校。琼山中学的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都要在这里接受严格的军营生活的摔打锻炼。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寄语:作者说,“冬天,是一首难忘的抒情诗。”其实,作者这首诗就很抒情。冬天给人的印象本来是“雪粒”、“北风”,但是它也有“梅花”和“鸽哨”。作者把这一切都合成冬天的内涵、冬天的启示,让我们“少年细细品读”。冬天就要到了,我向少年朋友们推荐这首抒情诗。——主持人尹世霖  相似文献   

15.
贵刊2000年第2期《破格取才就是好》中的第3段提到:“北大领导破格录取他进历史系深造”有误。应为“吴晗年轻时报考北大,文科成绩优秀,理科却吃了个鸭蛋,因而被北大拒之门外,清华大学闻讯后却将他请进课堂。事后,北大以此为耻。”  相似文献   

16.
1.表示比喻。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像”在其中充当比喻词的角色,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在这句话中,作者把桂林的山比喻成“老人”“巨象”“骆驼”,表现了山的形态的多样性。2.表示类比。这类句  相似文献   

17.
《我的空中楼阁》以优美的语言、丰厚的意蕴而为人称道 ,其诗化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 ,读来让人赏心悦目。诗化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中众多比喻的巧妙运用 ,其别致、新颖堪称这篇散文的一大亮点。文章除了运用通常的比喻形式外 ,还用到了两种非常别致的比喻方式 ,试分析如下 :一、连环喻 (或称套喻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在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之后 ,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为“痣”之喻作铺垫 ,“痣”之喻又强化了“眉黛”之喻。两个比喻使…  相似文献   

18.
王红问:《绿》中是如何表现醉人的绿的? 《绿》的第三节将难于言表的绿,表现得十分醉人。仿佛那“离合的神光”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胸间。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它的呢? 一、比喻。在第三节,作者用了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梅雨潭醉人的绿。醉人之处首先在于它的满是奇异:“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在这个比喻中,作者已被那无边无涯的“绿”所激动,所陶醉。其次在于它的着实可爱。在这里,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  相似文献   

19.
《少年文艺》的热,G FAu§在百度贴吧开了一个颇有人气的“少年文艺吧”, 老编无意中点击进八,被里面各种售样固绕《少年文艺》的热烈讨论感动得,8里暖喂酌,决定把“少年文艺吧”开辟沟《少年文艺》的新讨论版f“百度贴吧”网  相似文献   

20.
一个普通少年有一天说了一句非常不普通的话:“我——×××是为北大(北京大学)而生的。” 他父亲很惊诧,因为父亲知道儿子的资质,还算不上出类拔萃。虽如此,父亲懂得不能伤害儿子的积极性,只好抱以微笑首肯。 少年继而又道:“我以前的时间都是白活的,浑浑噩噩,全部浪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