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众所周知,日本人不喜欢语言交流。在人前不喜欢侃侃而谈,喜欢保持沉默,认为「言わぬ語らぬ」也就是不言不语是最好的。根据金田一春彦所言:日本人的语言表现最重要的就是「言わぬ語らぬ」不言不语。还有,德国的语言学家保兰德,对日本人的日常表达的言语表现评价的也不高。  相似文献   

3.
依赖本来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但在日本人的身上表现得最为显著且自成体统。分析日本人的依赖心理,对于了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日本文化乃至整个日本社会起到重要作用。本文试从依赖的心理原型、依赖心理与日本人的人际关系以及与日本社会体制三方面分析日本人的依赖心理。  相似文献   

4.
通过了解和学习日本人在交际时的心理,加强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发展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了解和学习日本人在交际时的心理,加强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发展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和"的追求上。"和"的意识在整个日本民族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在日本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培育出来的。同时,也强烈影响着日本人的性格,它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日本文明的精神基盘。"和"体现在日本社会的政治、文化、心理、生活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语言生活中有其独特的语言现象,如交谈中的随声附“和”,少言寡语甚至无言以对,有时又模糊暖昧、闪烁其辞等,这都与日本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了与众不同的语言心理、思维方式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8.
特殊的化氛围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形成了谦恭、谨慎、保守和以低姿态表达自己思想及情感的形体语言特征。这种语言特征长期存在于日本的社会之中,对日本人的语言及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形体语言也必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校园"语言暴力"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和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层次剖析了校园"语言暴力"的危害性、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日语中的“间”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其意义的转化有时很难让人把握。它除了具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外,还可以泛指自然存在于事物之间的一种正常的、合理的状态,这成为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把日本人对“间”独特的理解和把握称为日本人的“间意识”“。间意识”在社会文化生活诸多领域均有体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俳句、建筑中的玄关、日语中的称谓表现以及茶道等社会文化现象分析日本人对“间”独特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对“间意识”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就不难看出“间意识”的形成与日本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在文化的层面上正确地理解“间意识,”才能翻译出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以往的哲学脱离人的感性物质活动,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根本特性,这样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才是现实的人;社会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特性,它制约着人的其它特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实践本质的确立拒斥了对人的本质的“知识论”式的追求,展现了人的本质的超越式发展的根本特性,从而找寻到了哲学对人之“终极关怀”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化作为东方文化重要一支,经常被称为"体察文化""耻感文化"等,20多年前,韩国著名学者李御宁以他敏锐的视角首次提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并把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分为"套匣形""扇子形""女孩人偶形""盒饭形""能面形""徽章形",他的独特见解在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4.
黎娟 《考试周刊》2009,(20):44-44
日本人喜爱樱花,历史久矣。日本人对樱花的感情也已经超越了人对花的感情。本文对日本人的“樱花情结”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5.
"思"     
小河哗哗地流着,又是一个春天,如今我又一次伫足于此,人一样,心情一样,可我的眼前却丢失了那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耳旁也散去一阵阵欢声笑语,有的只是一片无尽的慌乱与呼呼的风声.  相似文献   

16.
"間"这个词在日奉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以非语言交际为切入口,阐述了日本人体态语的主要表现形式:面部表情、手势和身势、视线接触、体距和体触等,并分析了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原因。同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言交际能力,还要了解对象国的非语言行为,避免由于文化上的冲突导致交际障碍和误解。  相似文献   

18.
语言习得机制与模块性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两个问题,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就这两个观点意见不一.本文将对二者的认知心理做一个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9.
陈灵侠 《考试周刊》2010,(30):236-237
"过劳死"一词源自日本,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过劳死"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日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它是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透过"过劳死"这一表面现象,从解读民族心理层面深层次挖掘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和危机意识。集团主义和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万事万物都要讲究"度",否则,积极的事物也会对个人乃至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日本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语言的构造上都有汉字.可是在实际应用上又各有不同的作用.本丈旨在通过分析日本人的思雄方式来探究语言的表达方式、构词的特点,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日语的表现形式,掌握语言的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