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清雍正初年刊行的徐德泓、陆鸣皋合解的《李义山诗疏》,国内失传多年,本文据日本怀德堂文库所藏《李义山诗疏》,从选、疏、评三方面对它的特点、价值作了具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撰,属《尔雅》整理著作中较精善者,一直为世所推重。郝书的最大优点,一是以音声为本,二是注重目验。其疏误之处,王念孙在手批《尔雅义疏》写本(即节本)刊误案语中、肖璋在《王石删订<尔雅义疏>声韵谬误述补》中,张永言在《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中,郭在贻在《谈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中,都曾予指出。概括起来,.它们大致有:《尔雅》性质和宗旨的理解、声训引文、校勘和袭用前人成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专就《尔雅义疏》中增附式释义的疏误问题展开过评。中国古代辞书的增附式释义,是与古代汉语词义发…  相似文献   

3.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撰,属《尔雅》整理作中较精善,一直为世所推重。郝书的最大优点,一是以音声为本,二是注重目验。其疏误之处,王念孙在手批《尔雅义疏》写本(即节本)。勘误按语中,肖璋在《王石用删订<尔雅义疏>声韵谬误述补》中,张永言在《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中,郭在贻在《谈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中,都曾予指出。概括起来,  相似文献   

4.
谈以史证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想就以史证诗问题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第一点,以史证诗是中国诗学的方法和传统之一. 这一方面,往往适用于研究写实性的诗歌.以史证诗、以诗证史,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文学研究立场说,主要是以史证诗. <毛诗>是中国诗学的原始典范,开创了以史证诗. <毛诗序>注重以史证诗,往往以史--时事或本事--说诗. <毛传>注重解释诗歌赋比兴艺术. <毛诗>既注重以史证诗,又注重比兴艺术.因此是完善的诗学经典. 例如<燕燕>,<诗序>云:"燕燕,卫庄姜送归妾(戴妫)也.”<毛传>用了46个字,解释春秋时期卫国发生的这一本事,<孔疏>由此进一步用<左传>等史料详尽解释.--这是以史证诗.  相似文献   

5.
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是清代辑录三家诗最丰富的专著.以此书中的四家诗为对象,对其中四家诗中的"异文"进行研究,以便全面的了解四家诗.异文研究在文字、音韵、训诂、词汇、语法以及版本校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就是说,异文对汉语史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颇有误漏。对"晋平原相陆机"、"其源出于陈思"二句的《疏证》补正如后:1.《疏证》所引"曹旭《诗品集注》校云"以下文字,不是曹旭校文,而是张锡瑜《钟记室诗平三卷》之校语。2.陆机任职有作"平原相"者,有作"平原太守"者,有作"平原内史"者,《疏证》谓"不能确定何者为是"。按三者是互称,可通作。3.《疏证》谓"陆机诗今存104首,其中五言诗60余首"。按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陆机诗120余首(含残句),其中五言诗80余首(含残句)。但逯氏还漏辑《答潘尼诗》(四言)一首。4.《疏证》赞同曹道衡说:陆机是"吴郡吴(县)人(即今苏州人)"。按陆机是华亭人,但未见历代《地理志》说华亭属吴县。5.《疏证》述陆机诗之体源节,还有两处"硬伤";同时,此节可补者尚有不少。  相似文献   

7.
陈奂《诗毛氏传疏》中的校勘内容主要包括校正《毛传》中的讹文、夺文和衍文;还兼及校正其他书籍的错误。就校勘方法而言,陈氏运用的校勘方法主要是“以传校传、以诗校诗、诗传笺互校”,同时以材料为依据,归纳汇证,融音韵、文字、训诂于校勘之中,多角度地进行理校。  相似文献   

8.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颇有误漏.对"才高辞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数句的<疏证>补证如下:1.指出<疏证>所引葛洪<抱朴子>语有四处错误.2.通过疏释"才高辞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数句,补述<疏证>对陆机诗源出问题的疏漏;其中特别对比了曹植、陆机、谢灵运等三个同源诗人的六异十同;并指出<诗品>对陆机的这几句评语体现了钟嵘主"中和"的诗学理想及评诗时所用的所谓"圣贤"、"英雄"的标准和层次.  相似文献   

