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如小说书名所示,《失落的继承》关乎"失落"。为探求"失落"的内涵,着眼于中心人物Jemubhai隐喻意义上的"死亡",以及他妻子Nimi的死亡事件,论证中心人物Jemubhai的内心死亡乃引发他生命中种种"失落"的源头。实际上,死亡的阴影不只笼罩在中心人物Jemubhai的故事中,还通过"死亡"一词(death)及其一系列同源词的反复出现而渗透到整部小说的脉络中,由此推导出"死亡"乃小说的主线之一,换句话说,也就是"失落"的内涵之一。  相似文献   

2.
3.
王继贤 《考试周刊》2010,(50):33-35
基兰·德赛的小说探讨了广泛的主题,并且揭示了在复杂多样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困惑。本文主要通过对文中主要人物法官、比居、赛伊和基恩的分析,探讨失落主题:人性的失落,梦想的失落,以及爱情的失落。  相似文献   

4.
《失落的一角》是一个关于完美与缺陷的故事,它让我懂得很多。,这个短短的小故事中讲的是一个缺了一个角的圆。去寻找它失落的一角。它历经艰辛、风吹雨打和严寒酷暑,虽然它知道寻找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它没有退缩。因为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找回那失落的一角!因为它身上缺了个角,所以滚得很慢。但虽然慢了,而且很累,可是在寻找失落的一角的同时,它却可以时不时停下来与小虫聊聊天,闻闻花香,让蝴蝶停在它身上。这使它很快乐。它找到了很多角,可是,看来它们并不合适。有的太大,有的太小;有的太方,  相似文献   

5.
鲁迪 《新读写》2009,(12):33-33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特别喜欢看寓言、励志类的书,偶尔遇到了《失落的一角》,便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85):30-31
王尔德童话大都以死亡悲剧结束,但并不让人绝望。作为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尔德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通过"死亡"创造唯美学意境和深刻的内涵,因而其童话作品有着撼人的魅力。本文从唯美意向、宗教投射和道德追问三方面探讨互尔德童话中唯羡死亡所体现的哲理内涵,并对其死亡意识的渊源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描写古夜郎兴衰的长篇小说《夜郎遗踪》 ,在历史资料奇缺的情况下问世了 ,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小说对着重表现的历史时段 ,其选择是精心得当的。小说在典型环境的刻画、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组织上下了功夫 ,具有相应的艺术真实性。小说最大的不足是语言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空山——机村传说壹》由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以不同的视角拼接出一个藏地村落的历史片段,并由此折射出整个民族历史命运的变迁。在新旧价值观、文化观念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交叉地带,阿来站在被遗忘的立场,关注着变迁过程中神性、人性、群体和个体失落的伤痛,为逝去的传统、文化等等奏响了一曲不尽的悲歌,同时也透露了毁灭之后重建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人无法回避的问题,由死亡引起的一系列焦虑促使人不停地思考自身的归宿。肉体的消亡与灵魂的不灭将死亡的假想投射在文学、艺术及宗教等多方面,因此说理解死亡也就是理解人自身  相似文献   

10.
代倩 《考试周刊》2008,(7):178-179
本文主要从结构主义分析出发发掘文中的父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学主题:失落-寻求-失落.正是父女二人对彼此认同的鲜有一致深化了这一主题.父亲经历的是从获得到失去的过程.而女儿却是失去到获得的过程.同时本书揭示了哈代的宿命论.即社会秩序和自然法则对命运的操纵.  相似文献   

11.
饭店员工频繁流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饭店管理角度来看,人员流动过频,尤其是优秀员工的流失显然对饭店的经营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稳定员工队伍。  相似文献   

12.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1)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他的诗集《恶之花》以独特的魅力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审美价值,并开一代新诗歌流派之先河。反观其诗集中的“死亡”诗组对死亡的礼赞和向往,不仅让我们得以一窥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同时也让我们上溯探寻到诗人走过的充满矛盾,交织着失望和希望,悲观而又不甘气馁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歌德在悼念挚友的诗作《席勒的遗骨》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中凝望头骨的沉思与《庄子·至乐》中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歌德与庄子都表现出对世俗物质生活的鄙弃,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分别秉承泛神论与"天人合一"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崇尚自然,二人都主张到自然那里寻求拯救和解脱,从而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相似文献   

14.
《左传》以其翔实的史料,对《春秋》进行了解读,详尽地阐发了《春秋》所反映的“礼”。使后人得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春秋》,我们透过《左传》中“死”族词,也可以窥见其所反映的周代礼制文化。  相似文献   

15.
《恋爱中的女人》是英国现代小说家劳伦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劳伦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抨击达到了极至。他认为现代工业文明破坏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本身,使得人类世界蒙上了死亡的阴影;劳伦斯在小说中主张以死亡消除死亡;但是小说的这个主题本身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阎连科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个人对死亡的情感体验:恐惧。阎连科没有局限于抒发一己之感,而是将这种恐惧感深广为对人类存在的深切关怀。《日光流年》和《丁庄梦》这两部小说,体现了贯穿在阎连科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死亡意蕴,即在面对注定要失败的命运,人的生存形态和精神形态将会如何。  相似文献   

17.
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近代小说家李涵秋在其小说《广陵潮》中,以死亡叙事开始,又以死亡的完美落幕结束。小说中大量死亡事例的书写,既是李涵秋用来点指江山,激扬文字的工具,同时还暗含着作者对于社会变迁的观感,对于过渡人物的点评,更有对于生命意义的尊重。用包含情感的笔墨来点染情节的发展,小说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飘》的主题至少包含兼美理想、“零余者”现象、怀旧情结、人与人的疏离等多层次、多角度的主题意蕴。只有将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两种读法相结合 ,才能解读出《飘》的俗中有雅的悲剧性品位  相似文献   

19.
在"三言"中冯梦龙将传统观念与时代精神糅合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再是"祸水"和"工具"。生时,她们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人,有鲜活的人生舞台;死时,她们为自己的理想和欲望而献身,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正面形象,死亡叙事的审美共性是为正义、为报恩不惜一死的崇高;对爱、对尊严勇敢追逐的深情赞美。反面形象,死亡叙事的审美意味是作恶者、纵欲者的罪有应得;对丑、对堕落的无情鞭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