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从革命者的视角来认识宪法,宪法被理解为斗争宪法、阶级宪法、政治宪法、宣言宪法。革命宪法观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与张扬民主、人权、法治的当今中国的现实显然是不相符合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理论上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相应地,我国宪法也应从观念上完成自身的革命,从革命宪法转变为执政宪法。与传统的革命宪法不同,执政宪法是妥协宪法、经济宪法、人权宪法、规范宪法。  相似文献   

2.
苏联宪法与我国宪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采用了苏联1936年宪法为监本的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理论和原则,制定了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随着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我国逐步摆脱了苏联宪法在和结构上的缺陷屯较完备的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三大次修改,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我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3.
宪法解释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大量事实证明,法律不在于多少,关键在于执行;制度不在于有无,根本在于实施,有宪法不等于宪政,建立宪政国家的关键在于宪法实施。而宪法解释是宪法实施的必经过程,要实施宪法就必须先解释宪法,在此笔者通过对我国宪法解释进行初步探讨,以寻找我国的宪法解释之道。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存在宪法,这是不争的事实。古代宪法存在着观念宪法、物化宪法以及现实宪法三种形态。观念形态的宪法存在着图腾禁忌、自然灾害和神异自然现象的微观心理以及儒家教义等典型代表。在宪法的物化形态中,法律、典籍以及器物等为其典型代表。宪法现实形态的典型代表为仪式、遵循先训及话语体系等。权力是我国古代宪法的主线,是理解和阐释古代宪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宪法解释的概念、意义、模式进行阐述后,分析我国宪法解释的现状,指明存在的问题,并再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以使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
宪法权威是指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在国家和社会日常运行中,是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简而言之就是要体现宪法的至上性和权威性.但在我国,树立宪法权威主要应当完善宪法自身的不足,健全宪法保障与诉讼制度和提高全民的宪法权威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宪法监督制度还缺乏专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为此,应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制定相关宪法监督的法律,建立和完善宪法监督保障体制与违宪制裁措施,以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8.
宪法责任是指因违反宪法的规则、原则与精神而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宪法制裁则是指因违宪所应承担的宪法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宪法责任是宪法制裁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对外国宪法文本中责任主体、依据、形式、程序等条款设置的考察,发现我国宪法文本中相关责任条款在责任主体、依据、形式、追究主体与程序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在现行法律体系框架内,认真对待并充分实施宪法功能是通过宪法制裁维护宪法权威的基础,完善宪法责任条款的相关操作程序规则与操作技术是通过宪法制裁维护宪法权威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我国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文章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高人民宪法意识、发挥人大作用、建立违宪审查制和实现宪法司法化、完善我国宪法体系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今后应如何加强宪政建设,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10.
宪法学可在宪法科学和宪法哲学两层次上独立地展开,宪法科学以实然宪法的应用为中心,宪法哲学以宪法的应然为中心。我国传统宪法学含有科学主义的倾向,不仅影响了宪法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妨碍了宪法哲学的产生。我国宪法学的未来走向是要在宪法科学和宪法哲学两个领域加大研究力度,一方面推进宪法科学的实证化,一方面提高宪法学的哲学品位。  相似文献   

11.
宪法修改与宪法权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的稳定性对于维护宪法权威是重要的,但片面强调稳定性可能会适得其反,当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通过修改宪法规范来解决矛盾,适时,科学的修宪是维护宪法权威所必需的,在修宪时,应当调整修宪的指导思想,增强宪法的适应性,完善宪法实施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司法审查在应对行政法解释上呈现出疲弱状态;权力机关的监督制度或缺乏明晰的程序制度,或囿于权利之空缺等原因而难以实现违宪审查。基于法治、宪政的需要,对行政法解释的宪政审查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实践人民主权,设立宪政委员会、突破传统司法审查框架以及赋予公民宪政程序权利,实现对行政法解释的宪政审查,进行推动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才能更好地实现法治、宪政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宪法观念是一定阶级、阶层或个人关于宪法及宪政制度的思想、观点和看法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起决定作用的统治阶级的宪法观念,广义上也包括广大社会成员的宪法观念。在宪政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宪法观念作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始终影响牵制着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实践。因此,推动宪政制度构建,正确的宪法观念的树立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对于宪政改革,就欧洲的历史经验而言,大多数现代宪政国家都是由绝对主义国家过渡而来,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也证明了这无论对于西方还是亚洲专制国家而言都是一条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路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末立宪实质上也是走这样的道路。清廷成立宪政编查馆,为的是仿行宪政,统筹整个立宪改革,但该馆在立宪过程中却无法逾越如何在巩固君权的同时、又能对君权进行制度化约束并能维护君主权威的困境,这样的困境使得清末立宪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而这种困境的无解则可以从清廷对立宪与君权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传统中国君权的维系模式中去探求答案。  相似文献   

15.
宪政意识是宪政建设的观念基础。宪政建构的前提在于宪政意识.宪政运行的源泉在于宪政意识.宪政保障的关键在于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16.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其价值有一般与个别之分。宪法价值具有与一般法律价值的共同性,但作为法律价值的一个部分或特殊表现形式,必然有其不同于其他法律价值的特点,具体体现为:原则性与概括性。适应性与广泛性,国家性与权威性,配补性与适用性。同时,宪法也有正义、自由和秩序价值,其中正义是宪法的内在价值,而自由与秩序则反映宪法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宗教社会里之所以能建立宗教信仰正是因为他们的神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同样,宪法信仰也是建立在所信仰的宪法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之上的。美国成功地建立宪法信仰很大程度是因为美国宪法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中国的宪法信仰之所以难以建立正是因为中国宪法在信仰的前提条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外宪法学对宪政形态的认识存在许多偏差和误区.并进而影响了对宪政研究的深化和我国宪政实践,章从宪政形态的性质、内容和构成三个维度对宪政形态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