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职业教育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不断反恩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分析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困境,关注职业教育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采取了多种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美国推行的职业教育新任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职业教育改革,但是教师培养却并没有随之而动。在此背景下,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出台了《职业教育新任教师专业发展方案》,旨在为新任教师设计出一种培养机制,由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及其工作人员来操作,以管理上的全面支持和职业教育新任教师工作手册为支撑,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促进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自《职业教育新任教师专业发展方案》出台以来,美国各州全力推进新任教师的入职教育,形成了指导教师制、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专题研讨会等具体策略。《职业教育新任教师专业发展方案》启示我们,既要从思想上重视新任教师的入职教育,更要在行动上建构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美国有完善的新任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在促进职业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社会、企业、学校通力合作,效果较为明显。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应重视职业教师的生涯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另外,教师自身也要通过自主发展,提升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任教师的入门指导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任教师的入门指导计划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产物,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几种新任教师的入门指导计划,包括拉弗齐帕里什学区的“教师入门、保持和支持框架”(FIRST)、弗罗因韦尔斯学区的“教师入门指导成功计划”(TIPS)和普林斯乔治镇学区的“专业教师入门指导计划”("PEIP"),以期对我国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美国职教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为新教师提供了一个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培养机制,对于帮助新教师顺利转换角色,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借鉴美国职教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的特点,从我国职教教师队伍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着力搞好我国职教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eMSS是对新任科学和数学教师在线指导的美国国家项目。它与其他新任教师指导项目相比,在促进新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内容丰富而具体、高质量的指导者、形成在线学习共同体等优势。它采用多种指导形式,即一对一指导、在线教学探究、在线对话等促进新任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知识的提高,使新任科学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从而留住科学教师,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成绩。  相似文献   

7.
《当代教师教育》2020,(1):38-43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参与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的新任教师进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影响了乡村新任教师专业理念,坚定了新任教师教育信念、塑造了新任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新任教师的教育使命;同时丰富了新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知识,影响了新任教师自主学习能力及领导力等方面素养的发展。后文结合前期的研究,讨论了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对新任教师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完善科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评价机制,美国制定了科学教师专业标准。通过深入分析《美国新任科学教师认证与提升的专业标准》的背景、内容及其特点,提出了几点启示:在制订教师专业标准时要明确分学科、分专业发展阶段的必要性;保证标准与新课改理念的一致性;保障标准的国际性,最终为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制订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竞争力,关键要提高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这方面,美国职教新任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师资队伍中新教师比例增大,他们的专业发展状况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有必要弄清楚他们的专业发展困惑。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高职学院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困惑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角色转变、教育科研、入职培训和专业发展规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ol)。它是由中小学与大学合作,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学校改革为一体,使教师教育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性的关系。主要通过对美国较为成功的一所专业发展学校——Akron-Barbertong公立学校合作模式的介绍和分析,探讨了这种教师教育模式的三个核心特点。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师专业化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变革与发展之后,其框架体系已基本成熟,显示出了重视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倡导"反思经验"实践、严格教师资格认可制度的基本取向,呈现了师资水平的高学历化、培养培训的多样化、教师活动的组织化等主要特点,并推动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国教师专业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教师职业发展学校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美国的职业发展学校(PDS)兴起于八十年代中期,是由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或学区合作创办的一种新型学校,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大学师范教育的培训计划和给予在职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职业发展学校在美国发展迅速,并得到了美国众多全国性专业组织的肯定与支持。全美教育革新网络(NNER)和全国教育协会(NEA)正致力于PDS的网络建设,以加强合作与交流。本文对此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新范式:在线专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信息技术促发了教师教育的新范式--在线专业发展.教师在线专业发展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构建集阅读、讨论、交流、实践反思于一体的在线学习者共同体来帮助教师学习,以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其特点是自主性、交互性、个性化、体验性和经济性;其价值主要体现为有利于激发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意识,形成教师的合作学习精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城市教师驻校模式是当前美国教育改革中新出现的一种教师培养模式,是在美国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发展无力和美国教师结构短缺现状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是一种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培养模式,实施过程包括计划的组织和管理、驻校生的招录、教学点和指导教师的选拔、驻校期培养、驻校毕业生的安置以及新教师的入职指导六个部分。它为城市薄弱学校招聘、培养和留住优秀教师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元教育性和复合智慧性是高等教师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复合性、养成性、高标准性是高等教师教育质量的三个重要特征.要提高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质量,必须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各师范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选择并确定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的有机结合模式,最后形成宏观与微观相融合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专业发展学校与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教师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专业发展学校,它是通过强化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教师,开展合作研究而建立起来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预示着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本文就美国专业发展学校设立的原因背景,发展状况,标准,作用加以阐述,并就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高职院校美术教师现状的分析,探讨高职院校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提出"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发展途径更适合高职院校美术教师。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后教育是一种共生互补的辩证关系,两者处于促进-反馈的回路中。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教师职后教育在教育理念、保障机制、培训机构与师资、课程体系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要从理念层面、制度层面、课程层面加强教师职后教育的改革,以构建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后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As China transitions from teacher education to teacher training, its vocational teacher development system should focus 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othe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advantages and unique function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be fully used and recognize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ransition and build an open development system for vocational teac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