9.
王先谦作为清代以博学闻名的学者,其一生著述颇丰,他的《诗三家义集疏》更是目前研究《三家诗》最为完备的著作,极具文献价值。本文从三方面来略论该书:一、王先谦和该书成书缘由;二、该书的体例;三、该书的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清人胡承珙、陈奂、马瑞辰等<诗经>学者,说<诗>旨在直接疏证<序>、<传>,以达到比汉唐注疏更为完善的境界.他们大抵认同<毛诗序>所揭示的诗旨篇义,并主要以<毛传>的解说为指归,在内容上则以训诂考据为特色.三人疏解同中有异.胡氏偏重于对经义的阐发;马氏喜欢就字说字,并往往揭示语源、辨析同义词、罗列多义词诸义项,有时所论巴疏离经义而更偏向于语言学范畴;陈奂于经学最为看重的是训诂,训诂明而后义理,明是其认识,但并不积极追求义理之明.解说同一对象时,三家得出的具体结论也有差异.有时解说对象相同,方法相同,引证材料也大体相同,然而结论却完全不一样.清儒对于经典所蕴含的义理,往往各执一词,这说明仅仅依靠字词训诂名物考证就想得出令人信服的说法确有难度.其解说义理,又往往以<序>、<传>为指归,这样依据考证更显出方法上的局限性.对待前人方面,<诗经>新疏的撰者更多的是针对汉唐注疏的缺失,而对宋人<诗>说则态度复杂.大体说来,胡承珙与马瑞辰比较"宽容",引述和采用宋说的情况都有,而陈奂则对宋人带有不屑心理,往往置之于不列不论的地位.不过细检陈氏<诗毛氏传疏>,却能发现不少引宋论宋的材料,只是形式非常隐蔽.新疏三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字词训诂上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其所用方法值得总结,他们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也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白诗歌中描写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若不从她们的身份而从其情感行为特征上划分,大致可以区分为:自然高洁型,孤寂悲怨型,高贵飘逸型和勇武复仇型。  相似文献   

12.
李贺是中唐独具特色的诗人,他善于在诗歌创作中借助色彩描写表现他那丰富复杂,抑郁苦闷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幽冷凄艳、光怪陆离的诗境,来寄托他的幽愤和不平。文章对这一艺术特征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中唐诗人李绅,首创乐府新题,反映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元稹、白居易随后唱和、倡导,于是形成了中唐新乐府运动。诗集《追昔游》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追忆了他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还有些写景抒情、吊古抒怀及与朋友唱和酬赠之诗,也能显示出他的胸怀意趣。  相似文献   

14.
唐诗的诗歌达到了新的高度,言说方式更圆熟,但在处理生活的宽度和深度的关系上,及诗的内在和外在音乐性等,应该有新的尝试。何夕报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人生和时代的哲理性思考,其基调是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与人生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5.
诗鬼李贺,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而卒时仅27岁.这样一位年轻的天才诗人,其诗歌却每每涉及对生命倏忽、人寿短促的感叹,这与他所处年龄应有的心态相差很大.李贺这种感叹的抒发方式与他人不同,表现在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先写天界(自然)的运动变化,接下来写人事,两相对比来衬托人间生命短促.究其原因,这与他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主要依据献考述祭祀路神的仪式“祖”在唐以前的情形。考述的目的是为了复原汉唐间诗歌写作的一种环境,并希望借此个案的研究,重新唤起对于学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以在戏曲创作中肯定情感称于世,其卷帙浩繁的诗歌创作也同样蕴涵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但这两种学样式中的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其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更为雅正和和理性,其中融入了诗人的理想与价值观,这一特征是他“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与具有“言志“传统的诗歌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诗词可谓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其诗词翻译也是各年代不同译者不懈努力的目标。由于毛诗词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价值,其英译本中出现本土文化流失的现象也情有可原,例如1959年英译本。较之1976年的"官译本",其文化流失原因可从意识形态及审美等因素进行比较探究而得,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翻译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译者需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以减少原作本土文化流失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东晋以其门阀政治的格局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形态发展完备的一个朝代。士族在各个方面都掌握着话语权,文学领域也深深烙印着士族的痕迹。东晋门阀政治的格局决定了玄学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这也相应地导致了玄言诗在东晋流长久远。而且,玄言诗能够在东晋文坛上几乎一枝独秀,也与门阀政治格局下,政权的掌控者与文学话语权的掌控者合一这种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黎元洪与民初政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并称“民初四巨头”的鄂军都督黎元洪,因拥兵八镇,在民初政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民初政争中,黎元洪频频发表政见,提出自己的政治意向。在定都问题上,欲定都武昌,左右南北局势;在组阁问题上主张南北混合;张振武案为袁世凯所掌控,逐渐倒向袁世凯;在借款问题上抑南扬北;对待宋案主张和平解决,反对南方用武;二次革命支持北方动武。文章还分析了黎元洪支持袁世凯的原因.并指出黎元洪并未完全与袁世凯同流合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