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瓶梅》中潘金莲与李瓶儿都是西门庆的小妾,但二者性格迥异,试从出身、性格、对待停娶的态度、财富、结局等方面比较二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形态,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和时代思潮。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服饰是人物复杂性格的反映,从中可一窥作者对于人物的情感态度。在《金瓶梅词话》中,作家通过描写李瓶儿的服饰,展示了李瓶儿富贵丰厚的家底,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表现了人物趋利避害的性格。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本奇特的小说里面塑造了丰富多彩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二号女主角李瓶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无书不写梦。《金瓶梅》所写之梦,特别是李瓶儿的梦,有不同于他书的审美价值。自由而活泼的梦,拓宽了心灵历史的空间广度,延申了心灵历史的时间长度。运用跨越、凝聚的梦,冲破了人境的篱障,作者写出了李瓶儿的知觉与幻觉,多层次地写出了她的意识活动,特别是她的潜意识活动,揭示了灵魂底层的奥妙,增大了心理描写的容量与深度。在这里,梦把不可视的心象具象化:化成了可视的、可以感知的心态,把抽象的无形的心灵化为具象的有形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文章举出为《金瓶梅词话》研究者不甚留意的零碎语料,以考见小说所影射背景与作者的边塞阅历。  相似文献   

6.
“李瓶儿之死”与“秦可卿之死”都是写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豪门势要之家的妇人从死亡到殡葬的全过程。但是,因为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自于不同的作家之手,故思想内容与艺术处理上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具体表现为:一、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力的强弱不同;二、叙事与写人的差别;三、选材的典型与非典型及艺术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鸳鸯是《红楼梦》中众多丫头里具有独立个性的女奴形象,虽出身卑微,但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敢于向当权者说不,用死捍卫自己做人的尊严。鸳鸯的抗婚、殉主揭露了封建文化的腐朽和鸳鸯的反抗精神,也表达了她反抗的苦闷和无助。  相似文献   

8.
伍尔夫和海明威两位文学大师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反复显示了对生与死的诠释。本文通过对伍尔夫的《飞蛾之死》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分析,看出死亡意识中展现的生命美。  相似文献   

9.
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从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开始,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互相争斗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战争故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男性文学”,《水浒传》基本上写男人的打家劫舍,南征北战,女人只是其中的点缀,而且女人们无论当死与否,最终结局几乎全部是“不得好死”,她们的死只是众好汉上梁山的一个由头。  相似文献   

11.
从屈原投江自沉前的最后一篇作品《怀沙》出发,分析诗人之死的心理及行为,对其死亡恐惧及其消解进行思考,以期在人类死亡问题的探索上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12.
在主题方面,《金瓶梅》与《水浒传》关系十分密切,离开《水浒传》,就很难全面、深入地理解《金瓶梅》的主题思想。《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的冲突形式:“官逼”与“民反”。以蔡京、高俅为代表的封建黑暗势力的恶行是作为梁山英雄人物的生活背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没能深入细致地刻画统治阶级各种人物荒诞腐朽的生活内幕和卑鄙恶浊的内心世界,这便由后来的《金瓶梅》来完成了。《金瓶梅》的故事,是由《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衍演而成。以西门庆一家发迹、兴盛到衰败为主线,写出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黑暗腐败与荒淫无耻。作为《水浒传》副线的“官逼”成了《金瓶梅》作者调动各方面艺术手法来着力描写的主线。当然,《水浒传》中体现“民反”意向的事件、人物、情节在《金瓶梅》中也得到了一定反映。因此,不可简单地把《金瓶梅》的思想内容说成“昏暗一团”,把《金瓶梅》作者的思想说成“绝望”。而“民反”一条暗线的被忽视,可能与其“崇祯本”对“词话本”的删改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余华《活着》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切入点,也是他们创作的本质表现。对两部小说的死亡意识进行探讨、挖掘并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福贵以坚韧的“活”来抗死,而老人选择了与死亡作勇敢的抗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4.
张悦 《文教资料》2013,(17):22-24
舍伍德.安德森和海明威是20世纪初期美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其代表作《林中之死》和《老人与海》被认为是两位作者最经典、最成熟的作品,二者都突出表现了死亡这一主题。本文比较作者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死亡意识并浅析其成因,通过对比可知,虽然两位作者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死亡体验,作品也创作于同一时期,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但两位作者的死亡意识有着很大反差,引起读者对生命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从哈姆雷特的死因中探寻少年维特的死因,少年维特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无法排遣自己因理想与现实的大相径庭而产生的极端抑郁愤懑情绪以及自恋自慰自欺情结,与哈姆雷特精神分裂下的犹豫、愤怒、绝望,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刘纯 《海外英语》2014,(14):199-200
不同的人对死亡抱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进而产生不同的后果。该文将分析《呼啸山庄》中辛德雷和希斯克利夫对至爱之死的消极态度和扭曲反应而导致的悲剧性人生结果,无论是撕心裂肺之痛导致的自我摧残,还是爱恨交织的绝望所引发的对他人如困兽般的疯狂报复,都足以给世人以心灵深处的剧烈震撼,从而说明人们应当对死亡采取正确的态度,自然地看待死亡,以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抚慰。  相似文献   

17.
张硕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12-114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文章通过解构《死者》中虚实结合的两部分主次情节,分析小说中老中青三代的言语与行为,揭示了爱尔兰人的迷茫及爱尔兰社会的文化危机,探讨了的"死者"意象的潜在内涵——后殖民时代的爱尔兰精神流亡,文化没落。而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篇小说在唤起现代人的精神与信仰的征途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由于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都会受到本族文化和自身文化意识局限性的影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在所难免。英国语言学家埃杰顿的《金瓶梅》英文全译本TheGoldenLotus成功体现了译者的双语才能和双文化功底,但在《金瓶梅》中,"哭"的大量描写反映了"哭"一词除字典意义之外的丰富文化内涵,而在埃杰顿的TheGoldenLotus中cry,weep,sob,mourn,bemoan,lament等英文词的言辞语境并不能完整地传达原语的文化信息及文化语境。语言与文化、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由于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都会受到本族文化和自身文化意识局限性的影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在所难免。英国语言学家埃杰顿的《金瓶梅》英文全译本TheGoldenLotus成功体现了译者的双语才能和双文化功底,但在《金瓶梅》中,"哭"的大量描写反映了"哭"一词除字典意义之外的丰富文化内涵,而在埃杰顿的TheGoldenLotus中cry,weep,sob,mourn,bemoan,lament等英文词的言辞语境并不能完整地传达原语的文化信息及文化语境。语言与文化、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死亡叙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常见手段,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以往"向死而生"的主题又有所突破,赋予其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文章阐释了余华如何用死后的虚无世界来承接对"向生而死"的融合与转换,又以"因情而永生"、"因绝望而永生"对"向生而死"主题进行两种解读,将其作为余华对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