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瑟(se)和煦(xu)干涸(he)吞噬(shi)裸露(luo)戈壁滩(ge)无垠(yin)  相似文献   

2.
孔敏 《现代语文》2006,(6):34-34
[教学设想] 一、基于本文表述的是环保意识和持续发展的理念,学习课文时,应始终贯穿一条“人类谋求发展”的线索,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3.
4.
李蓓蓓 《学语文》2004,(3):13-13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 ,并归纳变化的原因。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 ,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 ,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你认为中国什么地方最美?老师觉得西湖很美 ,她像一位仙女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美 ,苏轼曾经用“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诗句来赞美西湖。在中国的大西北 ,…  相似文献   

5.
1.阅读课,体会罗布泊的今昔,探究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树立生态意识、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6.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白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初二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以自然为主题,每篇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本文是一篇很美又很能引人深思的文章,文学性很强,但是却能让人从鲜明的对比中读出地球日益严重的生意问题,认识到人类的破坏行为的严重性.激发我们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爱护家园的责任感.更与当今的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罗布泊.一个水草肥美的仙湖,为何沧海变荒漠?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展现出罗布泊今昔的变迁,揭示出人类对自然贪婪的索取和盲目的开发才是造成这一悲剧的最主要原因。全文追昔抚今,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触目惊心的镜头,振聋发聩的呐喊,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发自心灵的呐喊……  相似文献   

9.
在语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节语课,教什么能让学生在语方面有收获或最大的收获?一节节语课,教什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能力、人素养?在目前对语课程内容研究不深的情况下,这是摆在所有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这关涉到新课程理论能否植入土中,能否生根、开花、结果。本拟将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两个教案的对比中讨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语言角度出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王艳霞 《现代语文》2008,(8):119-120
1.学习课文以后,结合文中提到的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结合自己熟悉的一些生态恶化的事例,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要求感情真挚,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相似文献   

11.
柳咏梅 《江苏教育》2013,(14):29-31
<正>【课文品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单元学习导语中说:"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姑且不论这个单元是否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也不论是否都反映了"环保"问题,有一个事实倒是  相似文献   

12.
“学而不思则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存在一些遗憾,要么是教师分析得多而学生感悟得少,要么就是教师表面上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真正理解。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阅读,使学生在读与思中领悟文本的精妙呢?下面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做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3.
余珊庆 《教师》2008,(13):58-59
接到任务,本期要上一节公开课,心中满是欢喜,同时也忧心忡忡。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有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可以得到很大锻炼;但是,我能成功拿下这节课吗?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我的“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14.
大家都说钻研教材,读懂教材难,但我觉得要渎懂孩子的心更是难上加难了,俗话说得好:“人心如海”,更何况是50多名孩子的心啊.  相似文献   

15.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它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其开发和利用是否得当关系着课程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和摸索.对作为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要用足用好、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已成为中学教学界的共识。以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6.
接到本学期要上一节公开课的任务,心中满是欢喜,同时也忧心忡忡。作为一个长期教数学的老师,有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可以得到很大锻炼。但是,我能成功拿下这节课吗?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我的“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17.
陈欢 《现代语文》2007,(5):22-23
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重构教材,无疑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的最大特点,它彻底改变了过去以文体特征为知识支撑点的结构体例。从宏观上看,它的课程设置思想为强化作品的教化功能、突出作品的人文精神,力图通过语文学习在人生意义、道德取舍、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熏陶和引领学生,将学生的视野由关注自身逐步引导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等更广阔的领域中,这种旨在雕塑心灵的课程设置思想可以说是苏教版的创新,也是它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般情况下,我们按照上级部门的相关规划,在高一阶段就上完了人民版必修三册的内容,而且全体学生都经过了高一阶段的会考。高二阶段,主要教学选修三和选修四的内容。到了高三,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全面进入复习教学和备考阶段。但是,高三的复习课究竟如何上?一轮复习到底怎么安排比较合适?二轮复习又该如何体现与高考的接轨?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改革。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四级培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真正的“换血”。让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巨大转变。那么,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他们碰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他们又是怎样融合教师的集体智慧稳步推进新课改的呢?本期选辑一则宜宾市第一中学的校本教研活动片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我市于2003年9月开始实施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至今已经进行完一轮课程实验。三年的艰苦实践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学体育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市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验过程中,选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毛振明教授主编、教育科学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